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更能为学生日后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打好厚实的基础。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熏陶语感
在教学中,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课堂上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教师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另外,通过创设情境也能让学生把储存的信息和情境体验结合起来,唤起情感,产生共鸣,然后去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增强语感的效应。
二、扩展思维,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中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注重朗读,领悟语感
学生的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具直觉的特征。读的过程就是揣摩体会的过程,多读可以领悟主旨、品评语味、感悟语情。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提倡多读,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语言内涵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才能潜移默化,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一篇好文章的感悟不是靠空洞抽象的推理和分析得来的,有的语言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此外,敏锐语感的培养还要注意平时积累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多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多思考、搜集素材。“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无论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随手摘抄或记载,或长或短,写成片段的资料,建立小材料库,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如叶圣陶老人说的:“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感熏陶,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和真切地理解、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熏陶语感
在教学中,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课堂上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教师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另外,通过创设情境也能让学生把储存的信息和情境体验结合起来,唤起情感,产生共鸣,然后去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增强语感的效应。
二、扩展思维,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中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注重朗读,领悟语感
学生的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具直觉的特征。读的过程就是揣摩体会的过程,多读可以领悟主旨、品评语味、感悟语情。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提倡多读,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语言内涵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才能潜移默化,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一篇好文章的感悟不是靠空洞抽象的推理和分析得来的,有的语言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此外,敏锐语感的培养还要注意平时积累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多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多思考、搜集素材。“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无论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随手摘抄或记载,或长或短,写成片段的资料,建立小材料库,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如叶圣陶老人说的:“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感熏陶,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和真切地理解、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