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道建设有关问题初探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生态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既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现就生态河道建没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河道 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TV143文献标识码: A
  一、国内外代表性河流生态治理发展历程
  生态河道治理的理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已逐步形成。1938年,德国的赛弗特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以后又先后出现了德国的‘河流生态自然工法”、澳大利亚的“绿植被技术”、日本的“近自然工事”、美国的“自然河道设计技术”以及我国台湾的“生态工法”等。
  我国的河道整治开始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取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上海市在这方面以“五纵”“四横”三大水系为整治重点,以“沟通水系、凋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水质’为整治目标,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河道样板工程。成都市的府南河治理集防洪、排水、交流、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为生态河道建设提供一套具有参考意义的模式。
  二、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生态河道建设的必然性与目标要求、特征、类型、内容
   (一)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淤积严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传统水土良性循环方式‘罱河泥’成为了历史,其结果导致河道淤泥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降低了容蓄和防灾减灾能力。
  2、河岸塌损
  由于长期受船行波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河道两岸坍损严重。据调查,一般年冲刷坍损河岸10~15厘米,部分河段河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流速流量降低,行水不畅;河堤高度降低,堤頂宽度缩窄,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生态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的,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到温饱祀Ik;…温饱型农业发展到小康式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乃至现代化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三)生态河道建设的目标要求、特征、类型及主要内容
  1、建设的目标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排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和岸绿景美的局面。
  2、建设的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意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硬质化、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建设的的类型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没。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农村的小河小沟。对这类河道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做好清淤、水毁修复。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防洪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要按照防洪标准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城镇、农村内部河道。对这类河道,在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
  4、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轮回清淤。清淤是提高河道自净功能的主要手段。对河道清淤要根据河道淤积情况,安排5—7年轮回清淤一次。并根据河道的特性,采用水枪喷流和机械挖掘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工效。
  二是护岸护坡。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财力与实用相结合。在通航河道和农民聚集区有计划地逐步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以防止水土流失;对其他河道要大力推行以植物绿化为主、水生植物为辅的生态护岸护坡方法,节约投入成本。
  四、生态河道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增加投入,保障实施
  一要建立生态河道的投入机制。以政府的名义颁发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明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与渠道,建立生态河道更有力、更灵活的政策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筹措:(1)根据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路,财政水利投入应向生态河道建设倾斜和集聚,以大幅度地增加对生态河道建设的投入。(2)实行受益区企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工商户等生态河道建设社会集资、分摊投入。(3)生态河道建设涉及市政、开发工业园区,具有土地升值、房产开发、企业落户等经济带动效益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动作。(4)土地综合整理涉及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的享受优先安排生态河道建设任务,纳入土地综合整理计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4、形成合力,确保成效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成效。一是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合作。凡生态河道涉及部门管理范围的由相关部门制订管理办法,承担管理职能。重点是:水利部门制订下达每年的建设汁划,分河道制订建设标准,提供设计断面、平台高程、坡比和堤顶高程的技术规范,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土管部门要制定完善生态河道建没涉及土地开损、土地出让收益等政策。园林部门要制订绿化种植规范,提出选择树木种类意见,加强植树技术指导与管理。宣传部门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关心、支持生态河道建设,为生态河道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要积极探索生态河道建设市场机制管理新经验,特别要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承包与养护办法,深化河道与防洪堤、防洪堤与土地、防洪堤与植树林木等问题上的所有权、经营权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改革,进行河道与防洪堤建设、圩堤管理、种植收益分配与处分办法等方面的探索,把建设管理与收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河道建设与管理改革同步发展。三是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建设工作本身。要坚持建管并重,切实解决好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
  落实管理经费和队伍,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积极探索适合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模式,使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生态河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强化河道的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上,就水利而搞工程,则与当前全社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极不相符,也达不到建设生态河道的目标。因此,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调研,拓宽思路,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将河道建设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等起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生态河道。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城市迅速发展,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多层地下室、地下隧道、商业街等配套的建立,且多处于城市闹市区,周围建筑物、管线密集,传统的基坑锚杆锚索支护体系受到了限制,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护体系被应用,這就赋予深基坑内支撑拆除更大的难度。因此,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浅谈静力爆破在深基坑内支撑拆除中的应用原理及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静力爆破;深基坑;内支撑梁;拆除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