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语文课程作为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高校语文课程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有效改善大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排斥心理,立德树人工作在高校中的开展也更加顺利。本文从课程思政角度入手,分析了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工作的关系,简单概述了高校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如何应用传统文化教学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深刻探讨,从而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立德树人;实践;探究
我国已经进入教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各类课程应当与思政课程进行深度的融合从而将立德树人理念深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高校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论才能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学生的培养工作。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文件来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的本质,由此可见,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加强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以促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各高校立校之本。立德树人工作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更是在我国的大力宣传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语文课程相较其他学科课程来说的文化意义更强,传统文化教学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以及崇德向善等优秀品质为主要培养方向,对帮助学生规范行为规范、实现自我价值、形成道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1]。
二、 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中国古代诗词与文言文中透露出的古人的智慧,还是现代文章中对祖国山河的歌颂都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内涵组成中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的团结性与国家的凝聚力。
儒家文化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仁爱”教学的本质始终是依据人的发展特点而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具备一定的“仁爱之心”。这种仁爱意识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指导思想,为人处世不仅应当尽心还应当将心比心,明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并培养学生心性品格。
无论是孟子“性善论”还是荀子“性恶论”都是对人的本性做出深刻探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五日三省吾身”的观点指导学生应当学会总结与反思并发扬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缺点,不仅是我国古代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2]。
高校语文课程较其他学科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气息,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论的重要途径。以古代文言文为代表的语文课程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应的礼乐教化来实现人文主义教育并调节个体间的人伦关系,对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与权力进行高度概括,道德教育与人文教学就此实现了充分融合,从而在历史的变迁中以其顽强生命力得以流传,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
三、 促进高校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一) 结合传统文化特点、明确文化育人导向
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在时代变更中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并为祖国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后盾。高校语文课程是教育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较其他课程而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当紧密结合教育发展趋势与国家教育政策开展,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应当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汲取力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华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明确文化育人导向,在做好学生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爱国、诚信、友善等核心主义价值观,只有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将立德树人工作深化[3]。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文化资源整合
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科素养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效果与质量,为促进立德树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当就教师招聘与再教育工作进行创新改革。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当适当提高教师的招聘标准,在录用前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进行严格考核,优先考虑中共党员或积极分子以保障其思政思想始终与我党同向而行。加强教师在岗再培训工作,学校可以组织并定期开展集训活动,培养教师教学技能并促使其掌握相关课程思政思想,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开始优化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当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育人的模式,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与意志品格。
(三) 丰富教学文化活动、增加培养实践工作
高校语文课程对一些专业来说并不属于必修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纸上得来终觉浅”,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文化活动才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文化活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或传统节日开展,通过主题式教育活动实现对学生文化思想的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将这种文化思想与实际生活进行更好的结合,学生参与度得到了大大提高,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加深价值观念认同感以及立德树人工作在高校中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需要新的课程思想教育手段,通过活动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学习环境在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经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保障,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同时也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融入新鲜血液并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语文课程中的文化教学是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二者的融合应当根植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中,为培养学生时代精神、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推进我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教育工作应当得到高校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李佳豪,张莉.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实践探析[J]. 传播力研究,2019,3(18):223+225.
[2]王小丽,勾正刚. 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功用与实现途径[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5):86-90.
[3]李曉彤. 浅谈如何在青少年中进行立德树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C]// 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 2019.
[4]贾舒涵,李鹏飞,陈主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131-134.
关键词:高校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立德树人;实践;探究
我国已经进入教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各类课程应当与思政课程进行深度的融合从而将立德树人理念深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高校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论才能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学生的培养工作。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文件来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的本质,由此可见,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加强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以促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各高校立校之本。立德树人工作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更是在我国的大力宣传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语文课程相较其他学科课程来说的文化意义更强,传统文化教学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以及崇德向善等优秀品质为主要培养方向,对帮助学生规范行为规范、实现自我价值、形成道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1]。
二、 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中国古代诗词与文言文中透露出的古人的智慧,还是现代文章中对祖国山河的歌颂都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内涵组成中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的团结性与国家的凝聚力。
儒家文化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仁爱”教学的本质始终是依据人的发展特点而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具备一定的“仁爱之心”。这种仁爱意识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指导思想,为人处世不仅应当尽心还应当将心比心,明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并培养学生心性品格。
无论是孟子“性善论”还是荀子“性恶论”都是对人的本性做出深刻探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五日三省吾身”的观点指导学生应当学会总结与反思并发扬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缺点,不仅是我国古代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2]。
高校语文课程较其他学科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气息,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论的重要途径。以古代文言文为代表的语文课程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应的礼乐教化来实现人文主义教育并调节个体间的人伦关系,对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与权力进行高度概括,道德教育与人文教学就此实现了充分融合,从而在历史的变迁中以其顽强生命力得以流传,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
三、 促进高校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一) 结合传统文化特点、明确文化育人导向
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在时代变更中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并为祖国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后盾。高校语文课程是教育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较其他课程而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当紧密结合教育发展趋势与国家教育政策开展,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应当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汲取力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华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明确文化育人导向,在做好学生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爱国、诚信、友善等核心主义价值观,只有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将立德树人工作深化[3]。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文化资源整合
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科素养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效果与质量,为促进立德树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当就教师招聘与再教育工作进行创新改革。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当适当提高教师的招聘标准,在录用前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进行严格考核,优先考虑中共党员或积极分子以保障其思政思想始终与我党同向而行。加强教师在岗再培训工作,学校可以组织并定期开展集训活动,培养教师教学技能并促使其掌握相关课程思政思想,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开始优化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当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育人的模式,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与意志品格。
(三) 丰富教学文化活动、增加培养实践工作
高校语文课程对一些专业来说并不属于必修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纸上得来终觉浅”,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文化活动才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文化活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或传统节日开展,通过主题式教育活动实现对学生文化思想的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将这种文化思想与实际生活进行更好的结合,学生参与度得到了大大提高,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加深价值观念认同感以及立德树人工作在高校中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需要新的课程思想教育手段,通过活动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学习环境在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经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保障,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同时也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融入新鲜血液并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语文课程中的文化教学是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二者的融合应当根植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中,为培养学生时代精神、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推进我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教育工作应当得到高校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李佳豪,张莉.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实践探析[J]. 传播力研究,2019,3(18):223+225.
[2]王小丽,勾正刚. 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功用与实现途径[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5):86-90.
[3]李曉彤. 浅谈如何在青少年中进行立德树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C]// 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 2019.
[4]贾舒涵,李鹏飞,陈主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