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政策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5201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磋商应当更多关注地球工程技术


  在1917年出版的《蒙乔森男爵探险记》一书中,故事的叙述者蒙乔森男爵从火星向地球上的一位读者发回讯息,称他在那里见到了悬挂在火星表面的巨型丝网块,这是火星人用于净化空气的植物,可以消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尽管这种事看似奇怪,但正像蒙乔森男爵所发问的那样:“有那么多烧煤设备的存在,地球空气需要清洁植物的日子又能有多远呢?”
  答案貌似是一百年不止,两百年又太多。到了下个世纪,尽管再生能源技术会更加先进,但仍然极有可能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地球温度会比前工业时代上升1.5摄氏度甚至可能是2摄氏度以上。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认为这一排放量太大,因此世界各国已明确承诺将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尽可能朝着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努力。
  根据气候变化模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人类在本世纪结束之前更早找到办法,回收业已排放到大气中的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此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干预的技术研究被称为气候地球工程学。长期以来政策制定者对此避而不谈,现在是时候严肃对待了。
  通过加强地球自身机能(如光合作用)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巴黎气候协定》所要求的“负排放”。不过地球不可能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所以如果人类下定决心开展负排放相关的地球工程,迟早要研发技术直接从空气中抽取二氧化碳。前几年已经有两家公司(一家来自加拿大,一家来自瑞士)建立了实验工厂,不过目前它们的日产能只有几吨,而最终实现良好气候治理需要几百万吨。
  指望靠抽取二氧化碳的地球工程技术来破解巴黎困局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种技术是必要的,但只要尚有存疑之处,就极易被用作借口掣肘其实施。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他们对于如何借助这一技术发挥效力尚不明了,对其副作用也不清楚。
  对于另外一项地球工程技术,政策制定者同样需要认清其带来的希望和相应的风险。
  这项技术试图通过增加地球反射回太空的太阳光线来给地球降温,实现途径可能是给特定类型的云块增亮,或者往平流层注入薄薄的类似火山爆发时产生的颗粒层。
  2018年,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在平流层开展初期试验,考察这种颗粒层会导致何种物理和化学反应。
  这类针对阳光的地球工程技术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气候变化的对策中独树一帜,原因在于它提供了应对大气中已有温室气体效应的便捷法门。这类方法作为应急缓解之策,能为人们争取到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时间,以利用减排(和负排放)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些方法还可能有助于控制温度峰值,降低全球变暖带来的不可估量的伤害。
  问题失焦
  人们对阳光地球工程技术的讨论状况,与对“负排放”的讨论几乎截然相反。“负排放”措施已经悄然纳入政策中,这些技术则没有,所以人们对其潜在益处重视不够,相关风险反倒是关注焦点。如果此类干预手段设计不当,或运行不力,一部分人的生活非但不会有丁点好转,反而可能会糟糕很多。特别令人担忧的一点是这些措施可以由一个或几个国家单独推出,在实施时可能会让它们自己格外受益。
  由于这些风险,有些人呼吁完全禁止部署此类技术,不过这表明他們对全球变暖的真正风险浑然不觉。
  更明智的做法是在评估地球工程技术时更为清晰地权衡利弊,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那样,在报告中阐明如何实现1.5摄氏度的全球温控目标,这一报告将于2018年发布。地球生物技术的利弊得失必须被纳入政策磋商中,比如来年举办的旨在达成《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的“促进性对话”中。目前没有人会因为在磋商中忽视地球工程技术而买单,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如果没有诸如“负排放”之类的新方略,《巴黎气候协定》的既定目标不可能实现。但若想找到最佳、最公平的实现方案,可能还需引入其他创新方法。不过,如果不进行充分公开磋商,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
  (翻译:付文慧,审译:康娟)
其他文献
扩大开放,鼓励进口,正成为新时代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  在刚刚闭幕的2018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今年是中国对外开放40周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外贸总量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由1978年的0.8%发展到2017年的14.3%,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采购来源,同时也已成为全球数一
期刊
