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35年的路,她一直走在你身边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gdxx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
  ——在多重视野里重塑《莫愁》
  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杂志的立足点和价值支点在哪里?为了回答这个命题,《莫愁》杂志今年春天重磅推出“总编策划”头条栏目,该栏目中的《奋斗在路上,他们正青春》《苏商的创与变:实业兴邦,与时代同行》《随园生活》等选题令人耳目一新,给读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每期头条紧扣一个主题,集束式、纵深化体现“策划为本、内容为王”,充分挖掘纸媒的潜力与优势,注重新闻性、时代性、社会性、历史性,回归文字、人文、文化的魅力,重塑杂志的灵魂与气质,焕发杂志的生机与活力。
《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7期总编策划《照进心灵第一道光,我的妈妈是党员》

新闻性,呼应的同时保持张力


  新闻性,是媒体的本质属性。全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新闻性仍然非常重要。当然,杂志不同于报、网、端、微等传媒,它的新闻性更多地体现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加工、提炼、升华,从而揭示 “本质”和“价值”。
  纵观《莫愁》的“总编策划”,基本上每个选题都与新闻热点相关,或者是重要的纪念性节点,或者是重要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某种社会性热点,内在的策划逻辑是“呼应”,以此彰显杂志的传媒特性尤其是全媒体环境下杂志的主动性。如《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7期策划的《照进心灵第一道光,我的妈妈是党员》,紧扣7月的建党日主题,以“照进心灵第一道光”为主要意象,根据杂志的定位聚焦“党员妈妈”,角度新颖,新闻性强。难能可贵的是,对这样一个主旋律题材的把握,没有流于说教式的“典型报道”,而是从亲情出发,从亲人的角度体会母亲身上的精神力量,情感和精神相得益彰。
《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7期总编策划《苏商的创与变:实业兴邦,与时代同行》
《莫愁·家庭教育》2019年第10期總编策划《给孩子一颗中国心》

  当然,作为杂志,要与新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避免新闻的碎片化、浅表性,注重挖掘其中有意义的东西。“后真相时代”,以立场而不是事实来判断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成为当下舆论极化的导火索。杂志对新闻性的把握,更多的时候是在“繁华落尽”之后的凝视与体味。这样,杂志才能在新闻场域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尊严,这也是杂志在全媒体时代焕发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总编策划”今后在新闻性的考量上,还应该在张力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呼应”的基础上强化某种内在的“紧张”,这样,杂志的立场才能够更好地彰显。
《莫愁·家庭教育》2019年第8期总编策划《思维的力量》

《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8期总编策划《不仅是护爱周全,南京月嫂的十二时辰》

《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9期总编策划《花一样的事业,她们在夏溪》

《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6期总编策划《运动吧,点燃更好的自己》

《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6期总编策划《马庄: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模样》

《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9期总编策划《记录我们历史的河流》

《莫愁·小作家》2019年第9期《做一个每天都能沉默沉思的人》

《莫愁·時代人物》2019年第8期总编策划《随园生活》

《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5期总编策划五四百年专题《奋斗在路上,他们正青春》

时代性,瞭望的同时推动反思


  所谓时代性,就是杂志善于以敏锐的眼光,时时追逐时代发展进步的步伐,这种“敏锐”是文化期刊的重要素养。善于捕捉一点点悸动,在“风吹草动”中像兔子一样竖起耳朵,是杂志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如《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7期策划的《苏商的创与变:实业兴邦,与时代同行》,所选苏商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每篇文章都不是孤立地写人物,而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这样,人物的整体面貌就更加立体,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再如《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10期《融媒体大赛:秋意最浓时,大地最丰收》,“科研岗位上,没有性别、年龄之分,有的只是目标和行动。”“我骄傲,我是一个热爱大山、守护大山的巾帼新农民。”“进行防诈宣传以来,融媒体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感谢大赛,让我再次突破自己。”一个个作品反映了新时代江苏女性忠诚、坚韧、创新、慧雅的形象。
  当然,杂志在“捕捉”潮流的同时,还要善于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往往意味着杂志的反思立场与价值高标,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甚至于很多时候还要勇于拒绝潮流。在“动”与“静”的互动中,时刻挖掘那些永恒的东西,作为自身的价值支点。价值多元和现代理性,是时代精神的内核。因此,作为文化、教育刊物,《莫愁》应该是一个瞭望者,更应该是一个反思者: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什么是这个时代最稀有的东西?什么是这个时代最值得珍惜的东西?这些将时时考验着杂志的定位甚至于前进的方向。
  在这方面,《莫愁·家庭教育》因为涉及教育,而教育往往是整个社会与时代的“纠缠”,更应该成为杂志的一个突破点。家庭教育的内容易流于“正确的废话”,如何创新确实是一个难点。近几期“总编策划”分别以《思维的力量》《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给孩子一颗中国心》为主题,紧扣学生教育的时间节点,在传统教育中注入时代精神。当然,如何进一步彰显自己的审视和反思精神,还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社会性,贴近的同时塑造筋骨


