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老师要组织好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进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开展以活动课教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是本文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活动课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2-01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可见,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组织好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促进教与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把教材内容灵活地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进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进程。为此,笔者进行了以活动课教学为主的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活动课要体现“活”的特点。
1.活动课的选材内容要“活”。
活动课的内容源于教材,又宽于教材。教师可以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作为活动课的内容;也可以选择新颖有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小天地里无拘无束地“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做自立自强的人”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举行了一个“故事会”,让学生围绕“自立自强”这个主题,寻找一个人生故事,可以是名人、伟人,也可以是周围的亲朋好友的经历,并把它推荐给同学们。讲完后,由全班同学来总结故事的启示,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學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掌握了丰富课外知识,让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中受到了鼓舞。
2.活动课的活动形式要“活”。
活动课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观看影像等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如在学习完“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在学习完“多元文化地球村”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收集有代表性的各国文化图片,举办一次“世界文化图片展览”,并要求学生为此次展览写一个前言或结束语。通过这些活动,使得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有趣,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3.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要“活”。
新课标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活动课能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当一名小记者,向父母、老师或亲朋好友进行了一次小采访,内容是他们人生中遇到的挫折以及如何战胜挫折的过程。通过小采访,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了他们的斗志;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达到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及增强法制观念的目的。
二、活动课要体现“动”的特点。
所谓“动”,就是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素质的目的。
1.活动课要让学生多动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活动课中,许多环节都涉及“说”。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在活动课中,笔者注重让学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社会需要公平”一课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在生活中,你是否遭遇过不公平的对待?当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在你身边时,你会怎么做?又如:在学习“网络上的人际关系”一课时,我同样让学生畅所欲言:过分沉迷于网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我们该如何处理好网络游戏与学习的关系……通过大家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知识,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活动课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活动课,要以动促思,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认识,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制定出一份自己的学习计划,对自己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打算如何改正等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活动课要让学生多动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活动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思维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求得问题的解决,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正确认识自己”这一主题活动中,笔者出示了两个问题:(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2)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尺不如寸、寸比尺优越呢?没等教者说完,同学们争论开了,争论的程度很激烈,效果非常好。
三、活动课要体现“课”的特点。
活动课首先是一节课,而不只是一个活动。因此,同常规教学一样,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活动课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活动课中,老师要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存在组织方面的问题。如,在进行小品表演活动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浓,但表演一结束,他们就一直停留在谈论谁谁的表演逼真,谁不会演……很少有学生会去在意活动表演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有个别学生,则会趁着活动之时“乘机作乱”。没有经验或缺乏准备的教师一边要整顿纪律,一边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这样必然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备课,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估计并制订方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在活动课中,教师要掌握好怎样“导”,要导在问题上,要导得学生有所思,有所趣,有所得。这样,学生的要求才能及时满足,教学计划也能顺利完成。
2.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课要面向的不是个体,而是全体,只有人人参与,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才有真实、有效的收获。如果活动经常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就会产生一些后果:一些学生没有参加的机会,活动体验、感受只是部分学生所拥有,活动乃至教学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就会对活动产生距离与疏远感,容易成为活动的旁观者。活动教学只有通过活动切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最终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笔者体会到思想品德活动课应当体现“活”、“动”、“课”三个特点。它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封闭的教学环境引向开放灵活的新天地,由死板的教学方法转向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于实践中建构知识,从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也较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活动课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2-01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可见,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组织好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促进教与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把教材内容灵活地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进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进程。为此,笔者进行了以活动课教学为主的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活动课要体现“活”的特点。
1.活动课的选材内容要“活”。
活动课的内容源于教材,又宽于教材。教师可以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作为活动课的内容;也可以选择新颖有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小天地里无拘无束地“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做自立自强的人”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举行了一个“故事会”,让学生围绕“自立自强”这个主题,寻找一个人生故事,可以是名人、伟人,也可以是周围的亲朋好友的经历,并把它推荐给同学们。讲完后,由全班同学来总结故事的启示,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學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掌握了丰富课外知识,让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中受到了鼓舞。
2.活动课的活动形式要“活”。
活动课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观看影像等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如在学习完“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在学习完“多元文化地球村”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收集有代表性的各国文化图片,举办一次“世界文化图片展览”,并要求学生为此次展览写一个前言或结束语。通过这些活动,使得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有趣,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3.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要“活”。
新课标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活动课能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当一名小记者,向父母、老师或亲朋好友进行了一次小采访,内容是他们人生中遇到的挫折以及如何战胜挫折的过程。通过小采访,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了他们的斗志;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达到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及增强法制观念的目的。
二、活动课要体现“动”的特点。
所谓“动”,就是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素质的目的。
1.活动课要让学生多动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活动课中,许多环节都涉及“说”。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在活动课中,笔者注重让学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社会需要公平”一课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在生活中,你是否遭遇过不公平的对待?当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在你身边时,你会怎么做?又如:在学习“网络上的人际关系”一课时,我同样让学生畅所欲言:过分沉迷于网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我们该如何处理好网络游戏与学习的关系……通过大家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知识,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活动课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活动课,要以动促思,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认识,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制定出一份自己的学习计划,对自己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打算如何改正等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活动课要让学生多动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活动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思维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求得问题的解决,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正确认识自己”这一主题活动中,笔者出示了两个问题:(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2)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尺不如寸、寸比尺优越呢?没等教者说完,同学们争论开了,争论的程度很激烈,效果非常好。
三、活动课要体现“课”的特点。
活动课首先是一节课,而不只是一个活动。因此,同常规教学一样,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活动课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活动课中,老师要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存在组织方面的问题。如,在进行小品表演活动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浓,但表演一结束,他们就一直停留在谈论谁谁的表演逼真,谁不会演……很少有学生会去在意活动表演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有个别学生,则会趁着活动之时“乘机作乱”。没有经验或缺乏准备的教师一边要整顿纪律,一边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这样必然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备课,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估计并制订方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在活动课中,教师要掌握好怎样“导”,要导在问题上,要导得学生有所思,有所趣,有所得。这样,学生的要求才能及时满足,教学计划也能顺利完成。
2.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课要面向的不是个体,而是全体,只有人人参与,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才有真实、有效的收获。如果活动经常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就会产生一些后果:一些学生没有参加的机会,活动体验、感受只是部分学生所拥有,活动乃至教学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就会对活动产生距离与疏远感,容易成为活动的旁观者。活动教学只有通过活动切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最终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笔者体会到思想品德活动课应当体现“活”、“动”、“课”三个特点。它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封闭的教学环境引向开放灵活的新天地,由死板的教学方法转向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于实践中建构知识,从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也较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