柯文先生从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角度,深刻反思此前美国学界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历史——时的三种基本取向,即“冲击-回应”模式“传统-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柯文认为这三种模式虽侧重点有异,但本质上同属“西方中心模式”,都倾向认为近代中国所可能经历的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式的变化,而且只有在西方冲击下才能引起。他认为这些模式阻碍了从中国内部探索近代中国变化的可能,将中国近代史研究引向
期刊
经过八年经济增速下行后,中国经济初步触底。要在中速增长平台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具体说,就是要降风险、挤泡沫、增动能、稳效益,提高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经历了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但从2010年一季度后到目前为止,在这将近八年时间里增速逐步下行,该如何分析这一期间的经济变化?争议激烈,众说纷纭。  这一争论有大的国际背景,早前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
期刊
中国经济增速不尽如人意,但前景依然向好  经济复苏有很多种形态,人们常用字母来比喻。比如有V型的强劲反弹,有U型的逐渐好转,还有W型的波动性向好。但该如何描述经济高速发展然后回落呢?中国经济的规划者们找到了“L”这个字母,意思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初期的下行探底后,接下来的几年将企稳保持在一个新的水平。  尽管这通字母论听起来非常古怪,却准确地描述出了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发展轨迹。  “L”中的那一竖始于
期刊
最值得关注的全球事件  1月  欧盟新监管法规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法规(简称MiFIDII 和MiFIR)开始实施,旨在加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和监管力度。保加利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六个月。  新发明博览会:意图一睹未来趋势的科技迷前往拉斯维加斯,参加盛大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100年前,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向美国国会发表了“十四点和平原则”演说,提出了一系列和平计划,其中包括设立“国际联盟”
期刊
中国能否在经济体量和人口上同时问鼎第一?  说到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有两个指标特别重要:人力和财力,或者更准确说是人口和产值。直到19世纪这两个指标都是一致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也拥有着最大的经济体量,这可谓天经地义。    据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及其弟子估算,直至1890年,美国终于打破了这一定式,以不到中国五分之一的人口跃升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过这一古老的定式似乎在慢慢回
期刊
好景不常在,莫待空蹉跎  2018年全球经济总体上健康发展。在历经十年的经济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低迷之后,全球经济呈现出普遍向好态势。通货紧缩已得到遏制,薪酬水平稳步提升,全球经济呈现出普涨态势。即使是不久之前还在疯狂开动印钞机的各国央行也开始像真正的银行家一样,仔细考虑在何处投放他们的现钞。这样看来,是时候开始新一轮担心了。随着经济复苏的到来,2018年以后,下一轮经济衰退是否又要粉墨登场了?
期刊
朝鲜问题将界定美国的国际地位    听起来最简单的词汇也可能是最難以解析的。有些人认为,“让美国再次伟大”只不过是一句竞选口号,一旦唐纳德·特朗普入主“椭圆形办公室”坐稳“果敢椅”(译者注:美国总统办公桌,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所赠,其木材取自18世纪被美国人搭救的“果敢号”英舰),他就会继续推行共和党一贯的外交政策。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一口号的提出象征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新总统执掌下的美国不必再为苦苦
期刊
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围绕着人、财、事三权展开,但放权放到什么程度,却一直令各方纠结  2017年的12月,在20多天里,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中心小学校长徐荣庆参加了20多场会议。他说,自己的工作有点儿特殊。  徐荣庆管理着一个有1500多个学生的中心小学,同时还作为县教育局事实上的派出机构,兼管这个镇上包括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在内的30多个“办学点”。师资调配、安排任务、各类检查、上传下达……对他来说
期刊
香港切不可抗拒开放经济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将继往开来,续写进步的新篇章。2017年10月,我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发表了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它体现了我的施政理念和政策,也让我可以逐步落实就职演辞中“建设一个更美好香港”的承诺。  一直以来,香港最大的优势都是我们和祖国内地的毗邻关系和紧密联系。再加上“一国两制”所带来的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作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