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刚刚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是中医被国际承认的里程碑事件。
笔者认为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更好地推动传统医学发展。
中医可以尝试在国际期刊上讨论中医的基础理论,并且用合适的方法论指导自然科学实验,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评估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等,并可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将中医试着解读给全世界。这一个宝库,也将迎来更多人的挖掘和整理。
只有对人体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人类身体本身运行规律的医学才是真正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科学。
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的评价体系建立后,中医的临床试验也将更容易进行;当积累中医的临床证据,会将中医与现代医学更紧密结合应用临床。把传统医学理念应用到西医的基础研究中,促进和发展医学理论。钱学森教授讲过,“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其他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
根据中西医各自的长短,结合病人情况,从整体考虑选用合适的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中医的整体观弥补西医局部观,以达到最大的互补。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倡导的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传统医学从实践中发展起来,西方医学由显微镜的发明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器官、组织、细胞到分子,聚焦到病的局部,常常将病人看作一部机器来修理,相对忽视人是有情感有思维的社会人,人体还具有自愈力,而传统医学理论始终没有离开宏观,没有离开整体。毛泽东在1954年就已提出,西医要跟中医学,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
《黄帝内经》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从治疗为主转为预防为主、健康为主。在适合中医发挥的地方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对居民健康的巨大优势,这样也可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渐完善,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对全体居民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综合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2015年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明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
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在2019年2月21日正式颁布命令,承认针灸为独立的医疗/疗法系统,这标志着印度针灸立法取得重大突破,针灸正式被纳入印度医疗疗法系统。印度针灸立法后,更多印度人将受益于针灸这一低成本、有效的医疗方法,帮助千百万贫困家庭,也标志着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学在国际上得到进一步肯定与认可,为中医药国际化探索一条有效路径。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尤其当前,癌症高发。何裕民教授在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数据库中,共有肺癌5353位,中位生存期21.3个月,平均生存期37.7个月,超过中国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1倍多,生存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36倍。
癌症是内环境和外环境失衡导致肌体内乱,以局部细胞遗传特性明显改变为特征,是多基因多阶段形成的慢性全身性动态变化的疾病。过去多年,国内外医生普遍把它看成局部疾病来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都是针对局部癌细胞,但逐步已经证明它和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都关系密切。特别是神经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指出,注意消灭后对“残癌”的改造(使之改邪归正)和机体的改造(增强抗癌能力)。而这些,传统医学可以做到有益的补充。
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据央视新闻移动网消息,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是我国政府与中医专家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它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了分类。将有关传统医学的补充章节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测量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质量、结果及费用,并可以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
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全球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基础和通用标准之一。国际疾病分类历经百年,已进行了10次修订。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启动第11次修订工作后,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医药系统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形成了国内知名专家牵头的起草组织方案,并派出专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项目顾问组成员,积极参与确定项目工作方向,搭建总体架构,制定实施计划,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的正式发布有助于我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我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我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笔者认为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更好地推动传统医学发展。
第一、将中医试着解读给全世界。
中医可以尝试在国际期刊上讨论中医的基础理论,并且用合适的方法论指导自然科学实验,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评估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等,并可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将中医试着解读给全世界。这一个宝库,也将迎来更多人的挖掘和整理。
第二、更好地推进传统医学的现代化。
只有对人体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人类身体本身运行规律的医学才是真正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科学。
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的评价体系建立后,中医的临床试验也将更容易进行;当积累中医的临床证据,会将中医与现代医学更紧密结合应用临床。把传统医学理念应用到西医的基础研究中,促进和发展医学理论。钱学森教授讲过,“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其他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
第三、更大限度地进行中西医融合。
根据中西医各自的长短,结合病人情况,从整体考虑选用合适的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中医的整体观弥补西医局部观,以达到最大的互补。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倡导的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传统医学从实践中发展起来,西方医学由显微镜的发明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器官、组织、细胞到分子,聚焦到病的局部,常常将病人看作一部机器来修理,相对忽视人是有情感有思维的社会人,人体还具有自愈力,而传统医学理论始终没有离开宏观,没有离开整体。毛泽东在1954年就已提出,西医要跟中医学,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
第四、建立更加完善的防病体系。
《黄帝内经》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从治疗为主转为预防为主、健康为主。在适合中医发挥的地方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对居民健康的巨大优势,这样也可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渐完善,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对全体居民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综合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第五、為中医药国际化探索铺平一条有效路径。
2015年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明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
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在2019年2月21日正式颁布命令,承认针灸为独立的医疗/疗法系统,这标志着印度针灸立法取得重大突破,针灸正式被纳入印度医疗疗法系统。印度针灸立法后,更多印度人将受益于针灸这一低成本、有效的医疗方法,帮助千百万贫困家庭,也标志着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学在国际上得到进一步肯定与认可,为中医药国际化探索一条有效路径。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尤其当前,癌症高发。何裕民教授在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数据库中,共有肺癌5353位,中位生存期21.3个月,平均生存期37.7个月,超过中国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1倍多,生存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36倍。
癌症是内环境和外环境失衡导致肌体内乱,以局部细胞遗传特性明显改变为特征,是多基因多阶段形成的慢性全身性动态变化的疾病。过去多年,国内外医生普遍把它看成局部疾病来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都是针对局部癌细胞,但逐步已经证明它和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都关系密切。特别是神经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指出,注意消灭后对“残癌”的改造(使之改邪归正)和机体的改造(增强抗癌能力)。而这些,传统医学可以做到有益的补充。
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相关链接 传统医学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
据央视新闻移动网消息,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是我国政府与中医专家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它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了分类。将有关传统医学的补充章节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测量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质量、结果及费用,并可以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
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全球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基础和通用标准之一。国际疾病分类历经百年,已进行了10次修订。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启动第11次修订工作后,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医药系统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形成了国内知名专家牵头的起草组织方案,并派出专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项目顾问组成员,积极参与确定项目工作方向,搭建总体架构,制定实施计划,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的正式发布有助于我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我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我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