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我校地处东海之滨,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受到环境约束、自身认知的影响,我校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甚是贫乏,阅读能力相对薄弱,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阅读理解、独立思考、交流分享等能力亟待提高。鉴于此现状,我以“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为指导,开启了农村小學阅读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文献学习更新理念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探索,首先认真阅读有关文献,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由“选择”“阅读”“反应”和“有能力的阅读者”四个要素组成。“选择”很重要,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从选择正确的书籍开始,因此,在阅读开始前要有足够的书籍可供选择,放在学生方便取阅的地方,并进行展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阅读”是要把文字从书本上汲取走,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而不仅是拿着书,让文字在眼前晃动。再者,为了帮助小学生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就要认真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反应”。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老师要成为那个“有能力的阅读者”,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通过帮助和示范,解决孩子们在阅读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障碍。
二、立足实际制定目标
根据“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的要素与内涵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阅读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呈现如表1:
三、实践探索反思改进
摸清了学生的阅读现状,根据“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的先进理论指导,我与孩子们开启了一条别有韵味的阅读之路。
(一)向阳而“悦”,兴趣盎然
正如钱伯斯所言:所有的阅读从选择正确的书籍开始。选择正确的书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因此,我成立了“桃蹊园阅读馆”,定期向学生与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同时,在班级设置“图书角”,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放置各类图书,学校图书管理员定期进行更新。在楼梯转角处设立“电子图书馆”方便学生借阅书籍。从“书籍的选择”这第一关为他们进行把关,就保证了“源头”的质量。
(二)“悦”读有方,汲取营养
选择了正确的书籍,需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钱伯斯认为阅读不是简单的眼睛略过文字的“接触”,而是眼睛触及文字,文字就“活”起来,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为自己所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类阅读活动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家长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1.编写各年级《“悦”读读手册》。没有思考的阅读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的好习惯,我根据各年级的认知规律和年段特点编写《“悦”读手册》,主要围绕“阅读了什么书?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最喜欢里面的谁,为什么?能不能富有感情地朗诵出来?”这些问题而展开,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
低年级的孩子主要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阅读方式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能知道自己阅读了什么书籍,能从阅读的篇目中获取一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家长听,或者发挥想象化“文字”的作用,用更富有童趣的方法理解文本。如二(一)班王梓溪同学在她的《“悦”读手册》摘录里这样写到:“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阅读,阅读使我快乐,让我收获满满。今天,我朗读了一首冰心的《雨后》,我的心情都跟着兴奋起来,让我也想光着小脚丫在水里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场呢!是不是只有我们这样的年级才能这样无忧无虑,肆无忌惮地展现自己呢?让我们好好珍惜这幸福的童年时光吧!”
翻开低年级孩子们的《“悦”读手册》,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阅读给他们带来了成长与快乐,也带来了生命的润泽。阅读孝道小故事,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阅读有关父亲的诗歌,让他们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阅读冰心的儿童诗,让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从阅读的内容来看,有我们定期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童话故事、儿童诗等,也有我在特定的节日,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孩子推荐适宜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成长与时俱进,有责任、有担当。
中高年级,培养兴趣的同时,可以同时关注积累与运用,在阅读的同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在表达的层面也不仅局限于口头,而是能出于口,而落于笔。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结合阅读活动的开展,以“桃蹊文学社”为平台,让孩子们把阅读感悟或者是自己的原创习作发表出来。同样的,除了定期为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童话故事、科普文学之外,我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在特定时期开展特别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仅限于朗读或者背诵,他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地发挥自己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用更丰富、更有创意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因此,阅读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的润泽与提升,就更加明显了。比如,在这次举办的“冬至阳生春又来”主题阅读活动中,五(一)班黄梦洁同学的“冬至知识思维导图”就让人耳目一新,她把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有冬至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体现,简洁、明了、美观又大方。
