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初,当奥巴马宣布角逐美国总统时,没有人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黑人参议员有可能问鼎白宫。但现在,民主党初选进行大半,情况也已经迥然不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奥巴马旋风”席卷全美。在“超级星期二”的大规模初选后,奥巴马一度连续在11个州战胜希拉里,不仅打破了“希拉里是不可替代的民主党候选人”的神话,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竞选“奇迹”。
一年前,和大多数美籍华人一样,我也把宝押在了希拉里一边,参加她的筹款会,帮她的加州竞选班子助选。但是,奥巴马《无畏的希望》一书和他的一系列竞选演讲,打破了我对美国政治格局的固有理解,唤醒了心中似乎已经沉睡的“美国梦”。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为奥巴马的演讲着迷,一场不落地跟着他的竞选脚步走。每当有实况转播,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都尽可能提前赶回家或饭店,去享受奥巴马演讲带来的精神大餐。在民主党初选时,我倒了希拉里的戈,把我的一票投给了奥巴马。
《无畏的希望》是奥巴马的第二本书。前一本《来自父亲的梦想》初版于1995年,是他的自传。《无畏的希望》中则几乎没有多少对个人经历的描述,主要是对其政治观点的阐述。
我们不妨把《无畏的希望》看作奥巴马的竞选理论纲领。全书八章,从政治、宪法、种族、教育,到信仰、宗教和国家未来,几乎都是理论思考。奥巴马在书中不断强调他的信念:美国民主制度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时间里,完成自己在社会阶层上的跃迁和晋升。由此,奥巴马把建立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美国梦”重新阐释给了每一个人。
作为名校哈佛法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奥巴马是美国新一代政治精英的代表。当奥巴马高举“变革”大旗时,他所张扬的是,民主制度可以缔造出新一代年轻的政治精英和精神领袖,这种领袖拥有领导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相比之下,麦凯恩和希拉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或许要小得多。
当然,无论是希拉里还是麦凯恩,都是值得尊敬的政治人物,也是与奥巴马旗鼓相当的对手。美国总统之位花落谁家,仍是未定之数。但不管怎样,2008年的美国都正在证明,黑人或女人同样可能成为美国的领袖。这只能有一种解释:美国民主制度依然年轻而充满活力,偏见和歧视在美国民族大熔炉里是没有位置的。
无论谁最后入主白宫,奥巴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颠覆了美国政治和选举的旧观念和旧意识。即使他落选,也虽败犹荣。
《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The Audacity of Hope: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著,三河出版社(Three Rivers Press)2007年11月再版
本文作者为美国加州书评人
一年前,和大多数美籍华人一样,我也把宝押在了希拉里一边,参加她的筹款会,帮她的加州竞选班子助选。但是,奥巴马《无畏的希望》一书和他的一系列竞选演讲,打破了我对美国政治格局的固有理解,唤醒了心中似乎已经沉睡的“美国梦”。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为奥巴马的演讲着迷,一场不落地跟着他的竞选脚步走。每当有实况转播,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都尽可能提前赶回家或饭店,去享受奥巴马演讲带来的精神大餐。在民主党初选时,我倒了希拉里的戈,把我的一票投给了奥巴马。
《无畏的希望》是奥巴马的第二本书。前一本《来自父亲的梦想》初版于1995年,是他的自传。《无畏的希望》中则几乎没有多少对个人经历的描述,主要是对其政治观点的阐述。
我们不妨把《无畏的希望》看作奥巴马的竞选理论纲领。全书八章,从政治、宪法、种族、教育,到信仰、宗教和国家未来,几乎都是理论思考。奥巴马在书中不断强调他的信念:美国民主制度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时间里,完成自己在社会阶层上的跃迁和晋升。由此,奥巴马把建立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美国梦”重新阐释给了每一个人。
作为名校哈佛法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奥巴马是美国新一代政治精英的代表。当奥巴马高举“变革”大旗时,他所张扬的是,民主制度可以缔造出新一代年轻的政治精英和精神领袖,这种领袖拥有领导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相比之下,麦凯恩和希拉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或许要小得多。
当然,无论是希拉里还是麦凯恩,都是值得尊敬的政治人物,也是与奥巴马旗鼓相当的对手。美国总统之位花落谁家,仍是未定之数。但不管怎样,2008年的美国都正在证明,黑人或女人同样可能成为美国的领袖。这只能有一种解释:美国民主制度依然年轻而充满活力,偏见和歧视在美国民族大熔炉里是没有位置的。
无论谁最后入主白宫,奥巴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颠覆了美国政治和选举的旧观念和旧意识。即使他落选,也虽败犹荣。
《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The Audacity of Hope: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著,三河出版社(Three Rivers Press)2007年11月再版
本文作者为美国加州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