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以后,清朝的统治由盛转衰,国运衰而典籍散,七部《四库全书》也在兵燹战乱、朝代更迭中,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命运。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文汇阁、文宗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1865年,曾国藩派幕僚莫友芝前往镇扬一带访求佚书,搜寻失散于战火中的藏书,然而却一无所获。160年之后,复建的文宗阁坐落于金山寺东侧湖中小岛上,遵循历史原貌,再现皇家藏书阁风貌。
几乎是同时,太平军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年(1861年)两度攻克杭州,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文澜阁遭劫难之时,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正避祸于杭州城西的西溪。一日,兄弟二人在一间店铺中采购用品,忽而发现用于包装的纸张竟是钤有玺印的《四库全书》,店铺里成堆的包装用纸也都盖有皇帝的玉玺。这些沦落为包装的书页应是文澜阁中的典藏之物。库书流落民间,使丁氏兄弟心急如焚,他们马上进行抢救,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如此半年,抢救并购回阁书8689册,但只占全部文澜阁本的1/4。丁氏兄弟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借书,招募100多人抄写,组织抄书26000余册。在官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借此机会正好可以将其收录补齐。此项工程历时7年才完成。1882年,文澜阁重修建成,丁氏兄弟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已经达到3434种,和原来的数目相差不多。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民国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文澜阁藏书补抄事宜,这就是所谓的“乙卯补抄”。这次补抄所用经费主要由徐仲荪及其学生堵申甫二人自费,历时7年,过程甚为艰辛。后来,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张宗祥被二人的执着打动,由政府出面牵头继续进行补抄,费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历时两年,史称“癸亥补抄”。经过多人的共同努力,文澜阁比先前更为完整,被馆臣删改的文本得以恢复,也成为七阁藏《四库全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为避战乱,在时任馆长陈训慈的主持下,1937年8月1日至3日,浙江图书馆全馆职工集聚孤山分馆,抢装书籍,共计228箱,库书离馆运往江干码头,装船迁离杭州,先后转存于本省之富阳、建德、龙泉等县,又借途福建、江西、湖南诸省,至1938年4月底运抵贵阳市,秘藏北郊地母洞。历时半年,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其间,除了借助浙赣铁路,大多数时间都只能靠肩挑、人拉和船运。路途遥远,天气寒冷,日机空袭不断,加之运输经费紧缺,让浩大的运输工程变得更为艰难。
陈训慈以将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辗转运抵大后方之功,人称“前丁后陈,永垂不朽”。接下来,文澜阁《四库全书》在贵阳市北郊地母洞期间,竺可桢援手护书、蒋介石亲拨书款等事件,于文澜阁库书的大转移也有莫大帮助,亦被引为佳话。
1939年至1940年,蒋介石对储藏贵阳地母洞文澜阁《四库全书》拨保管费和曝晒费,要求“并转饬从速着手曝晒为要”。1944年12月黔境告急,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再转迁重庆市青木关。1945年,抗战勝利,重庆方面成立了以陈训慈等三人为常务委员会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1946年5月7日,在保管会的妥善筹划下,库书经湘赣入浙,7月5日安抵杭州,重归西湖孤山藏书楼—经历了长达8年又11个月辗转万里的流亡历程。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在一片备战声中,阁书又被奉命装箱迁运浙江龙泉战备仓库,在山洞里秘藏近7年,终运回杭州,珍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世事变迁,烟云几度,江南三阁仅存的这部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历经数次流转,在战火硝烟中得以保存,于今日还能够以完美的姿态呈献给世人,这在中国以至世界藏书史上堪称奇迹。它的命运就像文澜阁的名字那样,漂浮在难以预料的波澜中,历经时间的惊涛洗礼,却仍然历久弥新。
再看北三阁藏书的命运。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涌入圆明园大施抢掠,携不走者则击而毁之,举全园而火焚之,文源阁和其中的《四库全书》以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一套《四库全书荟要》也在这场浩劫中被焚毁。阁与书从告竣送藏到被毁,存世仅70余年。乾隆皇帝的御碑已挪至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文字仅存其半。阁中所藏《四库全书》,仅闻民国时湖州刘承干嘉业堂曾藏有钤“文源阁宝”的全书六册,于此一别悠悠,再未现文源阁藏书之一脉。
文渊阁,作为皇家藏书楼阁,至今仍巍然屹立于紫禁城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考虑到故宫文物的安全,南京国民政府做出了文物南迁的决定。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与故宫文物一同开始了南迁之旅。先是安身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仓库,后又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运回南京。1948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被移往中国台湾,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台湾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文津阁地处热河避暑山庄,第四部《四库全书》送藏以后,热河总管大臣即派专人负责看护。1909年8月,清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唯热河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尚未遗失,奏请将文津阁《四库全书》及避暑山庄各殿宇陈设书籍,移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足以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获得允准,但始终未曾办理。