同时,除了积累之外,我也特别注重中高年级阅读之后的运用,强调学以致用。比如,在结合学校《桃文化》特色课程推进实施中,开展了“桃海拾韵”系列主题式阅读活动,围绕着“桃”,学生与老师一起开展了一段美好的旅行,先是一起全面收集有关“桃”的文学作品,完成了“厚积”,然后又根据意象的嬗变,进行整理,完成从“厚”到“薄”的筛选,最后又以各种各样有趣的方式去感悟,去展示,汲取营养,完善自我。尤其是在“趣桃园诗意盎然”亲子桃园小诗创编中,孩子与家长们的表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如三(二)班朱婧琪同学的《桃农》是这样描绘桃园授粉的繁忙景象:“阳春三月细雨繁,雨过大地万物长。桃树林中桃花开,花开时节人群忙。手起笔粘花万朵,待至夏时收硕果”。 2.家长小课堂,与孩子同进步。课外阅读如果有了家长的参与,那么将得到双赢的效果,尤其是在低年级学段,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参与,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开设了家长小课堂,指导家长如何在家里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同伴和指导者。比如,如何陪伴一年级的孩子亲子阅读,如何引导孩子把阅读的内容大声地讲给家长听,如何做一名“聪明”的听众,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等等。
(三)多元“反应”,“悦”读成长
钱伯斯阅读循环圈里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就是“反应”,关注儿童阅读的反应,有利于促进儿童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因此,我积极搭建各种积极温暖的平台,积极关注回应孩子们阅读的“反应”。
1.以“向阳朗读者”为依托,给予温暖回应。为了给热爱阅读的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我成立了“向阳朗读者”,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孩子们的朗诵作品。先后开展了“走近名家”“桃海拾韵”“诗经雅韵”“童心童梦”等多个主题的诵读活动,让孩子们根据主题去阅读名家的作品,欣赏有关“桃”的诗文、诗经名篇以及优秀儿童诗歌等,然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达到情感的共鸣。
每学期,“向阳朗读者”都能收到学生朗诵音频和阅读感受上百条,并分主题定期发布。
2.以“桃蹊文学社”为乐园,畅谈读之喜悦。阅讀之后,必有所感,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读后感的平台,我依托学校“桃蹊文学社”,定期发送孩子们的读后感和习作。看到自己的读后感和习作在学校公微上出现,并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赞赏,孩子们都很高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桃蹊文学社”作为一个温暖的平台,见证了孩子在书山进行攀登,见证着孩子们用笔尖记录成长。每两年一次的“桃蹊文集发布会”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看着自己撰写的文章变成铅字,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又高涨了许多。同时,我会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双语周刊》、《语言文字报》,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发表了。当他们收到发表证书的时候,兴奋不已,并表示一定会坚持阅读,坚持写作。
3.以“向阳语文百草园”为载体,在主题活动中共提升。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提升,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我以“向阳语文百草园”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的阅读“反应”拨动更多的心弦,引起更多的共鸣。开展“成语故事大赛”,让阅读的故事成为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法宝”;开展“墨存古韵诗意近”古诗词大赛,让孩子们沐浴诗香,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开展“‘语’你相伴一齐成长”亲子诵读活动,让阅读之花绽放在家长与孩子的默契配合之中……一系列的语文主题活动,让阅读在分享中相互润泽,在展示中共同提升。
(四)做一个有能力的阅读者,品味“小鱼”从游之乐
钱伯斯阅读循环圈里最核心的人物就是一个有经验、有能力、值得信赖的阅读者,他被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可以起到帮助和示范的作用,帮助孩子克服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核心人物大部分应该是由教师来担任,在家的时候也可以是一个有能力的家长。那如何让这个“中心”的光和热散发得最充分呢?我们依托“汇乐读”、“晓黑板”等免费的软件平台,上传自己的阅读朗诵录音、自己的读书笔记等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分享,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四、成效与反思
(一)阅读兴趣的提升
在各项活动中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后,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余时间,教室里多了许多爱看书的身影;晓黑板的“讨论组”里,汇乐读的“阅读打卡”里,都能准时收到许多小朋友的朗读录音、阅读照片和读书笔记;孩子们乐于在班会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所阅读的书籍,每次活动,都能收到同学们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我爱阅读,我爱分享。
(二)理解、感悟能力的提升
讲一个故事,从原来的吞吞吐吐到后来的流利顺畅;谈一段感想,从原来的简单复述内容到后来的条理清楚、举一反三;写一篇读后感,从原来的枯燥干瘪到后来的有血有肉、有思想……这都是学生理解、感悟能力在提升的表现,很多时候学生还能从阅读文章联系到自身的实际,获得更实际、更具有价值的感想。
(三)写作能力的提升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大量的阅读做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学校依托桃蹊文学社开展的“‘趣’桃园——寻找芬芳”“与雪有约”“桃娃看家乡年味最最浓”等活动,是学生们阅读能力运用的变现之一,学生撰写的文章通过学校公微分期推送,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习作发表在《双语周刊》《语言文字报》等报刊杂志上。
(四)家庭教育得到重视,家校共育得到更好落实
首先,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家长有了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话题后,更多、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其次,家长素质得到提高。参与孩子学习活动,其实也是家长“再教育”的良好机会,家长们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管是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还是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当然,在实践中反思,我发现目前来说,“阅读循环圈”中的四个“元素”之间的衔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让这个“循环圈”能够真正成为农村孩子享受阅读乐趣的智趣乐园!
