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着每天太阳升起的第一道光,于魁和彭理的一天即将开始。起床、洗漱,上天台静神、运气、推手……沐浴着晨曦练习太极令他们身心愉悦,每道经络顺行通畅,无挂亦无碍。下得楼来,阳光通过东面的落地窗洒了一地,正好将客厅里的坐榻笼罩起来。坐在这里环顾四周,除了卧室里一盏宜家的台灯,几乎所有内装陈设都由他们自己画图定做,浓浓的手作温暖在阳光中发酵,让夫妇俩可以就这样久久地但坐无语,满足异常。
男主人于魁做的是建筑设计,每天坚持穿布衣长衫,被外国同事惊呼为“古代人”;女主人彭理是景观设计师,与自然植物相熟稔,总保持着一颗自由灵巧的心。在7年前寻找房子时,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想要离朝阳公园近。看到这个公寓:层高3.7米,朝向正东,光线特别美好,屋顶花园可以种菜,“再加上房子是在顶楼的边角上,让喜欢玩音响的我们不必担心会打扰他人……小小的空间却有别墅一样的品质!”于是当即决定,安家在这里。
当然,作为设计师的本能,首先就考虑如何改造——打掉原本这个三居室里所有的非承重墙,用定制的落地大木书架来做分隔,唯一保留的私密空间只有卧室。而南面原来的小阳台被他们用落地玻璃包了进来,让这个公摊不小的公寓的实际使用面积从78m2增加到82m2。但女主人莞尔一笑,宁愿把这4m2留给阳光和桂花,看那棵馥郁葱茏的桂花树到11月都还开着花,他们笑靥如蜜,说这才是真奢侈呢。“虽然都是专业设计师,但在这个家中,我们却尽力让自己的职业特性隐去,把‘设计’做得很少——让空间如何‘空’起来,让‘间’,也就是分隔,有最大的实效,正是我们寻求的美与现实的平衡点。”最初的设计激发点是西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那时候想要的是一种富于功能性的极简风格,可随着设计的进行,夫妇俩身上浓重的东方味道凸显无遗,于是细节上又变成了绝对东方式的表达。“设计师在说理论时,总爱说少即是多,但当你真的切人生活时,会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多彩、丰富和有生命力的东西。”
于是围绕安静、丰富和对东方文化的偏好,他们为这个家定下了“三大纪律”:尽量用手作定制,减少工业制造对现代生活的入侵;尽量用天然材质;尽量减少污染与化工程序。所以在这个家里,大到书架、床榻、地板,小到窗框、把手、配件,都是找木工师傅来家里现场制作的。也因为熟悉材料,他们就近去原木材市场挑选木料,现场开方,然后运回来画图纸、让师傅做……“用的完全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结婚时做家具那一套复古的办法!”于魁语气中颇有些自豪。恰好彭理的父亲就是木匠,请他老人家出山,又找来位J瞳行的老师傅,商商量量,不出两个月全部木工活就搞定了。“岳父大人最后等于成了木工总监督,做得挺开心,所以这个家装修到最后,大家可谓各得其乐。”当然最乐的还是他们自己,身为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平时做的项目都是大体量、长时间的,更是很难由自己完全把控。“每个设计师都想在自己家这个项目上玩一把,这个欲望是很强烈的。我们也是什么都想自己动手去做,以至于现在这个家中,几乎所有不能动的木头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即使是从上海、苏州收来的老家具,我们也都按照这个家的需求进行了改动。”一切陈设都为这个家而原创,这个想法真是老派又浪漫,再衬着满屋不涂漆只打蜡的原木、棉麻和纸质材料,小小的空间如一本竖排线装书,令人不忍释卷。“我们卧室里那排柜门,看似日本风格,其实就是中国唐代的模样。木格子糊上厚宣纸,横推开来,家里猫儿不小心撞破一个口,就会不断去挠那个洞,也是可爱极了。”对他们来说,这不是麻烦,而是趣味,破了洞、吸引了猫,剪朵梅花、熬锅浆糊,轻轻把洞补起来,这都是自然平常的意趣呀。
