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教学质量”绝不能靠蛮干、靠多花时间,靠加大练习量来实现,而是要通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来真真正正地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接下来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数学课堂核心素養的培养策略。
一、做题目变做数学
以我的观察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在做题目,比如一道计算题拿出来,连想都不想就开始动笔计算;看到一道应用题,题目读下去,觉得以前差不多有做过,就套用以前的解题模式开始解答。
怎样才是做数学呢?我认为孩子拿到题目,要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比较、归纳、类比和演绎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才算做数学。
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下面我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为例来谈谈。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很多老师都会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模式:一找二定三列式。这样教学的结果只是教会学生做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做数学,我是这样做的。出示例题: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学生阅读与理解题目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接着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用一二年级的知识,要求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你们会怎么做?学生很容易就想到: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学生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75+75×■后,我又引导学生:用三四年级的知识,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算式变为:75×(1+■)。而列式:75×(1+■),其实就是六年级的知识:求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1+■)倍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教知识变教思考
我们知道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况且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却是长效的,能够使人终身受益。不管以后社会怎么发展,只要我们的孩子会思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思维是数学素养之“魂”。
该如何教思考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开放——引发思考
开放的问题情境,才会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愿望,也才会让学生有展现个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因此,在备课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开放一些,要想办法让学生面临一个情境,能主动调用已有经验,自觉展现丰富想法。
(二)教学过程的推进可更曲折——激活思考
曲折坎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想要前行,学生就需要开展更多更深的思考,就需要理解、碰撞别人的思维。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学生认知的困惑点、疑难处,敢于放大,有意曲折,促使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真正理解,实现对方法和思维的突破与悟得。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当更有效——加深思考
教与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并无定法,更无优劣高低之分。不能说“启发式”“探究法”就是好方法,不能说“讲授法”“听讲法”已经落伍过时。要说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要看这种方法在设计与运用时,是否指向于促进学生思考的目的,是否能实现加深学生思考的目的。
三、教课堂变学课堂
记得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广场的一侧设有圆柱形挡车柱,挡车柱的侧面积是25.12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1分米,这个挡车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多数学生解答时先求出圆柱的高,再利用圆柱体积公式求出圆柱的体积:25.12÷(2×3.14×1)=4(分米);3.14×12×4=12.56(立方分米)。“还有其他的做法吗?”我习惯性地问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时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站了起来,“我列的式子是25.12÷2×1。”
这位学生走到讲桌前,拿起桌上推导公式时用的教具,一边操作,一边说:“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是将拼成的长方体‘立’在桌子上。现在我让它‘躺’下,这时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所以,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半径’来计算。”奇妙的想法,精辟的讲述,不等我开口,教室里已是掌声一片。
课后,这个精彩片段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慢慢地回味着。这部分知识我教了那么多次,每次都是把拼成的长方体“立”在桌面上,怎么就没想到让它“躺”下呢?
学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主动获取新知,出现的新奇想法,有些甚至是老师也没有想到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我们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总结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有序、逻辑性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 刘瑞彬
一、做题目变做数学
以我的观察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在做题目,比如一道计算题拿出来,连想都不想就开始动笔计算;看到一道应用题,题目读下去,觉得以前差不多有做过,就套用以前的解题模式开始解答。
怎样才是做数学呢?我认为孩子拿到题目,要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比较、归纳、类比和演绎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才算做数学。
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下面我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为例来谈谈。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很多老师都会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模式:一找二定三列式。这样教学的结果只是教会学生做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做数学,我是这样做的。出示例题: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学生阅读与理解题目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接着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用一二年级的知识,要求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你们会怎么做?学生很容易就想到: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学生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75+75×■后,我又引导学生:用三四年级的知识,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算式变为:75×(1+■)。而列式:75×(1+■),其实就是六年级的知识:求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1+■)倍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教知识变教思考
我们知道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况且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却是长效的,能够使人终身受益。不管以后社会怎么发展,只要我们的孩子会思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思维是数学素养之“魂”。
该如何教思考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开放——引发思考
开放的问题情境,才会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愿望,也才会让学生有展现个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因此,在备课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开放一些,要想办法让学生面临一个情境,能主动调用已有经验,自觉展现丰富想法。
(二)教学过程的推进可更曲折——激活思考
曲折坎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想要前行,学生就需要开展更多更深的思考,就需要理解、碰撞别人的思维。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学生认知的困惑点、疑难处,敢于放大,有意曲折,促使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真正理解,实现对方法和思维的突破与悟得。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当更有效——加深思考
教与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并无定法,更无优劣高低之分。不能说“启发式”“探究法”就是好方法,不能说“讲授法”“听讲法”已经落伍过时。要说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要看这种方法在设计与运用时,是否指向于促进学生思考的目的,是否能实现加深学生思考的目的。
三、教课堂变学课堂
记得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广场的一侧设有圆柱形挡车柱,挡车柱的侧面积是25.12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1分米,这个挡车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多数学生解答时先求出圆柱的高,再利用圆柱体积公式求出圆柱的体积:25.12÷(2×3.14×1)=4(分米);3.14×12×4=12.56(立方分米)。“还有其他的做法吗?”我习惯性地问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时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站了起来,“我列的式子是25.12÷2×1。”
这位学生走到讲桌前,拿起桌上推导公式时用的教具,一边操作,一边说:“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是将拼成的长方体‘立’在桌子上。现在我让它‘躺’下,这时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所以,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半径’来计算。”奇妙的想法,精辟的讲述,不等我开口,教室里已是掌声一片。
课后,这个精彩片段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慢慢地回味着。这部分知识我教了那么多次,每次都是把拼成的长方体“立”在桌面上,怎么就没想到让它“躺”下呢?
学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主动获取新知,出现的新奇想法,有些甚至是老师也没有想到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我们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总结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有序、逻辑性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