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课程是实现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载体.教师作为课程执行的直接责任人,其执行水平和效果是反映课程场域中立德树人实现情况的重要指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涵可概括为“五度”,即教师执行课程的法度、教师执行课程的尺度、教师执行课程的刚度、教师执行课程的速度、教师执行课程的效度.教师课程执行力具有“知力”“能力”“行力”“效力”四大基本表征.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发挥对正确认识课程、发展课程、以及实现课程育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机 构】
: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阳55002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实现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载体.教师作为课程执行的直接责任人,其执行水平和效果是反映课程场域中立德树人实现情况的重要指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涵可概括为“五度”,即教师执行课程的法度、教师执行课程的尺度、教师执行课程的刚度、教师执行课程的速度、教师执行课程的效度.教师课程执行力具有“知力”“能力”“行力”“效力”四大基本表征.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发挥对正确认识课程、发展课程、以及实现课程育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思维的新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其引领下的教学变革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融合的发展.这一价值定位要求教学以"五育间性"为根基,遵循由"渗透"到"互联"、至"互育"、达"合育"的认识逻辑,由"源"及"流"地推动五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渐进融合.通过建构融合化教学目标、勾勒融合育人的应然框架,统整融成型教学资源、强化融合育人的有力支撑,采用融通性教学方式、提升融合育人的实践品质,落实融入式教学评价、实现融合育人的深度覆盖等举措打造五育融合式教学体系,可以确保教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个核心概念,缘起于探索语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发展道路.阐明语文要素的内涵及其对于明确语文课程内容,解决语文学科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建构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目标训练序列的价值与意义;对全套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关键栏目和呈现方式等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出语文要素的四个主要特点,即内容安排的系统性、目标训练的发展性、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可以提示教师在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时容易出现的偏差.
建立高质量课程体系,需要思考高质量课程治理体系和实践体系及其统一关系.与高质量教育要求相适应,我国课程治理体系呈现国家主导多主体参与治理、全面治理、基于国际国内经验和评价监控治理的特征,课程实践体系呈现高标准目标、综合性内容、灵活性实施和综合创新评价等特征.这对学校课程育人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效果,但出现了较严重的分化现象等问题.面向未来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应确立优质、公平和差异包容的高质量课程标准;共建共享的治理关系;完善各级课程治理机制;从社会源头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把考试评价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