“一直以来,我们从事的工作都要求我们跟紧时代,求新求变,总要走到最前端。时间长了,我们就发觉自己缺乏一种更高的、能滋养自己的东西,什么都是新的,人很难有更深的思考。”于是他们从旅行开始,去寻找那些真正有趣的东西。2006年,他们从广西桂林出发,花4个月时间,经云南走到西藏,一路搭车加徒步,去了很多游客根本不会去的地方。中间多次投宿当地人家中,“那真是相当淳朴的地方,有时我们还要分开睡,女人们睡一边,男人们睡一边。他们也不收钱,我们就给他们做饭吃,或者付出一些劳动,这个很有意思”。彭理对少数民族手工艺很有兴趣,当然菜市场也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除了建筑,我们喜欢去看他们真实生活的场景,甚至去贫民区,看那种普通人之间很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也是于魁和彭理的共识——都不喜欢那种被包装过的生活。“这个家的一切都是围绕真实而展开的。当你看过、经历过很多之后,就会发现,真正有趣的往往是很朴素、很真实的东西,是不被外在包装所累的自由的东西。”
之后,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他们都会去进行这样的旅行,一路碰到的事、遇见的人也让他们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新感知。于是向内求索,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接触太极、古琴、养生……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种东方味道的生活。从2008年开始,他们每日练习不辍,彭理常去缙云山的道观里静修。“很多人觉得怎么这么年轻就谈养生,很奇怪。可是养生关乎的其实是东方人的生命哲学和智慧。它的重点不在于养或生,而在于二者之间有个东西——练习。譬如功夫,可以一世不用,不可一日不练。只有当一种东西进入日常,成为习惯,它才能决定某种走向。”曾工作在中国当代最先锋的建筑师事务所MAD,同事们常觉得于魁是个“古人”或“怪人”,他却说其实他和MAD追求的本质是一致的。“MAD讲山水城市,就是说要让空间去亲近自然。而我追求的真实的生活其实也就是亲近自然的、最简单的生活。”然后他自己又加了一句:“亲近自然,有所继承。人要有所继承,灵魂才有个着力点,这个很重要。如果人的精神落不了地,会总觉得自己是飘着的,生不了根。”
而现在,这个家正如他们的小行星,能够生根,也有梦想。尤其是当音响发烧友于魁将家里的窗帘都拉起来,阳光被挡在外面,他轻轻按下按键,开启自己用十年时间,从两个喇叭一路练习、摸索、进步,组装而来的设备,巴赫的大提琴乐音浸出来,时空都是自由的。“在这里,每一天都在展开新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彰显着它差异性的美,每一天都在酝酿着穿越时空的旅行。”
男主人于魁做的是建筑设计,每天坚持穿布衣长衫,被外国同事惊呼为“古代人”;女主人彭理是景观设计师,与自然植物相熟稔,总保持着一颗自由灵巧的心。在7年前寻找房子时,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想要离朝阳公园近。看到这个公寓:层高3.7米,朝向正东,光线特别美好,屋顶花园可以种菜,“再加上房子是在顶楼的边角上,让喜欢玩音响的我们不必担心会打扰他人……小小的空间却有别墅一样的品质!”于是当即决定,安家在这里。
当然,作为设计师的本能,首先就考虑如何改造——打掉原本这个三居室里所有的非承重墙,用定制的落地大木书架来做分隔,唯一保留的私密空间只有卧室。而南面原来的小阳台被他们用落地玻璃包了进来,让这个公摊不小的公寓的实际使用面积从78m2增加到82m2。但女主人莞尔一笑,宁愿把这4m2留给阳光和桂花,看那棵馥郁葱茏的桂花树到11月都还开着花,他们笑靥如蜜,说这才是真奢侈呢。“虽然都是专业设计师,但在这个家中,我们却尽力让自己的职业特性隐去,把‘设计’做得很少——让空间如何‘空’起来,让‘间’,也就是分隔,有最大的实效,正是我们寻求的美与现实的平衡点。”最初的设计激发点是西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那时候想要的是一种富于功能性的极简风格,可随着设计的进行,夫妇俩身上浓重的东方味道凸显无遗,于是细节上又变成了绝对东方式的表达。“设计师在说理论时,总爱说少即是多,但当你真的切人生活时,会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多彩、丰富和有生命力的东西。”