一、文献学习更新理念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探索,首先认真阅读有关文献,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由“选择”“阅读”“反应”和“有能力的阅读者”四个要素组成。“选择”很重要,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从选择正确的书籍开始,因此,在阅读开始前要有足够的书籍可供选择,放在学生方便取阅的地方,并进行展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阅读”是要把文字从书本上汲取走,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而不仅是拿着书,让文字在眼前晃动。再者,为了帮助小学生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就要认真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反应”。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老师要成为那个“有能力的阅读者”,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通过帮助和示范,解决孩子们在阅读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障碍。
二、立足实际制定目标
根据“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的要素与内涵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阅读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呈现如表1:
三、实践探索反思改进
摸清了学生的阅读现状,根据“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的先进理论指导,我与孩子们开启了一条别有韵味的阅读之路。
(一)向阳而“悦”,兴趣盎然
正如钱伯斯所言:所有的阅读从选择正确的书籍开始。选择正确的书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因此,我成立了“桃蹊园阅读馆”,定期向学生与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同时,在班级设置“图书角”,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放置各类图书,学校图书管理员定期进行更新。在楼梯转角处设立“电子图书馆”方便学生借阅书籍。从“书籍的选择”这第一关为他们进行把关,就保证了“源头”的质量。
(二)“悦”读有方,汲取营养
选择了正确的书籍,需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钱伯斯认为阅读不是简单的眼睛略过文字的“接触”,而是眼睛触及文字,文字就“活”起来,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为自己所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类阅读活动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家长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1.编写各年级《“悦”读读手册》。没有思考的阅读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的好习惯,我根据各年级的认知规律和年段特点编写《“悦”读手册》,主要围绕“阅读了什么书?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最喜欢里面的谁,为什么?能不能富有感情地朗诵出来?”这些问题而展开,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
低年级的孩子主要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阅读方式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能知道自己阅读了什么书籍,能从阅读的篇目中获取一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家长听,或者发挥想象化“文字”的作用,用更富有童趣的方法理解文本。如二(一)班王梓溪同学在她的《“悦”读手册》摘录里这样写到:“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阅读,阅读使我快乐,让我收获满满。今天,我朗读了一首冰心的《雨后》,我的心情都跟着兴奋起来,让我也想光着小脚丫在水里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场呢!是不是只有我们这样的年级才能这样无忧无虑,肆无忌惮地展现自己呢?让我们好好珍惜这幸福的童年时光吧!”
翻开低年级孩子们的《“悦”读手册》,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阅读给他们带来了成长与快乐,也带来了生命的润泽。阅读孝道小故事,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阅读有关父亲的诗歌,让他们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阅读冰心的儿童诗,让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从阅读的内容来看,有我们定期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童话故事、儿童诗等,也有我在特定的节日,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孩子推荐适宜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成长与时俱进,有责任、有担当。
中高年级,培养兴趣的同时,可以同时关注积累与运用,在阅读的同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在表达的层面也不仅局限于口头,而是能出于口,而落于笔。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结合阅读活动的开展,以“桃蹊文学社”为平台,让孩子们把阅读感悟或者是自己的原创习作发表出来。同样的,除了定期为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童话故事、科普文学之外,我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在特定时期开展特别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仅限于朗读或者背诵,他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地发挥自己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用更丰富、更有创意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因此,阅读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的润泽与提升,就更加明显了。比如,在这次举办的“冬至阳生春又来”主题阅读活动中,五(一)班黄梦洁同学的“冬至知识思维导图”就让人耳目一新,她把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有冬至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体现,简洁、明了、美观又大方。
