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创建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生物课堂呢?以下是本人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前概念,课堂高效的前提
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头脑并非是空的,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感知,以及经验的积累与辨别,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认识,对各种现象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 “前概念”。教师只有切实地了解并尊重这些想法,才能引领学生自主、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七上《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生物病毒的知识。学生任务报告有的用一句广告词开头“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紧接着介绍了感冒的症状;有的记录了自己起水痘的过程;有的介绍了蘑菇,他们认为蘑菇是病毒等。学生对于病毒的认知有的只停留在表象上,不准确、很片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总结出病毒这一类生物的共性特征,建立科学概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面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会转变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例如七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个“探寻暗箱”的游戏。教师先提前准备多个暗箱,每个暗箱内放一种东西,可以是袋装牛奶、湿毛巾、毛绒玩具或袋装食品等,每小组一个暗箱,并告诉学生:“暗箱当中可能是你喜欢的,也可能是你讨厌的,甚至害怕的,尝试摸摸看,告诉我里面是什么?”有的学生很快伸手去摸,有的犹豫不决不敢伸手;一名学生摸完之后,恐惧感减少,敢摸的人就增多;摸同一个东西时,答案可能不同。教师根据活动中学生的实际表现总结引导:“刚才大家的这些反应是不是反射?和我们之前的膝跳反射一样吗?区别在哪里?”因为是现场体验,学生更容易进入思考状态。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兴奋中心,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欲,使其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做好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上好实验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掌握科学观察方法和实验技能,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在七上《开花和结果》分组实验“观察花的结构”中,观察的材料可选盛开的百合花或浸泡过的干花。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剖观察的方法,由外至内、由上至下,然后让他们由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摘取下来,粘贴在“观察报告”的表格中。接着教师提问:“花为什么会结出果实?它的哪些结构和繁殖后代相关?”然后让学生探究雌蕊和雄蕊中的秘密:用手摸柱头,感觉滑滑的;用眼看花药上有花粉,很轻,易飘落;对子房进行横切或纵切,看到白色颗粒胚珠……最后,教师结合教材介绍花粉中有精子,胚珠中有卵细胞。这样,学生终于认识到花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因为子房和花粉中有繁殖后代的生殖细胞。“花是怎样进行繁殖的呢?”学生通过传粉、受精等后续学习,进一步验证了花最重要的结构就是雌蕊和雄蕊。通过探究,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提倡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的益处: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实现成员间优势互补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发挥团队的互助精神。对于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开放性学习内容和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内容,教师都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明确分工。为促进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可轮换做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并注意给每一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例如七上《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学生做出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条件会影响种子萌发的假设后,教师要求每人选择一个条件进行探究,最好每小组成员探究的问题互不相同。学生设计好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于条件“空气”的控制有一定的争议:有说种子放塑料袋里抽空空气;有说火在玻璃罩里燃烧后没有了空气等。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设计只停留在单一变量的控制上后,便提出思考问题:“假设三个条件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在你设计的一组对照实验当中,你认为能萌发的组即对照组只满足一个条件就够了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意识到对照组要三个条件都满足,实验组只改变一个条件并保证变量唯一,所以控制空气最好的方法是多加水排除空气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同时研究两个变量,需要怎样设计装置呢?”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2名同学的设计放在一起就是研究两个变量,需要4个装置,再仔细思考发现用3个装置就可以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最终完善了实验方案。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自主、快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高效学习、健康成长。
(大连市沙河口区世纪中学)
一、关注前概念,课堂高效的前提
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头脑并非是空的,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感知,以及经验的积累与辨别,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认识,对各种现象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 “前概念”。教师只有切实地了解并尊重这些想法,才能引领学生自主、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七上《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生物病毒的知识。学生任务报告有的用一句广告词开头“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紧接着介绍了感冒的症状;有的记录了自己起水痘的过程;有的介绍了蘑菇,他们认为蘑菇是病毒等。学生对于病毒的认知有的只停留在表象上,不准确、很片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总结出病毒这一类生物的共性特征,建立科学概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面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会转变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例如七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个“探寻暗箱”的游戏。教师先提前准备多个暗箱,每个暗箱内放一种东西,可以是袋装牛奶、湿毛巾、毛绒玩具或袋装食品等,每小组一个暗箱,并告诉学生:“暗箱当中可能是你喜欢的,也可能是你讨厌的,甚至害怕的,尝试摸摸看,告诉我里面是什么?”有的学生很快伸手去摸,有的犹豫不决不敢伸手;一名学生摸完之后,恐惧感减少,敢摸的人就增多;摸同一个东西时,答案可能不同。教师根据活动中学生的实际表现总结引导:“刚才大家的这些反应是不是反射?和我们之前的膝跳反射一样吗?区别在哪里?”因为是现场体验,学生更容易进入思考状态。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兴奋中心,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欲,使其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做好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上好实验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掌握科学观察方法和实验技能,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在七上《开花和结果》分组实验“观察花的结构”中,观察的材料可选盛开的百合花或浸泡过的干花。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剖观察的方法,由外至内、由上至下,然后让他们由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摘取下来,粘贴在“观察报告”的表格中。接着教师提问:“花为什么会结出果实?它的哪些结构和繁殖后代相关?”然后让学生探究雌蕊和雄蕊中的秘密:用手摸柱头,感觉滑滑的;用眼看花药上有花粉,很轻,易飘落;对子房进行横切或纵切,看到白色颗粒胚珠……最后,教师结合教材介绍花粉中有精子,胚珠中有卵细胞。这样,学生终于认识到花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因为子房和花粉中有繁殖后代的生殖细胞。“花是怎样进行繁殖的呢?”学生通过传粉、受精等后续学习,进一步验证了花最重要的结构就是雌蕊和雄蕊。通过探究,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提倡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的益处: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实现成员间优势互补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发挥团队的互助精神。对于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开放性学习内容和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内容,教师都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明确分工。为促进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可轮换做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并注意给每一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例如七上《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学生做出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条件会影响种子萌发的假设后,教师要求每人选择一个条件进行探究,最好每小组成员探究的问题互不相同。学生设计好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于条件“空气”的控制有一定的争议:有说种子放塑料袋里抽空空气;有说火在玻璃罩里燃烧后没有了空气等。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设计只停留在单一变量的控制上后,便提出思考问题:“假设三个条件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在你设计的一组对照实验当中,你认为能萌发的组即对照组只满足一个条件就够了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意识到对照组要三个条件都满足,实验组只改变一个条件并保证变量唯一,所以控制空气最好的方法是多加水排除空气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同时研究两个变量,需要怎样设计装置呢?”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2名同学的设计放在一起就是研究两个变量,需要4个装置,再仔细思考发现用3个装置就可以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最终完善了实验方案。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自主、快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高效学习、健康成长。
(大连市沙河口区世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