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来,中日和中韩关系的发展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利,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的繁荣稳定。随着三国经济政治实力的增长,加强中日韩合作对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东亚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中日和中韩关系的发展,其意义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两国之间。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时,全球政治格局仍处于冷战状态,但由于美国在越战后实力和地位遭到削弱,因而试图通过与中国发展关系来寻求新的战略平衡。中日双方抓住了这个历史时机,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虽然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和领土这两大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但双方都抓住了稳定与发展这两个核心问题。
另一大历史背景是环太平洋经济的活跃与发展。上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议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形成。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与此同时,日本决定开始对中国实施政府经济开发援助。1979年,日本提出了“环太平洋构想”。显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日关系的迅猛发展,为这一构想奠定了丰厚的现实基础。
可以说,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带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动力不仅在上世纪90年代末带动亚洲迅速走出金融风暴,也是如今全球经济遭遇困难的局面下,东亚经济依然能够保持“风景这边独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为两国带来的最直接利益是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40年来,中日之间的贸易从1972年的10.3亿美元,到2011年的3449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中国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同样,中韩关系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战略环境,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1992年,两国的贸易往来只有50亿美元,而如今,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突破2456亿美元,翻了将近50倍。
目前,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东亚地区的87%,三国的合作成为促进地区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政治合作:沟通协调最重要
由于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复杂,中日韩之间出现了政治紧密程度与经济紧密程度不相匹配的现象,邻里之间的一些琐事干扰着人们察看前行的道路。
从历史上看,三国政治关系的稳定是地区稳定的重要基石。事实上,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就意味着以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的冷战格局在东亚地区开始瓦解。这种瓦解不仅消除了政治上的对抗,也打破了经济上的篱笆。而上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对地区经济的推动,又进一步为冷战的终结创造了条件。
冷战的终结为东亚经济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1992年中韩建交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使中国在东亚实现了全面的关系正常化;二是打破了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两国广泛深入的合作成为促进半岛地区稳定的关键要素之一。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朝鲜与美日韩之间的冷战局面至今仍未消除,朝韩之间的矛盾以及核问题时常干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处理各种危机、解决半岛核问题的过程中,中韩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中韩之间建立的高层互访机制确定了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意义并不仅限于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更重要的是,中韩领导人之间的沟通已经是维护半岛稳定不可或缺的机制。
历史证明,三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三国未来:在突破中求发展
中日韩三国关系对全球而言也同样重要。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1/5,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三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世界格局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三国面临的问题是深化经济合作的潜力依然巨大、政治合作亟须加强、安全合作亟待展开。
与欧洲相比,三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明显要低一些,这也说明三国经济合作的潜力非常大。过去,三国之间存在的结构互补性是三国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随着中、韩经济水平的提高,三国之间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相互竞争。
上世纪80年代时,东亚经济呈雁阵结构,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扮演领头雁的角色,韩国居中,中国排尾。韩国经济是一种追赶的发展模式,随着它与日本的经济同质性越来越强,再加上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三国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
目前,东亚经济面临全面升级转型的挑战。而长期在东亚扮演资金和技术龙头的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以长达20多年的低迷拖累东亚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日本不能将经济进行升级,在信息技术、产品高端化、品牌塑造以及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不能与欧美竞争,反而在汽车等传统产品上,以价格竞争来挤压中韩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状况下,中日韩三国需要通过更深的产业融合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
但是,在深度的经济合作上,三国面临着来自政治和安全领域的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制约着三国合作的深化。在朝鲜半岛核问题和海洋权益纠纷的表象背后,根本性的挑战来自于该地区自冷战遗留下来的传统战略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日韩作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国,其地区战略自然受到美国的制约。
多年来,三国关系发展的路径是在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后,通过密切经济关系来为政治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而现在则到了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以及安全,三国都必须寻求突破的历史性关头。
实现这种突破,首先要突破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心障”。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我们面前有多少障碍,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就是加强合作。只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作,三国才能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形。
