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仍然时有发生。教师体罚学生,性质上肯定是教师师德出了问题,但也有可能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直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寻找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呼吁教师做好心理保健工作,从而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内源性途径;心理问题;压力过大;气质特征;教师减负;评价机制;心理保健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但是,还是有个别地方、少数学校放松师德建设要求,像体罚学生这样违背师德规范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例如,江西省教育厅赣教师字〔2011〕0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通知》中提到:“2010年10月,我省某校教师晨练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用教鞭对学生进行体罚,造成学生‘轻微伤甲级’。学生家长将事件经过及学生被打受伤后的照片发布在网络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笔者认为,教师体罚学生,性质上肯定是教师师德出了问题,但很可能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直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出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各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也是根治“体罚顽症”的内源性途径。
一、直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很难明确理清,但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国家、组织、心理专家给出了不同标准,一般认为它包括五个方面:(1)了解自我,接受自我;(2)能正确地知觉现实并适应现实;(3)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4)能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5)能控制自我感受与情绪情感。如果不能达到以上标准,则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五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曾经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同样的量表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当时的数据非常糟糕,时至今日,各类小型调查以及报刊网络经常报道教师由于心理问题严重而导致的悲剧,这表明教师心理健康并没有根本性好转,我们仍然必须直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可见,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什么难以消失呢?
二、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其中,B指症状出现率(即心理健康程度),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内外压力成反比,与自我强度成正比。笔者认为,这个公式也同样适用于教师心理健康。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呢?
1.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当今,激烈的竞争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教师职业突然间成了社会热门职业,教师招聘往往是几十个本科生和研究生争抢一个岗位,这极大地增加了在岗教师的隐性压力。就拿初中教育来说,我们现在的高中录取是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来决定的,而且这一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学生成绩稍差一点就得出几万元钱,再差一点就只能望校兴叹,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和学校身上。
2.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征,自身修养不够,抗焦虑能力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压力。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遇到压力的时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问题”“消极等待”等策略,这就使得教师的生存状况一步步在恶化。
教师外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内部又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这样的结果,按照柯永钰教授的公式:B=P/E,心理症状的出现率自然要比一般人群要高出许多。
三、如何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
针对现状,如何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社会。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因此,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氛围,“尊师重教”,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作为媒体,特别要重视宣传普通中学一线教师的优秀事迹,因为普通中学的生源与名校间有着天壤之别,但社会、家长往往忽视这一点,用单一的高考中考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普通中学的教育成果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评价。作为政府领导,更应该理解教师的苦衷,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2.教育系统内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机制。能根据教师劳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特点,使业绩评价充分体现尊重教师和尊重教师劳动的人性化管理思想。要坚决摒弃造成教师机械重复劳动、扼杀教师创造性的一些毫无意义的所谓常规要求,让教师从繁重的、单纯应付检查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劳动受到了尊重,从而身心愉悦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劳动体现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是帮助教师提高抗压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宣讲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集中培训,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课时。
3.教师本身。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维护身心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为心理健康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基础。由于身体长期衰弱,久病不愈而引起心理失调、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在教师的工作生活中是常见的。有的因身体衰弱,经常失眠,情绪烦躁,对学生发脾气等等。由此看来,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塑造健康的体魄。一是注意营养要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俗话说得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2)树立合理的职业观,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呢?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还是作为一种美丽的事业,这两种心理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教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符合高尚的道德标准的,就会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就会有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事业心与上进心。就会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以教师称号为荣,始终保持平和的工作心境。
(3)学会合理沟通,与人和谐相处。首先是真诚对待同事,与同事合作共赢。同事之间不心怀嫉妒,坦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团结协作,光明磊落。把尊重、理解、谦让作为同事相处的座右铭,使同事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充分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事间要善于坦诚布公地进行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及时消除工作中的误解,远离仇恨,选择包容。其次是以民主、宽容、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英国理论政治家阿克顿说:“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和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师生间平等交流、积极参与、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更谈不上“体罚”两字。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申继亮.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中国人事出版社.
[2]爱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13.
