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主型班级管理是现代班级管理的趋势,在其确立和实行的过程当中需要学生、班主任双方的共同努力,进而确立起行之有效的民主班级管理制度。从学生观念的转变、班主任角色的变化和班级制度的科学性三方面去考量和塑造民主型班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班级管理的民主进程。
[关键词]民主型班级;学生;班主任;班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85-02
民主型班级的建立是有着一定的目的性的,根据教育界的看法,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现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来管理班级,既能为他们将来管理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奠定基础,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主人公责任感……“我国正在逐步推进民主化的进程,客观上需要使未成年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简单地说,‘民主化,从娃娃抓起’”。民主型班级的建立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这是教育者从学生的社会人身份出发的考虑,同时也是学校制度下的教育自带的天然优势,即家庭教育不具备的团体性、差异性和社会性,所以说这个目的是必然存在的。第二,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民主生活锻炼是民主型班级的天然属性,那么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就应该是民主型班级建立的人为目的,这里的学习指的应该是学校制定的课程。
建立民主型班级的两个目的的确定,其实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如何建立的大方向,兼顾两个目的是建立民主型班级的首要原则。
任何班级管理都离不开以下的几点构成因素:学生、班主任、班级制度。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主体,同时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的地位在班级管理中是特殊的,首先班主任是班级生活的管理者、是权威,但班主任能够通过组织学生的方法把权威还给学生,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把握着松紧的程度,所以说班主任的地位是特殊的。班级制度可以说是班级管理成型的重要标志,班级制度应该是学生和班主任之间在摸索的过程中诞生的集体智慧。那么,在建立民主型班级的时候,同样也应该将力气作用于这三方面,而其中的内在逻辑是从学生的观念转变下手、从班主任角色的变化下手,从班级制度的科学化下手,这样就更为具体清晰了。
一、学生观念的转变
建立民主型班级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当中,学生产生的对于民主管理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不积极参与。不积极参与是一个表现,并不是一个原因,我们要知道导致学生不积极的原因有哪些,在我看来,学生积极性不够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生认为班级管理只是部分人的事情,自己不需要参与。这种问题的产生,很可能是班级委员会实施的功能错误导致的。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认为,班干部才有权利和义务去参与班级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班主任的引导出了问题,选出班委之后,让学生产生了“官本位”的思想,让班干部以为自己得到了权力,而让其他学生觉得自己会被班干部管理。事实上,应该在班委选举时就给学生确立全民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明白班干部只是一个服务大家的岗位,是一个带头组织和执行的榜样,这样才会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具有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权利。
2.学生认为班级管理对于自己的学习没什么帮助,而且最重要的是没什么兴趣。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有两个原因,第一,班级事务的管理太过繁琐与无益,并且和学习生活建立不起良好的联系。第二,班级管理的内容流于表面,班主任作为权威依然没有交还权力让学生自主管理。民主型班级,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高年级学段学生能够做得到。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兴趣爱好广泛,也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当班级事务过繁时,他们会认为妨碍自己的学业,如果太简的话,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自己毫无作用的公共事务是没有人会参与的。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日志》当中那种过细的班规,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削弱,毕竟学习才是学校生活的重点,班级事务注定只能作为辅助物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民主”要求的是真民主,并不是被限制着的、小范围的民主,如果班主任只让学生参与收发作业、决定值日生安排等琐事,先不说范围,根据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在人的积极行动中,阿伦特最重视言说的价值……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参与和言说之间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参与班级民主管理就是公开的言说和商议。”阿伦特认为向世界彰显自我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一些不能让学生表达自己或相互交流的班务可以说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再者,如果仅仅局限于班级事务的细小方面进行民主管理,也是假的民主,学生只是在班主任能掌控的领域内进行民主管理而已,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学生是充满活力和青春气息的,民主的种子早在百年前已经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从未在青年的心中丢失,学生需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而觀念的转变有赖于学生和班主任两者的有效合作。
二、班主任角色的变化
班主任的角色在民主型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班主任一直都是以权威人物存在的,但并不是说“权威”就意味着与“民主”相抵触,正确的是班主任应该保持“权威”,但同时做到信任学生,让学生去进行民主管理。在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班主任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具备学生没有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作为一个成年人,班主任的领导往往能让班集体在正常的环境中运转,班主任的权威不仅仅是来自于班级的组织模式,更加是来自于自身作为一个教育者、社会人的魅力。但现实是,班主任往往为了方便管理和避免出错,将权威发挥到极致,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手包办:班干部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文娱活动自己策划、课外的学习环节也由班主任安排,等等。所以,民主型的班级管理在班主任这种权威下根本无从谈起,班主任角色的转型势在必行。在我看来,班主任从权威走向民主,角色上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 1.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的工作毫无疑问比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要繁重很多,而班主任自己也是学科教师,通常还是课程任务较重的主科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宿舍生活等都需要班主任去操心,的确工作压力是巨大的。但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或者说对民主型班级管理有着深刻认识的班主任其实是可以工作得游刃有余的。关键是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诉求去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青春期的学生不一定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班主任真真正正地走近学生,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让一切决策都是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2.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公仆”。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班级要实行民主管理,关键是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我则认为班主任是公仆,是船工,是为学生服务的……俯下身子去给学生当牛马,把学生高高举起。”班主任应该是要有服务精神的,并不是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当班主任拥有这种服务精神的时候,一切都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那么传统的那种班主任拥有绝对权威的班级管理现状也就能够发生转变了。
