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58-02
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是探究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大多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因而导致所提问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通过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一、提问要有导向性
问题设计的导向性指的就是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导向性明确的问题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让学生快速抓到重点。
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带一个钟或者是表到课堂上,通过观察表盘中的指针来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观察表盘转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时。(2)分针转多少小格后时针才转一个大格,说明多少分钟等于一小时?(3)秒钟转多少小格后分钟才转一个小格,说明多少秒钟等于一分钟?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就十分有兴趣。因为表盘中有很多的格子,这样的提问方式非常具有导向性,目的是让学生找到一小时等于多少分钟,一分钟等于多少秒,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表盘才能得到答案。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轻松掌握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定不能过于随意,需要和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充分结合,只有具有导向性的提问才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二、提问要有逻辑性
课堂提问要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一定的逻辑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可以是什么图形?(2)通过仔细观察,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三个问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个问题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循序渐进,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才更加轻松。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开启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面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教师不要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而要将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常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这样解决呢”;对优等生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解”。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探究,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要经历一個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引入最佳状态。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180度,教师又问:“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教师追问:“怎么得的90度?”“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教师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回答,而且用剪刀将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重新回答各是180度,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接着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更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逐渐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既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五、提问要抓住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教学时要尽量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提问加以对比,学生对所学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成知识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提问:除法、分数中,前项、被除数、分子是什么关系?后项、除数、分母是什么关系?比值、商、分数值是什么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谁能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你是怎样想的?”通过以上的教学提问,学生分析、比较,知识得到迁移,在不停地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的策略还有很多,本文难以一一罗列。课堂提问的设计在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工夫在课堂之外。只有充分重视对问题的设计,不断优化,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巧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2015(3).
[2]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58-02
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是探究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大多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因而导致所提问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通过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一、提问要有导向性
问题设计的导向性指的就是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导向性明确的问题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让学生快速抓到重点。
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带一个钟或者是表到课堂上,通过观察表盘中的指针来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观察表盘转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时。(2)分针转多少小格后时针才转一个大格,说明多少分钟等于一小时?(3)秒钟转多少小格后分钟才转一个小格,说明多少秒钟等于一分钟?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就十分有兴趣。因为表盘中有很多的格子,这样的提问方式非常具有导向性,目的是让学生找到一小时等于多少分钟,一分钟等于多少秒,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表盘才能得到答案。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轻松掌握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定不能过于随意,需要和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充分结合,只有具有导向性的提问才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二、提问要有逻辑性
课堂提问要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一定的逻辑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可以是什么图形?(2)通过仔细观察,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三个问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个问题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循序渐进,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才更加轻松。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开启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面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教师不要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而要将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常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这样解决呢”;对优等生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解”。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探究,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要经历一個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引入最佳状态。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180度,教师又问:“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教师追问:“怎么得的90度?”“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教师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回答,而且用剪刀将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重新回答各是180度,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接着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更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逐渐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既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五、提问要抓住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教学时要尽量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提问加以对比,学生对所学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成知识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提问:除法、分数中,前项、被除数、分子是什么关系?后项、除数、分母是什么关系?比值、商、分数值是什么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谁能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你是怎样想的?”通过以上的教学提问,学生分析、比较,知识得到迁移,在不停地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的策略还有很多,本文难以一一罗列。课堂提问的设计在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工夫在课堂之外。只有充分重视对问题的设计,不断优化,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巧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2015(3).
[2]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