同时,除了积累之外,我也特别注重中高年级阅读之后的运用,强调学以致用。比如,在结合学校《桃文化》特色课程推进实施中,开展了“桃海拾韵”系列主题式阅读活动,围绕着“桃”,学生与老师一起开展了一段美好的旅行,先是一起全面收集有关“桃”的文学作品,完成了“厚积”,然后又根据意象的嬗变,进行整理,完成从“厚”到“薄”的筛选,最后又以各种各样有趣的方式去感悟,去展示,汲取营养,完善自我。尤其是在“趣桃园诗意盎然”亲子桃园小诗创编中,孩子与家长们的表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如三(二)班朱婧琪同学的《桃农》是这样描绘桃园授粉的繁忙景象:“阳春三月细雨繁,雨过大地万物长。桃树林中桃花开,花开时节人群忙。手起笔粘花万朵,待至夏时收硕果”。 2.家长小课堂,与孩子同进步。课外阅读如果有了家长的参与,那么将得到双赢的效果,尤其是在低年级学段,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参与,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开设了家长小课堂,指导家长如何在家里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同伴和指导者。比如,如何陪伴一年级的孩子亲子阅读,如何引导孩子把阅读的内容大声地讲给家长听,如何做一名“聪明”的听众,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等等。
(三)多元“反应”,“悦”读成长
钱伯斯阅读循环圈里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就是“反应”,关注儿童阅读的反应,有利于促进儿童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因此,我积极搭建各种积极温暖的平台,积极关注回应孩子们阅读的“反应”。
1.以“向阳朗读者”为依托,给予温暖回应。为了给热爱阅读的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我成立了“向阳朗读者”,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孩子们的朗诵作品。先后开展了“走近名家”“桃海拾韵”“诗经雅韵”“童心童梦”等多个主题的诵读活动,让孩子们根据主题去阅读名家的作品,欣赏有关“桃”的诗文、诗经名篇以及优秀儿童诗歌等,然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达到情感的共鸣。
每学期,“向阳朗读者”都能收到学生朗诵音频和阅读感受上百条,并分主题定期发布。
2.以“桃蹊文学社”为乐园,畅谈读之喜悦。阅讀之后,必有所感,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读后感的平台,我依托学校“桃蹊文学社”,定期发送孩子们的读后感和习作。看到自己的读后感和习作在学校公微上出现,并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赞赏,孩子们都很高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桃蹊文学社”作为一个温暖的平台,见证了孩子在书山进行攀登,见证着孩子们用笔尖记录成长。每两年一次的“桃蹊文集发布会”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看着自己撰写的文章变成铅字,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又高涨了许多。同时,我会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双语周刊》、《语言文字报》,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发表了。当他们收到发表证书的时候,兴奋不已,并表示一定会坚持阅读,坚持写作。
3.以“向阳语文百草园”为载体,在主题活动中共提升。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提升,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我以“向阳语文百草园”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的阅读“反应”拨动更多的心弦,引起更多的共鸣。开展“成语故事大赛”,让阅读的故事成为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法宝”;开展“墨存古韵诗意近”古诗词大赛,让孩子们沐浴诗香,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开展“‘语’你相伴一齐成长”亲子诵读活动,让阅读之花绽放在家长与孩子的默契配合之中……一系列的语文主题活动,让阅读在分享中相互润泽,在展示中共同提升。
(四)做一个有能力的阅读者,品味“小鱼”从游之乐
钱伯斯阅读循环圈里最核心的人物就是一个有经验、有能力、值得信赖的阅读者,他被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可以起到帮助和示范的作用,帮助孩子克服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核心人物大部分应该是由教师来担任,在家的时候也可以是一个有能力的家长。那如何让这个“中心”的光和热散发得最充分呢?我们依托“汇乐读”、“晓黑板”等免费的软件平台,上传自己的阅读朗诵录音、自己的读书笔记等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分享,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四、成效与反思
(一)阅读兴趣的提升
在各项活动中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后,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余时间,教室里多了许多爱看书的身影;晓黑板的“讨论组”里,汇乐读的“阅读打卡”里,都能准时收到许多小朋友的朗读录音、阅读照片和读书笔记;孩子们乐于在班会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所阅读的书籍,每次活动,都能收到同学们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我爱阅读,我爱分享。
(二)理解、感悟能力的提升
讲一个故事,从原来的吞吞吐吐到后来的流利顺畅;谈一段感想,从原来的简单复述内容到后来的条理清楚、举一反三;写一篇读后感,从原来的枯燥干瘪到后来的有血有肉、有思想……这都是学生理解、感悟能力在提升的表现,很多时候学生还能从阅读文章联系到自身的实际,获得更实际、更具有价值的感想。
(三)写作能力的提升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大量的阅读做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学校依托桃蹊文学社开展的“‘趣’桃园——寻找芬芳”“与雪有约”“桃娃看家乡年味最最浓”等活动,是学生们阅读能力运用的变现之一,学生撰写的文章通过学校公微分期推送,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习作发表在《双语周刊》《语言文字报》等报刊杂志上。
(四)家庭教育得到重视,家校共育得到更好落实
首先,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家长有了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话题后,更多、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其次,家长素质得到提高。参与孩子学习活动,其实也是家长“再教育”的良好机会,家长们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管是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还是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当然,在实践中反思,我发现目前来说,“阅读循环圈”中的四个“元素”之间的衔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让这个“循环圈”能够真正成为农村孩子享受阅读乐趣的智趣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