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卓三(1887-1962),原名建勋,字立卿,号卓三,1887年4月17日生于山东菏泽县西北乡刘屯村(今属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系宋绍唐等曾经聘任的普通中学堂教员之一,后任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国文教员有年。1925年任菏泽县教育局长。北伐战争后历任郓城、沂水两县县长,后赴博山办实业。抗战爆发后,积极参与抗战活动。晚年又曾参与县志修订,撰写文史资料。为清末民国时期菏泽县内知名人士之一,菏泽籍教育界知名人士刘泽民之父。
求学期间入盟反清
刘卓三幼年投师秀才油子干读私塾,稍长又转城内书院就读。1904年(光绪三十年),城内佩文书院改立为曹州府官立中学堂成立后,他又考入该官立中学堂。他天赋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师长与同窗好友的爱戴与推崇。嗣被地方保荐山东优级师范学堂(相当于大专)深造。
刘卓三自1906年负笈济南求学,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先后攻读六七年(整6年,跨7个年头),学习认真,毕业考试成绩优等,并于1911年(宣统三年)春送京复试合格,得以毕业,获得了举人功名和充任中学堂教员的资格。从而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菏泽、济南求学期间(最晚在济求学期间),一向追求上进的刘卓三,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积极致力于反清革命活动。
参加曹州辛亥革命
早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曹州府加入同盟会较早的宋绍唐、王鸿一、彭占元等人,就创办了有着“革命学堂”之称的曹州普通中学堂,作为活动据点。他们除聘请日本社会党员、学者丰田孤寒任西学教习外,还先后聘请同盟会员张达臣、段扩、李光仪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功名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该校任教,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同盟会办学数年来,工作很有成效。在济求学期间,刘卓三即与曹州同盟会组织的领导人王鸿一、宋绍唐等人保持着联系。至1911年(宣统三年)春,刘卓三自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回到故乡后,即被王鸿一、宋绍唐、彭占元等人聘为曹州普通中学堂的国文教习。当年,“尚志社”在普通中学堂成立,刘卓三亦为其中成员之一。
武昌起义爆发后,刘卓三亦随同王鸿一、宋绍唐等人召开“龙厅会议”以策动“曹州独立”的活动,因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尤其是官府消极抵制而失败;随后,刘卓三又参与王鸿一、宋绍唐等人领导的准备以武装暴动形式二次实现“曹州独立”的活动,但未来得及发动而清帝宣告退位,其所在的“尚志社”随之解体。
1913年(民国二年),曹州普通中学堂并入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1914年又改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任国文教师。刘卓三“学识渊博,能古达今,对青年学生爱护备至,深受学生欢迎和尊重”。据刘炳忠1991年所撰《刘卓三先生事略》一文介绍:“曾任菏泽私立南华中学校长16年之久的李真卿老先生,当年就是他的学生,至今时隔60多年,李老先生谈及他在省立六中读书的情景时,对卓三先生尚念念不忘,崇敬备至。”
与宋绍唐之交往
在普通中学堂(后改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任教期间,刘卓三曾积极追随宋绍唐、王鸿一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进入民国,仍与宋绍唐有着密切的往来。
对于刘卓三清末时期追随宋绍唐参加反清革命之事,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先生在《敬念助我工读建中的乡前辈刘泽民先生》一文中即曾有介绍说,在当时被宋绍唐等人聘往曹州普通中学堂任教的进步人士或同盟会员中即包括菏泽县当地的同盟会员刘卓三:“外祖父宋公绍唐,系清末留日学生,为曹州地区第一位在日本东京入会的同盟会员。学成归国后,即与郓城【濮州】的王鸿一先生等,兴办教育,鼓吹革命。刘〔泽民〕主任的尊翁卓三先生,为清末童生,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受聘曹州普通中学堂任教时,曾跟随外祖父参与〔反清〕革命行列,亦为曹州地区革命青年才俊之士。”
由于在清末民初任教普通中学堂和山东省立六中期间,刘卓三与宋绍唐结下深厚交情,故刘卓三经常携带其子刘泽民前往宋绍唐家中走动。至1921年宋绍唐英年早逝时,刘卓三又携带其子刘泽民前往宋家,参与为宋绍唐送葬的行列。
教育局长与支应局长