辛亥革命后,1913年6月北京教育部致函热河都统准备往取《四库全书》。1914年1月6日,热河都统姜桂题派人将文津阁《四库全书》及各殿宇物品押运至京,但书没有交给教育部,而是运往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已经“退位”的清廷企图将书截留内务府,经时任民国教育部佥事鲁迅先生的力争,于1915年10月7日,文津阁《四库全书》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其后,包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排架图、书架等,由古物陈列所与京师图书馆馆长夏曾佑,经双方点收签字完竣,并陆续装运到馆。经过该馆整理文津阁全书,开始按架陈列。在庋藏的七阁全书中,文津阁《四库全书》是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文溯阁《四库全书》亦经历数次转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沈阳故宫被俄军占领。文溯阁院落沦为俄军的马厩和炮兵营房,阁门洞开,长达两年,文溯阁本《四库全书》间有缺册。1914年,为贺袁世凯称帝而调运盛京皇宫文物进京陈列。翌年,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到北京保和殿,成為古物陈列之一部分。1922年,逊位清室以经济困难为借口,想把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盗售给日本人,价格议定为120万元。消息传出后,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先生率先致函教育部,竭力反对此事。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逊位清室打消此念。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才免于流失海外。
1925年,沈阳方面欲筹办图书馆,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文溯阁《四库全书》。张学良等许多东北有识之士积极奔走,力谋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回奉天(今沈阳)。由杨宇霆致电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先生,称文溯阁藏本为“奉省旧物,仍归奉省保存”,并言辞恳切地说:“务请诸公秉公持论,允赐发还,将来东省文化日兴,皆出诸公之所赐也,无任感盼之至!”章士钊先生接电后即提出阁议,多方争取,内阁会议通过,允许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回奉天。于是,冯广民等人紧急邀集旅京的奉天人士30余人,用了8天时间将全书检收包装,共装了810箱,于1925年8月7日运回沈阳。从提议至文溯阁《四库全书》回沈之事落实,历时仅10余天,堪称奇迹。1927年初复将全书入藏文溯阁中。辽宁省教育会并于1931年6月,将镌刻有900字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复记碑”刻嵌在于阁之东壁,以志纪念。同时成立阁书保管委员会,专司保管之责。
后来,东北地区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文溯阁本再历风云,书、阁都落入日本人手中。
1932年5月,伪国立奉天图书馆成立。文溯阁《四库全书》划归伪国立奉天图书馆,金毓黻任副馆长(馆长为日本人),成立文溯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伪国立奉天图书馆在清点文溯阁《四库全书》后,因文溯阁多年失修、出现渗漏现象,在文溯阁前西南处修建了一座二层楼书库,称为“新阁”,内部结构皆依照现代之藏书库,不仅无渗漏之虑,对防火险尤为注意。书架皆以钢制,门窗悉包铁叶,以期万全。外部则飞阁雕墙,仍仿旧制。因其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又俗称“水泥库”。1937年6月新阁竣工,文溯阁《四库全书》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部移入,原配书架仍留在文溯阁之中。新阁藏书顺序不变,书架统一改为四格。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国民政府派员接收了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改称沈阳图书馆(后又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同时被接管。同年8月对全书进行了清点上架,费时三月始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北图书馆(现辽宁图书馆)接收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其中文溯阁《四库全书》仍存放在新阁。东北人民政府文物处于1949年6月组织专人对文溯阁《四库全书》进行了清点,清点册数为36315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安全起见,同年10月,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往黑龙江省讷河县一所小学校。次年,当地发生洪害,为防备水灾,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又被运往黑龙江省北安县存放。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1月,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回沈阳,存放在故宫文溯阁院内的新阁中。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部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文溯阁《四库全书》调拨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文溯阁本《四库全书》1966年10月7日开始秘密启运,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一路上,押运人员饱受艰辛,日夜操心,于10月13日安全运抵甘肃永登县连城土司衙门,于寺庙中保藏。1970年,省政府又在榆中县甘草店为它修建了在甘肃的第一个新家,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这里度过了将近40年的光阴。为彻底改善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存藏环境,甘肃省政府斥巨资在兰州北山九州台为其新建“文溯阁《四库全书》楼”。2005年7月“文溯阁四库全书楼”落成,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入藏。
