【摘 要】
:
[目的]研究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区域水、能源、粮食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水、能源、粮食3方面构建区域WEFN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同进化算法、灰色关联等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各要素条件和相互作用机理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测算2009-2018年WEFN的协同发展度及子系统的发展度、协同度,评价其协同发展状况.[结果]①各子系统发展程度中等,差距较小,协同度差距较大但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对能源和粮食、能源对粮食的协同作用明显
【机 构】
: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文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区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区域水、能源、粮食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水、能源、粮食3方面构建区域WEFN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同进化算法、灰色关联等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各要素条件和相互作用机理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测算2009-2018年WEFN的协同发展度及子系统的发展度、协同度,评价其协同发展状况.[结果]①各子系统发展程度中等,差距较小,协同度差距较大但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对能源和粮食、能源对粮食的协同作用明显.②WEFN协调发展状况中等,与各子系统协同发展趋势一致,波动上升后保持稳定,粮食子系统协同发展程度最高.③子系统间协同作用差是造成WEFN协同发展状况不高的原因,应以水、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应用为突破口,促进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结论]综合协同发展模型能够有效评价区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有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生态工程实施下科尔沁沙地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为该区今后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态服务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2001-2018年科尔沁沙地固碳量、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①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生态工程实施期间,林地、耕地面积分别增加8448 km2,3280 km2,草地面积减少12639 km2;②科尔沁沙地固碳量稳步增长,林地和耕地的固碳量均增加,草地的固碳量减小,但草地固碳量依然最高;③科尔沁沙地水源涵养量呈
[目的]分析不透水地表比的时空分布,探究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城市水土保持等规划与后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深圳市作为研究区,选取1979—2020年9期共18景Landsat 3/5/7/8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影像提取不透水面比例作为参考数据,结合不透水面平均中心、标准差椭圆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深圳市不透水面时空格局分布。[结果](1)1979—2020年深圳市整体不透水面比例呈增长趋势,1990—
[目的]分析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土壤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沂蒙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其周边71个雨量站1980-2018年逐日雨量资料,综合运用冷暖季日雨量公式、M-K检验、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对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①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量成中度月集中性(FI>53,CI>0.17),降雨侵蚀力具有高度月度集中性(FI=399.88,CI=0.24),年内变化曲线呈单峰形,峰顶位于7-8月;②研究区多年平均降雨量743.52mm,多年平均降雨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