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思考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deya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五位一体”的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提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原则、基本要求与具体任务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构成了一个战略明确、层次分明、措施协同的有机整体,内含着丰富的系统论思想。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伊犁州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因此,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的审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助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成美丽中国这一总体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性;思考
  1.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而逐渐引起了人们重视的话题。蕾切尔·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以及传统社会意识的局限性。此后西方生态学者们如辛格和雷根的“动物权利论”、施韦兹和泰勒主张“生物中心论”、罗尔斯顿的“生态中心论”等理论对过去一向被认同的“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传统的社会意识以及人们的行为提出否定和批判,并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整体的价值大于任何个体的价值,判断任一事物价值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完整。强调生态的优先性,而忽视了人类主动性。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指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论述了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来源,也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主要来源。指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在于“能动性”,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环境。并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传统的社会意识没有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反而助纣为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从建设性的角度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什么文明”的战略目标。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条是建设为主线,以解决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逻辑起点,需要坚持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解决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为主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腳点,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党的为民情怀。第二条主线是保障体系。为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体系为硬性支撑,生态文化教育要从软性方面提供社会意识保障。第三条主线是生态治理协同体系为动力机制,构建以党委为领导核心,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生态治理能力。
  2.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层次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自然资源的保持再生能力、能源的合理利用与人类自身发展相适应,在保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保障生态环境改善与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2.1生态文明建设主线系统分析
  (1)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共同体”一词来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其原意是以血缘、组织利益、精神为纽带的群体。后来生态学家利奥波特在《大地伦理》一书中引入了生态学中,用于解释的生物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任何一种违背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行为都是对共同体的伤害。“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命题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利益的取舍。在强调当前发展的同时要关心可持续发展,在关注当代人的幸福的同时,也注重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要从道德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整体的观念。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的指导下,要求我们不能违背经济社会发展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这一自然法则,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生态支撑能力,自然环境容纳力的为基础,发展适合地区生态环境要求的产业。树立“山水林田湖海草”的系统工程方法理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工则工、宜水则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在农业方面,实现农业生态化.根据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采用集约化经营方法,减少农药、化学肥料的使用,保护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水体的污染;适度轮耕,保持地力的恢复;充分利用绿色标准,新工艺,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经济价值。绿色工业的建设要遵循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原则。在高新园区建设“二次革命”的政策下,工业园区建设要按照创新、高效、低碳循环、智慧化的原则,实现园区建设的绿色规划;在产业布局方面,应该按照集约优化,产业链的原则,保障物质产品在园区上下游企业内循环使用,减少废物废料的产生;企业内部建设循环体系,减少污染物及固体废料的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降低产能消耗、减低“三废”产生。在服务业方面,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效益的溢出效应,实现绿色的交易互联网化、低碳交易市场化、全域旅游项目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3)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2013年习近平对海南的生态建设提出建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其主要有水、土壤、矿产、能源、生物等。然而,由于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广大人民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因此,“生态环境生产力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通过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同推进,使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在动态中达到平衡。”把握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需要把脉好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保障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包括硬性体系与软性体系。硬性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与法治体系。软性体系主要是生态文化意识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与法治体系。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制度建设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生态问题的整体性为基础,统筹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与法治体系整体性,使硬性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外置发展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制度建设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第十四部分,详细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主要包括16项生态文明制度、5项生态文明体制和5项生态文明机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共十个,以“1+6”方式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2017年7月,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共同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涉及多个层次: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环境质量红线自然资源开发上线--资源利用红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河长制、湖长制以及“湾长制”相继推出;以及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同责与责任终身追究制。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通过环境权“入宪”,在宪法确定环境保护国家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以保障公众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价值取向。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重新评价和审视,将绿色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执法、司法的价值取向之一。同时,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初步建立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机制。环境司法专门化继续深入,通过修订法律、出台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明确环境司法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原则及其工作制度,建立环境侦查制度、环境检察制度、环境审判制度、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制度、环境法律服务制度等,切实解决环境司法制度与已有司法制度的体系化、协调性问题。
