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共领域的教育意义及其建构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语的民主性、思想的自由性和行为的交互性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公共领域本身的教育意义体现在对人的发展上,它不仅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民主的价值观和开放的学习观。在教育活动中建构公共领域关键在于转变课堂的话语形态、教学形式和交流媒介。
  关键词:公共领域;话语民主;交往行为;教育
  作者简介:宋伊琳(1981-),女,回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助教;王娟(1981-),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助教。(江苏 南京 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0-0013-01
  
  公共领域是指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们可以就有关公共利益和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规则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人们不必求助于传统习俗和教条,也不屈从于政治强权,规范和合理性是通过自由辩论和理性反思来解决的。[1]公共领域的自由性、对话性和民主性有利于理性与公德的发展,蕴含深刻的教育价值。本文拟从公共领域的特征切入,探讨其教育意义及建构的路径。
  一、公共领域的特征
  1.话语民主
  公共领域是在交谈和对话中产生的,对于任何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采取权力支配的方式,而是付诸于一种程序主义的协商。正如哈贝马斯程序主义话语民主模式所言:“话语理论吸收了两方面的因素,用一种理想的商谈和决策程序把它们融合起来。这种民主程序在协商、自我理解的话语以及公正话语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并证明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在这些前提下合理乃至公正的结果是可以取得的。这样,实践理性就从普遍主义的人权或一定共同体的道德当中抽身而出,还原成为话语原则和论证形式,它们从交往行为的有效性基础,说到底,就是从语言交往结构当中获得了其规范内涵。”[2]公共领域并不给定规范,而是在对话中建构规范。
  2.思想自由
  公共领域的开放性源于哈贝马斯对“政治参与”的理解。他认为,至少在理论上,参与到公共领域中去不仅是每一个体的权利与义务,而且在任何社会情形下都是可能的——即使是在公共领域备受挤压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可能性至少也是潜在的。思想的开放性保证人们价值观的相对独立性,从而避免意识形态化。在公共领域中,一个人无权要求另一个人接受某种观念,同样,一群人也不能对另一群人强行施加某种意志,人们进行自由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本身必须是符合道德的,能够经受公共理性的审视。
  3.行为交互
  公共领域中的问题不同于私人问题或者纯粹的国家政治问题,它本身具有很好的参与性和讨论性,不同主体行为的互动是其活动的基本形式。哈贝马斯认为,交互或交往行为是指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相互协调的活动,遵循这一定的规范,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主体间性为重新认识自我提供了新的视角,正如哈贝马斯所言:“‘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凸显出来的,这个词的核心意义是其主体间性,即与他人的社会关联。”[3]
  二、公共领域的教育意义
  1.促进人的社会化
  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教育必须在人的个性中融入公共意识。“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的。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4]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化进程带来了相悖的结果:一方面是一个稳定的‘自我’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则是这个自我对社会道德和其他一切规范的认同。但实际上,两种发展方向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融合的过程。在他看来,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形成是一个可以理性地加以追复的成长和学习过程,或“教化过程”。[5]公共领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理性的社会环境,在思想交流过程中,公众舆论界定权力和责任的范围,调整个体与他者的关系,促进成员的社会意识。因此,在公共领域中,人的发展成为可能,而且比普通的社会环境更加有效。
  2.培养民主的价值观
  公共领域的理想之一是建立自由、宽容、公正的社会秩序,努力使社会的每一种声音都能在理性条件下得以有序地释放、融合,这种民主的观念不仅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基本价值的追求,也是实现这些社会价值和目标的机制。一种意见的达成,除了结果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共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即各个主体是怎样构建相互关系的以及他们形成了怎样的价值观。培養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也是教育的理想。然而,由于工具理性的影响,学校教育已经越来越功利化,片面强调学业成功,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从而造成“精神的荒漠化”。有价值的理想是在群体生活中形成的,鼓励学生们积极交流,在对话中认识彼此,在教育活动中构建公共领域应该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手段。
  3.构建开放的学习观
  公共领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将以往的个体思考或教师传授转变为多主体参与的互动性学习。开放学习模式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成为主体,注重个体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交互性差,知识传递单向,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的状况。公共领域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差异性和批判性,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建构性地汲取知识。在交往活动中,学生不仅反思自己,而且批判地理解他人的思想,这种对比使得他对问题的认识总是多面的,继而养成一种开放的学习观。
  三、教育活动中公共领域的建构
  “人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6]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交往的行为,知识与经验的获得不可能是个体性的,必然是公共性的。因而,在教育中培养一种公共精神是个体发展的基本目标。
  在教育环境中构建公共领域,首先要改变教育话语的状况,特别是师生话语的形式。消解传统知识传授过程中那种对学生的“压制”是转变话语的前提,教师应该主动地从权威崇拜中走出来,打破自己在知识神话中的“救世主”形象。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天然存在,我们无法消除教师与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距,但却可以尽力避免一种声音对其他声音的湮没。教育者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强势姿态,让学生集体的公共话语占有更大空间。换言之,教师需要在宽容与自由的环境中与学生对话。“对话性空间意味着教育的共同世界是各种不同的声音共同存在的场域,这些不同的声音应该具有相互之间表达、倾听、交流的可能。”[7]
  其次,要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性交往活动。每个人都是在体验自我与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知识的,社会不是无数孤立的个体组成的,而是在主体交互的过程中创生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说”与“听”、“解释”与“理解”的关系,而是所有主体交流的过程。在交往活动中,个人生长的经历总是同社会生活具体的、流动的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生活世界的“共在性”,个人总是以泛化他人的形式卷入社会生活,进而形成自己的经验。[8]