东亚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中日和中韩关系的发展,其意义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两国之间。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时,全球政治格局仍处于冷战状态,但由于美国在越战后实力和地位遭到削弱,因而试图通过与中国发展关系来寻求新的战略平衡。中日双方抓住了这个历史时机,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虽然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和领土这两大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但双方都抓住了稳定与发展这两个核心问题。
另一大历史背景是环太平洋经济的活跃与发展。上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议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形成。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与此同时,日本决定开始对中国实施政府经济开发援助。1979年,日本提出了“环太平洋构想”。显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日关系的迅猛发展,为这一构想奠定了丰厚的现实基础。
可以说,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带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动力不仅在上世纪90年代末带动亚洲迅速走出金融风暴,也是如今全球经济遭遇困难的局面下,东亚经济依然能够保持“风景这边独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为两国带来的最直接利益是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40年来,中日之间的贸易从1972年的10.3亿美元,到2011年的3449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中国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同样,中韩关系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战略环境,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1992年,两国的贸易往来只有50亿美元,而如今,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突破2456亿美元,翻了将近50倍。
目前,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东亚地区的87%,三国的合作成为促进地区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政治合作:沟通协调最重要
由于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复杂,中日韩之间出现了政治紧密程度与经济紧密程度不相匹配的现象,邻里之间的一些琐事干扰着人们察看前行的道路。
从历史上看,三国政治关系的稳定是地区稳定的重要基石。事实上,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就意味着以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的冷战格局在东亚地区开始瓦解。这种瓦解不仅消除了政治上的对抗,也打破了经济上的篱笆。而上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对地区经济的推动,又进一步为冷战的终结创造了条件。
冷战的终结为东亚经济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1992年中韩建交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使中国在东亚实现了全面的关系正常化;二是打破了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两国广泛深入的合作成为促进半岛地区稳定的关键要素之一。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朝鲜与美日韩之间的冷战局面至今仍未消除,朝韩之间的矛盾以及核问题时常干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处理各种危机、解决半岛核问题的过程中,中韩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中韩之间建立的高层互访机制确定了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意义并不仅限于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更重要的是,中韩领导人之间的沟通已经是维护半岛稳定不可或缺的机制。
历史证明,三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三国未来:在突破中求发展
中日韩三国关系对全球而言也同样重要。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1/5,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三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世界格局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三国面临的问题是深化经济合作的潜力依然巨大、政治合作亟须加强、安全合作亟待展开。
与欧洲相比,三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明显要低一些,这也说明三国经济合作的潜力非常大。过去,三国之间存在的结构互补性是三国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随着中、韩经济水平的提高,三国之间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相互竞争。
上世纪80年代时,东亚经济呈雁阵结构,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扮演领头雁的角色,韩国居中,中国排尾。韩国经济是一种追赶的发展模式,随着它与日本的经济同质性越来越强,再加上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三国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
目前,东亚经济面临全面升级转型的挑战。而长期在东亚扮演资金和技术龙头的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以长达20多年的低迷拖累东亚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日本不能将经济进行升级,在信息技术、产品高端化、品牌塑造以及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不能与欧美竞争,反而在汽车等传统产品上,以价格竞争来挤压中韩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状况下,中日韩三国需要通过更深的产业融合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
但是,在深度的经济合作上,三国面临着来自政治和安全领域的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制约着三国合作的深化。在朝鲜半岛核问题和海洋权益纠纷的表象背后,根本性的挑战来自于该地区自冷战遗留下来的传统战略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日韩作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国,其地区战略自然受到美国的制约。
多年来,三国关系发展的路径是在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后,通过密切经济关系来为政治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而现在则到了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以及安全,三国都必须寻求突破的历史性关头。
实现这种突破,首先要突破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心障”。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我们面前有多少障碍,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就是加强合作。只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作,三国才能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