1925年(民国十四年)前后,刘卓三升任任菏泽县教育局长。当时,乡坊学校稀少,为发展地方教育,他竭力提倡广办乡村小学,以便让更多的农村儿童入学读书。为培养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他又在城内吕祖庙(现四完小北路口处)创办了国文补习班,并兼任教师,亲自授课。他为菏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使人难以忘怀。
1925年至1927年间,军阀混战,菏泽地区为奉军、直军交替占领地带,战火连绵,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为维持社会秩序,减少民众摊派,避免军队抢掠民财,应付过往军队,菏泽地方贤达酝酿组成支应局,公推郭俊卿、刘卓三两人兼任支应局长。郭俊卿、刘卓三即利用他们在地方上的声望,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冒着生命危险与过境军阀头目周旋交涉,做了不少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受到民众的广泛赞誉。
任知县(县长)为民除害
1928年,北伐军方振武率部进驻菏泽。刘卓三受方振武之邀,参加了北伐军。不久,便经方振武举荐,被委任为郓城县县长。其后,刘卓三又转任沂水县长。在沂水县任内,他不畏强暴,抱着做官就要为民作主的态度,将横行鲁南、欺压百姓的张文周(山东巨匪刘桂棠之表弟)逮捕枪决,为地方上除了一大害。
实业救国与抗日救国
北伐战争后,山东长期处于国民党新军阀韩复榘的统治之下,吏治更为腐败,为此,刘卓三愤然离开政界,前往博山开办实业,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刘卓三由博山返回菏泽故里。1938年夏,日寇侵占菏泽,刘卓三目睹日寇对家乡的蹂躏,激起了对日寇的满腔怒火,当即责备回籍的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次子惠元(字泽民):“国家遭空前国难,为何不参加抗战?共赴国难!否则枉受国家20年教育栽培。”并教育子女说:“际此漫天烽火中,哪一个不愿爱子围绕膝下?谁不贪恋家庭的甜蜜?没有国,哪有家?应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在其力促之下,其子惠元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工作。而刘卓三则不顾自己已年过半百,亦出面协同北伐时曾任师长的本县绅士丁省祥(字芷臣),在菏泽西北李村、高庄一带组建抗日自卫武装,开展抗日活动。
其后,刘卓三又应国民党山东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徐国杰、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孙秉贤之邀,先后充任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第三科科长、鱼台县长以及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粮服委员会主任等职。
1962年10月,刘卓三病逝于故里,终年76岁。
(据《菏泽百年名人大观—先驱英烈篇》)
求学期间入盟反清
刘卓三幼年投师秀才油子干读私塾,稍长又转城内书院就读。1904年(光绪三十年),城内佩文书院改立为曹州府官立中学堂成立后,他又考入该官立中学堂。他天赋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师长与同窗好友的爱戴与推崇。嗣被地方保荐山东优级师范学堂(相当于大专)深造。
刘卓三自1906年负笈济南求学,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先后攻读六七年(整6年,跨7个年头),学习认真,毕业考试成绩优等,并于1911年(宣统三年)春送京复试合格,得以毕业,获得了举人功名和充任中学堂教员的资格。从而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菏泽、济南求学期间(最晚在济求学期间),一向追求上进的刘卓三,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积极致力于反清革命活动。
参加曹州辛亥革命
早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曹州府加入同盟会较早的宋绍唐、王鸿一、彭占元等人,就创办了有着“革命学堂”之称的曹州普通中学堂,作为活动据点。他们除聘请日本社会党员、学者丰田孤寒任西学教习外,还先后聘请同盟会员张达臣、段扩、李光仪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功名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该校任教,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同盟会办学数年来,工作很有成效。在济求学期间,刘卓三即与曹州同盟会组织的领导人王鸿一、宋绍唐等人保持着联系。至1911年(宣统三年)春,刘卓三自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回到故乡后,即被王鸿一、宋绍唐、彭占元等人聘为曹州普通中学堂的国文教习。当年,“尚志社”在普通中学堂成立,刘卓三亦为其中成员之一。
武昌起义爆发后,刘卓三亦随同王鸿一、宋绍唐等人召开“龙厅会议”以策动“曹州独立”的活动,因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尤其是官府消极抵制而失败;随后,刘卓三又参与王鸿一、宋绍唐等人领导的准备以武装暴动形式二次实现“曹州独立”的活动,但未来得及发动而清帝宣告退位,其所在的“尚志社”随之解体。