[3]高道苟,谢曙光,周金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人教论坛·教育研究论坛,2007-02-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初级中学)
关键词:内源性途径;心理问题;压力过大;气质特征;教师减负;评价机制;心理保健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但是,还是有个别地方、少数学校放松师德建设要求,像体罚学生这样违背师德规范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例如,江西省教育厅赣教师字〔2011〕0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通知》中提到:“2010年10月,我省某校教师晨练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用教鞭对学生进行体罚,造成学生‘轻微伤甲级’。学生家长将事件经过及学生被打受伤后的照片发布在网络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笔者认为,教师体罚学生,性质上肯定是教师师德出了问题,但很可能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直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出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各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也是根治“体罚顽症”的内源性途径。
一、直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很难明确理清,但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国家、组织、心理专家给出了不同标准,一般认为它包括五个方面:(1)了解自我,接受自我;(2)能正确地知觉现实并适应现实;(3)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4)能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5)能控制自我感受与情绪情感。如果不能达到以上标准,则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五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曾经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同样的量表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当时的数据非常糟糕,时至今日,各类小型调查以及报刊网络经常报道教师由于心理问题严重而导致的悲剧,这表明教师心理健康并没有根本性好转,我们仍然必须直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可见,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什么难以消失呢?
二、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其中,B指症状出现率(即心理健康程度),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内外压力成反比,与自我强度成正比。笔者认为,这个公式也同样适用于教师心理健康。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呢?
1.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当今,激烈的竞争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教师职业突然间成了社会热门职业,教师招聘往往是几十个本科生和研究生争抢一个岗位,这极大地增加了在岗教师的隐性压力。就拿初中教育来说,我们现在的高中录取是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来决定的,而且这一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学生成绩稍差一点就得出几万元钱,再差一点就只能望校兴叹,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和学校身上。
2.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征,自身修养不够,抗焦虑能力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压力。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遇到压力的时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问题”“消极等待”等策略,这就使得教师的生存状况一步步在恶化。
教师外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内部又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这样的结果,按照柯永钰教授的公式:B=P/E,心理症状的出现率自然要比一般人群要高出许多。
三、如何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
针对现状,如何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社会。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因此,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氛围,“尊师重教”,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作为媒体,特别要重视宣传普通中学一线教师的优秀事迹,因为普通中学的生源与名校间有着天壤之别,但社会、家长往往忽视这一点,用单一的高考中考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普通中学的教育成果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评价。作为政府领导,更应该理解教师的苦衷,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2.教育系统内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机制。能根据教师劳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特点,使业绩评价充分体现尊重教师和尊重教师劳动的人性化管理思想。要坚决摒弃造成教师机械重复劳动、扼杀教师创造性的一些毫无意义的所谓常规要求,让教师从繁重的、单纯应付检查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劳动受到了尊重,从而身心愉悦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劳动体现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是帮助教师提高抗压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宣讲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集中培训,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课时。
3.教师本身。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维护身心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为心理健康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基础。由于身体长期衰弱,久病不愈而引起心理失调、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在教师的工作生活中是常见的。有的因身体衰弱,经常失眠,情绪烦躁,对学生发脾气等等。由此看来,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塑造健康的体魄。一是注意营养要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俗话说得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2)树立合理的职业观,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呢?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还是作为一种美丽的事业,这两种心理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教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符合高尚的道德标准的,就会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就会有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事业心与上进心。就会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以教师称号为荣,始终保持平和的工作心境。
(3)学会合理沟通,与人和谐相处。首先是真诚对待同事,与同事合作共赢。同事之间不心怀嫉妒,坦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团结协作,光明磊落。把尊重、理解、谦让作为同事相处的座右铭,使同事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充分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事间要善于坦诚布公地进行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及时消除工作中的误解,远离仇恨,选择包容。其次是以民主、宽容、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英国理论政治家阿克顿说:“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和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师生间平等交流、积极参与、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更谈不上“体罚”两字。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申继亮.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中国人事出版社.
[2]爱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13.
[3]高道苟,谢曙光,周金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人教论坛·教育研究论坛,2007-02-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