3.班主任要成为一名“专家”。要求班主任在民主型班级管理的确立和参与过程中成为为学生提供指导的“专家”,就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常识,以及更为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再凭个人的喜好去进行班级工作的安排。
班主任的角色在我看来,做到以上三点,已经足够带领学生建立起民主型的班集体了。
三、班级制度的科学化
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么班级制度的科学化至关紧要。科学的班级制度是学生和教师两者通过商讨、实践、论证后得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民主型班级管理下的班级制度更是要强调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如地参与其中。除了可操作性强之外,民主型班级制度应该是科学又有效的,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民主生活的正确思想,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提防“假民主”带来的危害,如马林在《杜绝班级管理中的“伪民主”》一文中引用了一个例子,全班学生进行投票决定一个违纪学生的去留,结果令该名学生自杀。这种举措看似充分尊重民主意愿,其实根本就是民粹主义在教育中的毒害!其中班主任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这分明是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所导致的,班主任如果能具备正确的民主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可见民主型班级制度相比于一般的班级制度而言,需要更为严谨的制定,并且要把握好民主的度。
总的来说,民主型班级的确立和运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如今的教育趋势中,不仅仅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班级生活也同样应该让学生“当家做主”。单凭任意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学生和班主任双方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班集体既能体现民主精神,又充满师生间的浓厚情谊。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班级制度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更有利于学生提高民主意识和学习能力。本文只是以班级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事实上,影响民主型班级管理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学校的教学方针、家长的教育思想等。如果在实践中,学生和班主任这两大要素能够具备民主和科学的意识,其实民主型班级的确立并不是太難的事情。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淑芬.浅谈班级工作中的民主管理[J].江西教育科研,1988(3):61-63.
[2] 陈桂生.关于试行班级民主管理的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52-53.
[3] 张鲁宁.论班级民主管理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来自阿伦特“行动理论”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2015(2):15-18.
[4] 魏书生.班级管理要靠民主与科学[J].中国教育学刊,1989(4):14-19.
(责任编辑 斯 陌)
[关键词]民主型班级;学生;班主任;班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85-02
民主型班级的建立是有着一定的目的性的,根据教育界的看法,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现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来管理班级,既能为他们将来管理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奠定基础,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主人公责任感……“我国正在逐步推进民主化的进程,客观上需要使未成年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简单地说,‘民主化,从娃娃抓起’”。民主型班级的建立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这是教育者从学生的社会人身份出发的考虑,同时也是学校制度下的教育自带的天然优势,即家庭教育不具备的团体性、差异性和社会性,所以说这个目的是必然存在的。第二,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民主生活锻炼是民主型班级的天然属性,那么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就应该是民主型班级建立的人为目的,这里的学习指的应该是学校制定的课程。
建立民主型班级的两个目的的确定,其实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如何建立的大方向,兼顾两个目的是建立民主型班级的首要原则。
任何班级管理都离不开以下的几点构成因素:学生、班主任、班级制度。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主体,同时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的地位在班级管理中是特殊的,首先班主任是班级生活的管理者、是权威,但班主任能够通过组织学生的方法把权威还给学生,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把握着松紧的程度,所以说班主任的地位是特殊的。班级制度可以说是班级管理成型的重要标志,班级制度应该是学生和班主任之间在摸索的过程中诞生的集体智慧。那么,在建立民主型班级的时候,同样也应该将力气作用于这三方面,而其中的内在逻辑是从学生的观念转变下手、从班主任角色的变化下手,从班级制度的科学化下手,这样就更为具体清晰了。
一、学生观念的转变
建立民主型班级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当中,学生产生的对于民主管理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不积极参与。不积极参与是一个表现,并不是一个原因,我们要知道导致学生不积极的原因有哪些,在我看来,学生积极性不够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生认为班级管理只是部分人的事情,自己不需要参与。这种问题的产生,很可能是班级委员会实施的功能错误导致的。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认为,班干部才有权利和义务去参与班级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班主任的引导出了问题,选出班委之后,让学生产生了“官本位”的思想,让班干部以为自己得到了权力,而让其他学生觉得自己会被班干部管理。事实上,应该在班委选举时就给学生确立全民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明白班干部只是一个服务大家的岗位,是一个带头组织和执行的榜样,这样才会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具有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权利。