  再次,拓展交流的媒介。教育环境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群体,少数人参与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所有学生的一般发展。总是以教材为核心进行文本教学,学生的思考会局限于已有的内容,如果能通过话题、作业等途径引发讨论,那么互动空间将会大大扩展。此外,网络空间的引入也具有积极意义。班级群组和博客等空间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教育活动中,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9.
  [2]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7.
  [3][5]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0.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54.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146.
  [7]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8.
  [8]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23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但其体系设置却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影响了其正常功能的发挥。探索与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体系,改进课程结构,加强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探索性,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逐步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加大建模、仿真等软件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力度,可提高学生动手与研究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期刊
摘要: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和审视社会现象问题的窗口,已经渗透到诸多研究领域。分析了前人对学生发展的理解,从生态位角度指出学生多元化发展是生物个体发展的必然属性,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维持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生态位;多元化发展;个性发展;个体差异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在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扮演着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的角色。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学生干部执行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提高执行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执行力  作者简介:田育进(1982-),男,广东普宁人,广东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助教。(广东东莞523808)黄龙银(1984-),女,广东茂名人,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助理
期刊
摘要:对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其学习观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通过探讨认为建构主义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教学;自主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刘少姗(1987-),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郑艾萍(1962-),女,陕西三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新的办学力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专业培养计划往往沿用母体学校的模式,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了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文章提出了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总体思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确定,并结合实例说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并对培养计划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计划;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张辉(19
期刊
摘要: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通信类工科院校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光纤通信”课程实践过程中,针对目前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足,对光纤通信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有机地结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的内容,并对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光纤通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钱胜(1976-
期刊
摘要:军事词汇教学是保证军事英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军事英语词汇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探讨了四种军事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通过形意结合法讲解词汇的意义、根据语义场理论对单词进行分类处理、通过上下文语境促进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以此来提高学员运用词汇的能力。  关键词:军事英语;词汇教学;语义场理论  作者简介:张丽平(1976-),女,广西平乐人,中国人民解
期刊
摘要:阐述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深化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途径。提出了要大力发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特点,注重方法训练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科学方法;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谢鸿全(1974-),男,四川南充人,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教授;董发勤(1963-),男,陕西扶风人,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期刊
摘要: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学习中最受重视的语言要素。词汇记忆的有效性取决于词汇加工的深度。在众多的记忆策略中,联想是加深记忆、促进词汇储存和提取的有效途径。以形态联想为突破口,从倒排联想、字母添加联想、字母换元联想、反序联想、词组分类联想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开展形态联想,促进词汇学习。  关键词:联想;词汇;形态  作者简介:薛慧洁(1989-),女,浙江瑞安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本科
期刊
摘要:结合河南理工大学12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生态类课程设置的变化历程以及2010级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提出了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依据课程性质分类打包成子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历,组成子类课题的教学团队,自由申报校级或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以此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为中心,在完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明确团队的科研方向,达到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