  社会性,意味着每时每刻的贴近,强化“介入”,体贴冷暖,从而保证杂志时时在社会的复杂状态下保持活跃的身姿,体现价值立场和人文精神。《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8期策划的《不仅是护爱周全,南京月嫂的十二时辰》社会性很强,体现了刊物对一个社会群体的关注与关怀。写月嫂的文章很多,这个选题本身算不上太新鲜,但每篇文章写作的角度与以前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注重挖掘月嫂在社会层面上角色的变迁,这就大大深化了月嫂的内涵。再如《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9期《花一样的事业,她们在夏溪》。这个选题也算不上很新,但从社会创业的角度来说,体现了女性社会角色的拓展。而《莫愁·智慧女性》2019年第6期的《运动吧,点燃更好的自己》,通过女性的运动精神,在刊读互动中,体现了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准的发展和进步。   杂志对现实的关注,永远是其保持活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更加注重社会或人生背后的沧桑感和命运感。为充分发挥纸媒的优势,叙述上追求娓娓道来、意味隽永,情节上追求内在的张力与活力,远离猎奇与矫饰。今后这方面的策划,还应该向新颖性乃至另类化的方面拓展,这就要求杂志采编人员更多地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仔细体味社会冷暖和世态炎凉。转型期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与纠葛,充斥着标签化、阶层固化、相对剥夺感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杂志在这些方面更要加强辨析能力和关注力度。“介入”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杂志面对社会的角度和力度,要展现筋骨和锋芒,更多的时候还要强化担当和勇气。
  杂志要始终以开放的胸襟、现代的视野,活跃在媒体一线。拓宽作者队伍,尤其欢迎那些“浸泡”于生活的作者,因为他们身上更加具有烟火气,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加强媒体融合,尤其是利用新媒体,进一步拓宽稿件来源,并加强互动。在立足于刊物本来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空间、深化内涵,力求成为一流的文化刊物。当然,在运作过程中,因为期刊触角的局限性,实际的效果与策划的设想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弥补这样的遗憾?《莫愁》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考察2019年以来的杂志,正是在加强策划的基础上,纲举目张,作者队伍在多元化、专业性、黏合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和提高。也正因为这样,刊物与作者之间逐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杂志日渐成为一个强力的磁场。