2.学生认为班级管理对于自己的学习没什么帮助,而且最重要的是没什么兴趣。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有两个原因,第一,班级事务的管理太过繁琐与无益,并且和学习生活建立不起良好的联系。第二,班级管理的内容流于表面,班主任作为权威依然没有交还权力让学生自主管理。民主型班级,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高年级学段学生能够做得到。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兴趣爱好广泛,也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当班级事务过繁时,他们会认为妨碍自己的学业,如果太简的话,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自己毫无作用的公共事务是没有人会参与的。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日志》当中那种过细的班规,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削弱,毕竟学习才是学校生活的重点,班级事务注定只能作为辅助物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民主”要求的是真民主,并不是被限制着的、小范围的民主,如果班主任只让学生参与收发作业、决定值日生安排等琐事,先不说范围,根据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在人的积极行动中,阿伦特最重视言说的价值……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参与和言说之间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参与班级民主管理就是公开的言说和商议。”阿伦特认为向世界彰显自我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一些不能让学生表达自己或相互交流的班务可以说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再者,如果仅仅局限于班级事务的细小方面进行民主管理,也是假的民主,学生只是在班主任能掌控的领域内进行民主管理而已,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学生是充满活力和青春气息的,民主的种子早在百年前已经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从未在青年的心中丢失,学生需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而觀念的转变有赖于学生和班主任两者的有效合作。
二、班主任角色的变化
班主任的角色在民主型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班主任一直都是以权威人物存在的,但并不是说“权威”就意味着与“民主”相抵触,正确的是班主任应该保持“权威”,但同时做到信任学生,让学生去进行民主管理。在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班主任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具备学生没有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作为一个成年人,班主任的领导往往能让班集体在正常的环境中运转,班主任的权威不仅仅是来自于班级的组织模式,更加是来自于自身作为一个教育者、社会人的魅力。但现实是,班主任往往为了方便管理和避免出错,将权威发挥到极致,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手包办:班干部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文娱活动自己策划、课外的学习环节也由班主任安排,等等。所以,民主型的班级管理在班主任这种权威下根本无从谈起,班主任角色的转型势在必行。在我看来,班主任从权威走向民主,角色上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 1.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的工作毫无疑问比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要繁重很多,而班主任自己也是学科教师,通常还是课程任务较重的主科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宿舍生活等都需要班主任去操心,的确工作压力是巨大的。但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或者说对民主型班级管理有着深刻认识的班主任其实是可以工作得游刃有余的。关键是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诉求去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青春期的学生不一定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班主任真真正正地走近学生,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让一切决策都是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2.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公仆”。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班级要实行民主管理,关键是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我则认为班主任是公仆,是船工,是为学生服务的……俯下身子去给学生当牛马,把学生高高举起。”班主任应该是要有服务精神的,并不是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当班主任拥有这种服务精神的时候,一切都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那么传统的那种班主任拥有绝对权威的班级管理现状也就能够发生转变了。
3.班主任要成为一名“专家”。要求班主任在民主型班级管理的确立和参与过程中成为为学生提供指导的“专家”,就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常识,以及更为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再凭个人的喜好去进行班级工作的安排。
班主任的角色在我看来,做到以上三点,已经足够带领学生建立起民主型的班集体了。
三、班级制度的科学化
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么班级制度的科学化至关紧要。科学的班级制度是学生和教师两者通过商讨、实践、论证后得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民主型班级管理下的班级制度更是要强调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如地参与其中。除了可操作性强之外,民主型班级制度应该是科学又有效的,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民主生活的正确思想,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提防“假民主”带来的危害,如马林在《杜绝班级管理中的“伪民主”》一文中引用了一个例子,全班学生进行投票决定一个违纪学生的去留,结果令该名学生自杀。这种举措看似充分尊重民主意愿,其实根本就是民粹主义在教育中的毒害!其中班主任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这分明是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所导致的,班主任如果能具备正确的民主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可见民主型班级制度相比于一般的班级制度而言,需要更为严谨的制定,并且要把握好民主的度。
总的来说,民主型班级的确立和运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如今的教育趋势中,不仅仅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班级生活也同样应该让学生“当家做主”。单凭任意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学生和班主任双方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班集体既能体现民主精神,又充满师生间的浓厚情谊。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班级制度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更有利于学生提高民主意识和学习能力。本文只是以班级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事实上,影响民主型班级管理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学校的教学方针、家长的教育思想等。如果在实践中,学生和班主任这两大要素能够具备民主和科学的意识,其实民主型班级的确立并不是太難的事情。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淑芬.浅谈班级工作中的民主管理[J].江西教育科研,1988(3):61-63.
[2] 陈桂生.关于试行班级民主管理的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52-53.
[3] 张鲁宁.论班级民主管理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来自阿伦特“行动理论”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2015(2):15-18.
[4] 魏书生.班级管理要靠民主与科学[J].中国教育学刊,1989(4):14-19.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