于是围绕安静、丰富和对东方文化的偏好,他们为这个家定下了“三大纪律”:尽量用手作定制,减少工业制造对现代生活的入侵;尽量用天然材质;尽量减少污染与化工程序。所以在这个家里,大到书架、床榻、地板,小到窗框、把手、配件,都是找木工师傅来家里现场制作的。也因为熟悉材料,他们就近去原木材市场挑选木料,现场开方,然后运回来画图纸、让师傅做……“用的完全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结婚时做家具那一套复古的办法!”于魁语气中颇有些自豪。恰好彭理的父亲就是木匠,请他老人家出山,又找来位J瞳行的老师傅,商商量量,不出两个月全部木工活就搞定了。“岳父大人最后等于成了木工总监督,做得挺开心,所以这个家装修到最后,大家可谓各得其乐。”当然最乐的还是他们自己,身为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平时做的项目都是大体量、长时间的,更是很难由自己完全把控。“每个设计师都想在自己家这个项目上玩一把,这个欲望是很强烈的。我们也是什么都想自己动手去做,以至于现在这个家中,几乎所有不能动的木头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即使是从上海、苏州收来的老家具,我们也都按照这个家的需求进行了改动。”一切陈设都为这个家而原创,这个想法真是老派又浪漫,再衬着满屋不涂漆只打蜡的原木、棉麻和纸质材料,小小的空间如一本竖排线装书,令人不忍释卷。“我们卧室里那排柜门,看似日本风格,其实就是中国唐代的模样。木格子糊上厚宣纸,横推开来,家里猫儿不小心撞破一个口,就会不断去挠那个洞,也是可爱极了。”对他们来说,这不是麻烦,而是趣味,破了洞、吸引了猫,剪朵梅花、熬锅浆糊,轻轻把洞补起来,这都是自然平常的意趣呀。
“一直以来,我们从事的工作都要求我们跟紧时代,求新求变,总要走到最前端。时间长了,我们就发觉自己缺乏一种更高的、能滋养自己的东西,什么都是新的,人很难有更深的思考。”于是他们从旅行开始,去寻找那些真正有趣的东西。2006年,他们从广西桂林出发,花4个月时间,经云南走到西藏,一路搭车加徒步,去了很多游客根本不会去的地方。中间多次投宿当地人家中,“那真是相当淳朴的地方,有时我们还要分开睡,女人们睡一边,男人们睡一边。他们也不收钱,我们就给他们做饭吃,或者付出一些劳动,这个很有意思”。彭理对少数民族手工艺很有兴趣,当然菜市场也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除了建筑,我们喜欢去看他们真实生活的场景,甚至去贫民区,看那种普通人之间很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也是于魁和彭理的共识——都不喜欢那种被包装过的生活。“这个家的一切都是围绕真实而展开的。当你看过、经历过很多之后,就会发现,真正有趣的往往是很朴素、很真实的东西,是不被外在包装所累的自由的东西。”
之后,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他们都会去进行这样的旅行,一路碰到的事、遇见的人也让他们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新感知。于是向内求索,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接触太极、古琴、养生……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种东方味道的生活。从2008年开始,他们每日练习不辍,彭理常去缙云山的道观里静修。“很多人觉得怎么这么年轻就谈养生,很奇怪。可是养生关乎的其实是东方人的生命哲学和智慧。它的重点不在于养或生,而在于二者之间有个东西——练习。譬如功夫,可以一世不用,不可一日不练。只有当一种东西进入日常,成为习惯,它才能决定某种走向。”曾工作在中国当代最先锋的建筑师事务所MAD,同事们常觉得于魁是个“古人”或“怪人”,他却说其实他和MAD追求的本质是一致的。“MAD讲山水城市,就是说要让空间去亲近自然。而我追求的真实的生活其实也就是亲近自然的、最简单的生活。”然后他自己又加了一句:“亲近自然,有所继承。人要有所继承,灵魂才有个着力点,这个很重要。如果人的精神落不了地,会总觉得自己是飘着的,生不了根。”
而现在,这个家正如他们的小行星,能够生根,也有梦想。尤其是当音响发烧友于魁将家里的窗帘都拉起来,阳光被挡在外面,他轻轻按下按键,开启自己用十年时间,从两个喇叭一路练习、摸索、进步,组装而来的设备,巴赫的大提琴乐音浸出来,时空都是自由的。“在这里,每一天都在展开新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彰显着它差异性的美,每一天都在酝酿着穿越时空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