  (2)生态文化意识建设。任何一种治国理政的理念推广和执行,首要是嵌入其核心文化思想,并被人民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的自然价值觀念,以“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作价值观引导,提升全体社会成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努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人们必须养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去看待、分析和解决人、自然、社会的问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经济效益、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相统一。必须以低碳环保的消费观改变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自然生态的消耗观。在实践中,继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吸收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合理内核,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建设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意识形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3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系统分析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其固有的属性具有外部性的特征,容易导致“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现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与市场的参与协调,也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治理的体系,发挥系统治理的整体功能优势,削弱各自为战的内耗,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潜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局面的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可恰当比作生命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斗争,为彼此的生存提供机会和限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党委领导、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党委从政治责任的高度重视。党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容置疑的政治领导力量。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战略布局之中考虑,凸现了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多元主体的互动对接中,政府的引导、市场环境的建设无疑是最基础的合作治理平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强规划,加大治理投入,推进环境生态的市场化、组织化、公众化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和监管,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问责机制,利用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起决定性作用,应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将生态资源经济化、将生态资源价值量化,使生态资源价格能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成本,迫使企业既追求经济目标又兼顾生态目标,实现二者的统一。鼓励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对民间绿色环保组织及时培育、评估、监管,并认真听取其建议及诉求,以更好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保障公民及社会组织环境诉讼的权益,调动社会力量,加大监管力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向深度发展,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发电厂直流系统级差配合试验的常规试验方法及现场应用情况。同时也针对不易停运的直流系统,介绍了一种将直流系统短路电流与空气开关安秒特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用以验证直流系统空气开关级差是否合理。  【关键词】直流系统空气开关;级差配合试验;试验方法  引言  发电厂电力系统中直流系统为继电保护、仪表、通信、动力回路等提供电源,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直流系统回路中,直流空气开关是
期刊
【摘 要】机载LiDAR设备的小型化、搭载平台多样化促使了轻型机载LiDAR的发展。高山风电工程勘测需要新的技术为其提供数据基础,本文从轻型机载LiDAR应用的角度,探索该技术在高山风电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山风电工程;勘测;轻型机载LiDAR  引言  江西地区高山风电的发展势头良好,如何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地形图是电力勘测人孜孜不倦的探求。江西地区高山风电测图面临着植被发育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工业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缺少的领域。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国家一直在推行发展石油工业的政策。注水开发的原理是利用注水来补充采油后的地层空缺,为采油补充能量。这项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注水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  【关键词】油田开发;注水技术;创新方式;提高采收率  1.油田注水简介  油田开发是要开采出原
期刊
【摘 要】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武汉要主动作为融入双循环,充分发挥武汉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深化投资,再造武汉的产业基础和提升产业链;融入国际协调合作,参与维护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  【关键词】双循环;武汉;高质量发展;路径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2020年5月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被多次提及。5月14日,中共中央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煤矿开采技术是煤矿行业的竞争核心。以往,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经常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开采效率低,速度慢,而且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因此,很多企业为了提高煤矿开采的速度及安全性,对开采技术进行了更新。煤矿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断的对开采技术进行研发,最终成功创新了开采技术,也完善了整体的开采工艺。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煤矿开
期刊
【摘 要】节能降耗一直是各发电企业秉承的经营理念。降低厂用电量既能实现节约资金的目的,也可以达到降低厂用电率指标的要求。厂用电率作为发电企业的重要指标,对于它的管理至关重要,最终努力将本公司打造成优质发电企业。然而,各企业总是关注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设备参数的优化,忽略了非生产区域用电的管理,所以降低发电厂非生产区域用电量十分重要。  【关键词】非生产区域;发电量;节能  引言  发电厂非生产区域
期刊
【摘 要】当前国民经济在飞速发展,民航运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个地区机场也在不断推进建设的步伐。在机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优化成本管理,这样可以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对机场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招标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利用全新的视角、创新的思路来进行成本控制。相关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招标阶段的价格形成,合理把控成本,完善资金管理
期刊
【摘 要】在卷烟制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定的质量风险,直接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本文中引入了质量风险的管理理念,从风险的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监视评审这五个步骤来进行风险的管理工作,最终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监控,形成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质量风险控制机制。  【关键词】卷烟制造工艺;质量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词
期刊
【摘 要】建筑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关的新型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体现在测量技术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基于此,文章就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及其应用、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案例分析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应用;质量控制措施  1.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1.1 GPS测量技术  GPS主要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现阶段也作为一种新型的测量技术被应用到了建筑
期刊
【摘 要】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有效保护,金融机构针对公众的过度信用创造使得金融系统积聚了大量信用风险,最终造成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基于次贷危机的教训,美国不仅建立了专门的联邦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而且通过完善信息披露、严格抵押贷款条件等具体制度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与阻挠,该法案表现出一定折扣,是否能减少下一次危机有待验证,同时对于我国正在深化的金融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