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灭亡》是当代法国著名作家埃尔维·巴赞的名篇。小说以严峻的笔触,通过生动的情节,暴露了旧社会的令人震惊的罪恶和丑行。
其他文献
<正> 聪明、正派、经历丰富,所有这些东西不应当写在一个人自己的额头上。总之,人不应当在额头上标明自己。 我们只有在青少年时才善于读书。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是休息或工作;对小青年来说则是无私利的、不慌不忙的了解书的过程。我一生中读得很透的东西,都是在到列宁格勒,到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之前读的。我读得很透的有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阿历克
樱桃树 睡梦中饱经风霜的她 似一尊奔跑的雕像:
期刊
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佼佼者。她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多,但篇篇都是对人生特殊微妙之意义的探索。她在创作时往往着眼于追寻一种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社会意识,注重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探测某种生活的底蕴,冷静地思考和反映西方人生活中的孤独、苦闷与困惑。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和小说艺术的革新者,波特创造了一个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她的小说的具体解读来探讨其创作特色与艺术成就,并力图勾勒出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轨迹。
虽然约翰·厄普代克不喜欢采访--他曾把采访称为"一个像蛆虫一样让人厌恶的形式"--但他在采访中敏捷的思维和内行的谈话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采访对象.用批评家詹姆斯·沃尔科特的话来说,他在谈话中对任何话题"都能滔滔不绝地谈出新颖的看法".他年已六十四岁,而他的思想就像一座覆盖着积雪的山峰,反射出奇特的清澄的光辉.作为美国最后一个伟大的文人,他像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幽灵,以其独特的风格盘旋在当代文坛上.
在德国近十年来的诗坛上,杜尔斯·格仁拜因(Durs Gruenbein)可谓一个响亮的名字.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崭露头角以来,他连续获得包括不莱梅奖、毕希纳奖等在内的多种重要奖项,而其中的毕希纳奖具有终生成就奖性质,一般只颁给成就卓著、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在1995年却破例颁给了只有三十三岁的格仁拜因!诗坛因此而形成"格仁拜因热",有人甚至在媒体上称近百年来,"在德语诗界从来没有产生过如此富有魅力、兴趣广泛的上帝的宠儿."哦,格仁拜因,你可得小心点,你的名声似乎已快超出了一个诗人所能承受的程度
期刊
人们在埋葬一位专画海洋景色的画家,他以前当过里海区舰队的水手,死于酗酒。事情发生在暮春,已经是六月初了,天阴沉沉的,下着雨。升天公墓里空旷荒芜得可怕,公墓的地面上长满了开着白花的丁香,散发出一种冬天的气息,使人不禁想裹紧衣服,打个喷嚏。
很早就有人发现,俄罗斯生活的历史就像是在沿着一个封闭的圆圈运动,当然是在不停地推进发展,壮大,但最终还是遵循轮子的原则的。比如,在老实的国王阿列克赛·米哈伊洛维奇统治时期人们还只是偷盗一些拿得动的东西,而在经过了彼得一世改革、叶卡捷林娜二世的宽松政策、农夫自由法令、
州里的梅耶霍德剧院要举办巡回演出了。地点在“劳动者”集体农庄的文化宫,文化宫设在一个没有圆顶、墙皮斑驳的教堂里,教堂旁边有一辆被遗弃的破卡车。
当有人问伊万·热列兹诺多罗日内依从事何种职业时,他通常总是回答说他是一个缺席主义者。一般说来,“缺席主义者”指的是那种特别好动,坐不住的人。实际上,伊万的职业是吊车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