七部《四库全书》保存下来的原本尚存三部半,先贤心血,尚有余脉可古今相承。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文汇阁、文宗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1865年,曾国藩派幕僚莫友芝前往镇扬一带访求佚书,搜寻失散于战火中的藏书,然而却一无所获。160年之后,复建的文宗阁坐落于金山寺东侧湖中小岛上,遵循历史原貌,再现皇家藏书阁风貌。
几乎是同时,太平军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年(1861年)两度攻克杭州,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文澜阁遭劫难之时,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正避祸于杭州城西的西溪。一日,兄弟二人在一间店铺中采购用品,忽而发现用于包装的纸张竟是钤有玺印的《四库全书》,店铺里成堆的包装用纸也都盖有皇帝的玉玺。这些沦落为包装的书页应是文澜阁中的典藏之物。库书流落民间,使丁氏兄弟心急如焚,他们马上进行抢救,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如此半年,抢救并购回阁书8689册,但只占全部文澜阁本的1/4。丁氏兄弟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借书,招募100多人抄写,组织抄书26000余册。在官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借此机会正好可以将其收录补齐。此项工程历时7年才完成。1882年,文澜阁重修建成,丁氏兄弟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已经达到3434种,和原来的数目相差不多。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民国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文澜阁藏书补抄事宜,这就是所谓的“乙卯补抄”。这次补抄所用经费主要由徐仲荪及其学生堵申甫二人自费,历时7年,过程甚为艰辛。后来,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张宗祥被二人的执着打动,由政府出面牵头继续进行补抄,费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历时两年,史称“癸亥补抄”。经过多人的共同努力,文澜阁比先前更为完整,被馆臣删改的文本得以恢复,也成为七阁藏《四库全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为避战乱,在时任馆长陈训慈的主持下,1937年8月1日至3日,浙江图书馆全馆职工集聚孤山分馆,抢装书籍,共计228箱,库书离馆运往江干码头,装船迁离杭州,先后转存于本省之富阳、建德、龙泉等县,又借途福建、江西、湖南诸省,至1938年4月底运抵贵阳市,秘藏北郊地母洞。历时半年,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其间,除了借助浙赣铁路,大多数时间都只能靠肩挑、人拉和船运。路途遥远,天气寒冷,日机空袭不断,加之运输经费紧缺,让浩大的运输工程变得更为艰难。
陈训慈以将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辗转运抵大后方之功,人称“前丁后陈,永垂不朽”。接下来,文澜阁《四库全书》在贵阳市北郊地母洞期间,竺可桢援手护书、蒋介石亲拨书款等事件,于文澜阁库书的大转移也有莫大帮助,亦被引为佳话。
1939年至1940年,蒋介石对储藏贵阳地母洞文澜阁《四库全书》拨保管费和曝晒费,要求“并转饬从速着手曝晒为要”。1944年12月黔境告急,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再转迁重庆市青木关。1945年,抗战勝利,重庆方面成立了以陈训慈等三人为常务委员会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1946年5月7日,在保管会的妥善筹划下,库书经湘赣入浙,7月5日安抵杭州,重归西湖孤山藏书楼—经历了长达8年又11个月辗转万里的流亡历程。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在一片备战声中,阁书又被奉命装箱迁运浙江龙泉战备仓库,在山洞里秘藏近7年,终运回杭州,珍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世事变迁,烟云几度,江南三阁仅存的这部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历经数次流转,在战火硝烟中得以保存,于今日还能够以完美的姿态呈献给世人,这在中国以至世界藏书史上堪称奇迹。它的命运就像文澜阁的名字那样,漂浮在难以预料的波澜中,历经时间的惊涛洗礼,却仍然历久弥新。
再看北三阁藏书的命运。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涌入圆明园大施抢掠,携不走者则击而毁之,举全园而火焚之,文源阁和其中的《四库全书》以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一套《四库全书荟要》也在这场浩劫中被焚毁。阁与书从告竣送藏到被毁,存世仅70余年。乾隆皇帝的御碑已挪至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文字仅存其半。阁中所藏《四库全书》,仅闻民国时湖州刘承干嘉业堂曾藏有钤“文源阁宝”的全书六册,于此一别悠悠,再未现文源阁藏书之一脉。
文渊阁,作为皇家藏书楼阁,至今仍巍然屹立于紫禁城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考虑到故宫文物的安全,南京国民政府做出了文物南迁的决定。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与故宫文物一同开始了南迁之旅。先是安身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仓库,后又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运回南京。1948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被移往中国台湾,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台湾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文津阁地处热河避暑山庄,第四部《四库全书》送藏以后,热河总管大臣即派专人负责看护。1909年8月,清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唯热河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尚未遗失,奏请将文津阁《四库全书》及避暑山庄各殿宇陈设书籍,移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足以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获得允准,但始终未曾办理。