1913年(民国二年),曹州普通中学堂并入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1914年又改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任国文教师。刘卓三“学识渊博,能古达今,对青年学生爱护备至,深受学生欢迎和尊重”。据刘炳忠1991年所撰《刘卓三先生事略》一文介绍:“曾任菏泽私立南华中学校长16年之久的李真卿老先生,当年就是他的学生,至今时隔60多年,李老先生谈及他在省立六中读书的情景时,对卓三先生尚念念不忘,崇敬备至。”
与宋绍唐之交往
在普通中学堂(后改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任教期间,刘卓三曾积极追随宋绍唐、王鸿一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进入民国,仍与宋绍唐有着密切的往来。
对于刘卓三清末时期追随宋绍唐参加反清革命之事,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先生在《敬念助我工读建中的乡前辈刘泽民先生》一文中即曾有介绍说,在当时被宋绍唐等人聘往曹州普通中学堂任教的进步人士或同盟会员中即包括菏泽县当地的同盟会员刘卓三:“外祖父宋公绍唐,系清末留日学生,为曹州地区第一位在日本东京入会的同盟会员。学成归国后,即与郓城【濮州】的王鸿一先生等,兴办教育,鼓吹革命。刘〔泽民〕主任的尊翁卓三先生,为清末童生,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受聘曹州普通中学堂任教时,曾跟随外祖父参与〔反清〕革命行列,亦为曹州地区革命青年才俊之士。”
由于在清末民初任教普通中学堂和山东省立六中期间,刘卓三与宋绍唐结下深厚交情,故刘卓三经常携带其子刘泽民前往宋绍唐家中走动。至1921年宋绍唐英年早逝时,刘卓三又携带其子刘泽民前往宋家,参与为宋绍唐送葬的行列。
教育局长与支应局长
1925年(民国十四年)前后,刘卓三升任任菏泽县教育局长。当时,乡坊学校稀少,为发展地方教育,他竭力提倡广办乡村小学,以便让更多的农村儿童入学读书。为培养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他又在城内吕祖庙(现四完小北路口处)创办了国文补习班,并兼任教师,亲自授课。他为菏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使人难以忘怀。
1925年至1927年间,军阀混战,菏泽地区为奉军、直军交替占领地带,战火连绵,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为维持社会秩序,减少民众摊派,避免军队抢掠民财,应付过往军队,菏泽地方贤达酝酿组成支应局,公推郭俊卿、刘卓三两人兼任支应局长。郭俊卿、刘卓三即利用他们在地方上的声望,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冒着生命危险与过境军阀头目周旋交涉,做了不少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受到民众的广泛赞誉。
任知县(县长)为民除害
1928年,北伐军方振武率部进驻菏泽。刘卓三受方振武之邀,参加了北伐军。不久,便经方振武举荐,被委任为郓城县县长。其后,刘卓三又转任沂水县长。在沂水县任内,他不畏强暴,抱着做官就要为民作主的态度,将横行鲁南、欺压百姓的张文周(山东巨匪刘桂棠之表弟)逮捕枪决,为地方上除了一大害。
实业救国与抗日救国
北伐战争后,山东长期处于国民党新军阀韩复榘的统治之下,吏治更为腐败,为此,刘卓三愤然离开政界,前往博山开办实业,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刘卓三由博山返回菏泽故里。1938年夏,日寇侵占菏泽,刘卓三目睹日寇对家乡的蹂躏,激起了对日寇的满腔怒火,当即责备回籍的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次子惠元(字泽民):“国家遭空前国难,为何不参加抗战?共赴国难!否则枉受国家20年教育栽培。”并教育子女说:“际此漫天烽火中,哪一个不愿爱子围绕膝下?谁不贪恋家庭的甜蜜?没有国,哪有家?应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在其力促之下,其子惠元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工作。而刘卓三则不顾自己已年过半百,亦出面协同北伐时曾任师长的本县绅士丁省祥(字芷臣),在菏泽西北李村、高庄一带组建抗日自卫武装,开展抗日活动。
其后,刘卓三又应国民党山东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徐国杰、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孙秉贤之邀,先后充任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第三科科长、鱼台县长以及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粮服委员会主任等职。
1962年10月,刘卓三病逝于故里,终年76岁。
(据《菏泽百年名人大观—先驱英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