历史性,守望的同时加强眺望


  江苏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莫愁》珍惜这块丰厚的沃土。如《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6期《马庄: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模样》,从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入手,呈现了当地村民以不懈的奋斗精神再塑乡村气质的全新面貌,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模样。又如《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9期《记录我们历史的河流》,以大运河为主轴,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深处,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时代精神,弘扬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精神。再如《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8期的《随园生活》,聚焦位于南京市中心随园的几所知名大学,富有况味、意味,读来隽永、深沉。这样的选题,通过当下学生的视角,发掘历史与文化意义,无形之中为杂志增添了底蕴,可以成为今后选题上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杂志“回头看”,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回到当下乃至眺望未来,回顾历史正是为了观照現实,并且更好地“向前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历史的打量,往往决定于自己的姿态,因此,刊物今后还将要强化这种“历史感”,在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回馈当下现实与未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挖掘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考验着杂志采编人员的眼光和文化素养。
  稿件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线,整体上看,选题大多数比较出挑,但有些稿件还显得过于流行化,甚至有些口水化、庸俗化。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办刊过程中,期刊最容易形成凝滞、倦怠、因袭等沉重负累。因此,期刊要时时激发自身的活力,采编人员要时时扎根现实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闻性、时代性、社会性、历史性往往密不可分,优秀的选题往往各个方面兼而有之。如《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5期的五四百年专题《奋斗在路上,他们正青春》,选题很有时效性与针对性,提炼五四精神集中于“理想”与“奋斗”,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也是作为当下杂志最适合表达的主题。
  “总编策划”还带动了其他栏目的革新,一些常设栏目正是在“总编策划”的引领之下,打破了此前的沉闷,焕发了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创刊的《莫愁·小作家》阵容强大,所设栏目“读·鉴”“创·星”“采·美”,充分体现了杂志采编者的匠心,可以说抓住了语文教育和文学创作的核心,刊物中体现了小作者和大作家的“对话”关系,这样的对话是平等的、亲切的、真诚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谓出手不凡,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莫愁》深厚的文化底蕴,期待《小作家》的茁壮成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为大型综合性文化杂志,《莫愁》的《智慧女性》《时代人物》《家庭教育》《小作家》等形成全面的、立体的体系,已逐渐提炼出一种蕴藉而温暖的人文气质。期待《莫愁》在浮躁、喧嚣的文化潮流中保持一种宁静与执著,在全媒体时代,追求一种永恒的价值和灵魂。
  (作者系《新华日报》高级记者、《传媒观察》杂志副主编、江苏省委宣传部期刊审读员。)
其他文献
制作冬天的暖炉,制作夏天的空调,制作黑夜高悬的那盏明灯,制作雨天头顶的那把伞……憑借巧手,打开心扉,这是男孩小杰对女孩子墨的真情告白,朴实无华却温暖人心。奶茶的春天  初遇子墨,是一场意外。在大学校园里,因为被导师催着做实验,奔往实验室的路上,小杰不小心撞倒了子墨。子墨手中的奶茶瞬间飞落,溅起一片水花,小杰只能撂下一句“我会赔给你的”,匆匆离开。  女孩留下的奶茶痕迹,让小杰久久难忘。辗转找了很多
期刊
2019年夏天,西班牙大加那利岛海岸,阳光照得沙滩金灿灿的。一片棕榈林里,姚妙紧紧依偎在男友祁敏身边,望着远处的海岸线。“陪我一起退赛你不遗憾吗?”祁敏因为腿部受伤,不得不放弃UTWT(全球超级越野跑世界巡回赛)大加那利越野赛。为了照顾男友,姚妙同样选择了退赛。看着祁敏内疚的眼神,姚妙摸了摸他的脸,对他说:“多漂亮的风景,我们可以停下一段时间的奔跑,享受时光,多好啊。”跑起来妙不可言  “老六,慢
期刊
梅花香自苦寒來  1981年初春,唐立梅在河北蠡县的一个小村庄出生。懂事之后,唐立梅就知道,想要走出村子,拥抱远方,最直接的方式是高考。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在唐立梅的心中,最美的梅花开在西湖边,她打定了主意,要考入浙江大学。但是,高考那年,她的分数远没有达到浙江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只好进入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现河北工程大学)。  唐立梅不想给父母增添负担,刚刚步
期刊
“北斗信号多差啊,一进屋就全没了。”每次听到有人这样质疑北斗系统,徐颖总会告诉他们:“北斗信号是一流的,到室内没有信号,这是全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的天然脆弱性。”  徐颖带领团队研究无缝导航,就是希望做到室内外信号都一样。她还常年投身科普事业,提升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徐颖相信“没有依据的质疑一定会越来越少”。结缘北斗  很多人称徐颖为“北斗女神”。2019年,她同宇航员杨利伟等人一起,被聘为“科普中国”
期刊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0日晚7点,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的边界,自成一派。”旅行是灵感源泉  托卡尔丘克1962年出生在波兰西部绿山城附近的苏莱霍夫,她的父母在一所私立高中工作。父亲是图书管理员,因此她自幼便有机会进行大量阅读,诗歌、小说、百科全书都在她的书单上。  后来,
期刊
2019年8月的一天,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小饭店里,一对小夫妻有序地忙碌着。皮肤黝黑的丈夫手脚麻利地将牛油与花椒投入铁锅中,用铁铲翻炒调料。妻子则在洗菜池旁挑洗蔬菜。两人偶尔相视一笑,充满了温情与甜蜜。  鲜为人知的是,多年前,在两人恋爱期间,张晓宇成了植物人,但张家丰不离不弃地守护在她身边。七百个难熬的日夜后,命运终于为他敞开了幸福的大门……?2019年9月5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期刊
我今年29岁,男友25岁,他是做新媒体工作的,家里条件一般。我们恋爱已经两年了,最近父母开始催婚,还去楼盘看房。考虑到男友的经济情况,两位老人提出买房时替我们出一大半首付,算作我的嫁妆。男友听说后却开始劝我,说马云预言楼市会跌,这笔买房的钱不如拿出来支持他创业。其实,在这段姐弟恋中,我常觉得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对他的提议比较犹豫。三番五次敷衍后他对我越来越不满,还说我没有创业思维,跟我结婚一定赚
期刊
十月终于结束了维持4年多的婚姻。周末约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一句没谈这桩婚姻,因为在最近的3年里,她已经谈得太多了。  十月和老公李白是相亲认识的,她对李白第一印象不错。随着交往的深入,她发现李白沉迷游戏,有时熬夜打游戏还会影响工作。十月觉得李白太幼稚,想分手,十月的父母却告诉她:“男人嘛,都爱玩,有了家庭孩子,他会成熟起来。”而在十月的朋友眼里,28岁的十月算“剩女”了,嫁一个爱打游戏但其他条件都不
期刊
初冬,我有事给好友美丽打电话,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正待在家里,这几天有事没上班。  我也没多想,就和她聊了起来,忽然听到她那边有人说:“这是最后一组,输完液就可以办出院手续了。”  我愣了一下:“你到底在哪?出什么院啊?”  美丽说:“在医院,一个小手术,我没告诉别人,和单位请了半个月的假,住了几天院,今天就可以出院了。”  我问:“谁在那陪床啊?”  美丽竟然哽咽起来,说她做了阑尾炎手术,老公称工
期刊
倾心相遇缘定今生  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一间教室里,英文课刚结束,学生们正收拾书包。一个女生突然拽了拽同桌的衣袖,“蒂澄,今天下午有些学者来我家作客,你也可以一同来,多听听他们的见解。”王蒂澄很感谢,一口答应学姐刘孝锦。刘孝锦的丈夫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家常常汇聚青年学者谈天说地。  彼时的王蒂澄刚刚20岁。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的她,自幼就听父母谈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于是她立志做能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