辛亥革命后,1913年6月北京教育部致函热河都统准备往取《四库全书》。1914年1月6日,热河都统姜桂题派人将文津阁《四库全书》及各殿宇物品押运至京,但书没有交给教育部,而是运往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已经“退位”的清廷企图将书截留内务府,经时任民国教育部佥事鲁迅先生的力争,于1915年10月7日,文津阁《四库全书》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其后,包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排架图、书架等,由古物陈列所与京师图书馆馆长夏曾佑,经双方点收签字完竣,并陆续装运到馆。经过该馆整理文津阁全书,开始按架陈列。在庋藏的七阁全书中,文津阁《四库全书》是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文溯阁《四库全书》亦经历数次转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沈阳故宫被俄军占领。文溯阁院落沦为俄军的马厩和炮兵营房,阁门洞开,长达两年,文溯阁本《四库全书》间有缺册。1914年,为贺袁世凯称帝而调运盛京皇宫文物进京陈列。翌年,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到北京保和殿,成為古物陈列之一部分。1922年,逊位清室以经济困难为借口,想把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盗售给日本人,价格议定为120万元。消息传出后,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先生率先致函教育部,竭力反对此事。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逊位清室打消此念。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才免于流失海外。
1925年,沈阳方面欲筹办图书馆,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文溯阁《四库全书》。张学良等许多东北有识之士积极奔走,力谋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回奉天(今沈阳)。由杨宇霆致电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先生,称文溯阁藏本为“奉省旧物,仍归奉省保存”,并言辞恳切地说:“务请诸公秉公持论,允赐发还,将来东省文化日兴,皆出诸公之所赐也,无任感盼之至!”章士钊先生接电后即提出阁议,多方争取,内阁会议通过,允许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回奉天。于是,冯广民等人紧急邀集旅京的奉天人士30余人,用了8天时间将全书检收包装,共装了810箱,于1925年8月7日运回沈阳。从提议至文溯阁《四库全书》回沈之事落实,历时仅10余天,堪称奇迹。1927年初复将全书入藏文溯阁中。辽宁省教育会并于1931年6月,将镌刻有900字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复记碑”刻嵌在于阁之东壁,以志纪念。同时成立阁书保管委员会,专司保管之责。
后来,东北地区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文溯阁本再历风云,书、阁都落入日本人手中。
1932年5月,伪国立奉天图书馆成立。文溯阁《四库全书》划归伪国立奉天图书馆,金毓黻任副馆长(馆长为日本人),成立文溯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伪国立奉天图书馆在清点文溯阁《四库全书》后,因文溯阁多年失修、出现渗漏现象,在文溯阁前西南处修建了一座二层楼书库,称为“新阁”,内部结构皆依照现代之藏书库,不仅无渗漏之虑,对防火险尤为注意。书架皆以钢制,门窗悉包铁叶,以期万全。外部则飞阁雕墙,仍仿旧制。因其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又俗称“水泥库”。1937年6月新阁竣工,文溯阁《四库全书》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部移入,原配书架仍留在文溯阁之中。新阁藏书顺序不变,书架统一改为四格。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国民政府派员接收了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改称沈阳图书馆(后又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同时被接管。同年8月对全书进行了清点上架,费时三月始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北图书馆(现辽宁图书馆)接收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其中文溯阁《四库全书》仍存放在新阁。东北人民政府文物处于1949年6月组织专人对文溯阁《四库全书》进行了清点,清点册数为36315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安全起见,同年10月,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往黑龙江省讷河县一所小学校。次年,当地发生洪害,为防备水灾,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又被运往黑龙江省北安县存放。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1月,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回沈阳,存放在故宫文溯阁院内的新阁中。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部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文溯阁《四库全书》调拨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文溯阁本《四库全书》1966年10月7日开始秘密启运,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一路上,押运人员饱受艰辛,日夜操心,于10月13日安全运抵甘肃永登县连城土司衙门,于寺庙中保藏。1970年,省政府又在榆中县甘草店为它修建了在甘肃的第一个新家,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这里度过了将近40年的光阴。为彻底改善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存藏环境,甘肃省政府斥巨资在兰州北山九州台为其新建“文溯阁《四库全书》楼”。2005年7月“文溯阁四库全书楼”落成,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入藏。
七部《四库全书》保存下来的原本尚存三部半,先贤心血,尚有余脉可古今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