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草书《醉翁亭记》不是苏轼的手笔(之二)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苏轼书法作品向以书写的不激不厉,书体的秀媚端庄、扁平温润的风格特征闻名于世。然而,千百年来,有一卷书体特征与苏字的书体特征极不相称的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一直以苏轼的名义流传于世,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本着对历史和社会负责的精神,为了厘清真伪,本文从苏轼的有关法帖中选取了《醉翁亭记》中出现过的若干例字,从书体特征的角度,与《醉翁亭记》中的同一例字进行翔实的分析比较。通过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赝本也”,“不必置疑”。
  关键词:东坡草书;《醉翁亭记》;书体特征;赝本
  苏轼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向以书写的不激不厉,书体的秀媚端庄、扁平温润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然而,干百年来,有一卷书体特征与苏字的书体特征极不相称的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以下简称“草《醉》”),一直以苏轼的名义流传于世,至今还有—定的市场。本着对历史和社会负责的精神,本文选取了真假作品的若干例字(篇幅所限,不能多列),专门从书体的风格特征的角度对真假苏字加以考辨(关于章法等问题,作者已在另文中论及),力争说清为什么,以进一步厘清真伪,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所选的苏字都是草《醉》中出现过的字,并严格按照同比的原则选取,即尽量选择苏轼法帖中的草字。在找不到草字时,不论真假例字,要么都选行草,要么都选行书,或者是尽量接近的书体,以充分体现“公正”的精神。兹分析比较如下:
  苏字之“得”(图1),草书,圆形,两笔写成。写法是:侧锋落笔一竖,然后是横折折弯钩点。其中一竖与右边断开,横折时稍做折筆就迅即向右下一路弯去,使右边形成圆转的半圆形。整个字十分圆润。
  草《醉》之“得”(图2),草书。结字顺序与苏字相同。
  主要不同点:一是字体形态不同。苏字呈圆形,草《醉》呈长形。二是折与弯处不同。苏字稍折即弯,折笔与弯笔交接处相连;草《醉》折笔稍长,折笔与弯笔交接处脱离。三是折转形态不同。苏字折转后力度加大,收笔略作顿笔,以一点收笔,笔画丰腴圆转;草《醉》用力均匀,线条均匀,只是盘旋而已。四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
  苏字之“若”(图3)的写法是:点、撇,紧接一顿(作草头之横)而折弯,弯末上翻右行而折折,最后回锋出笔。整个字连绵不断,一笔写完。若以断开为—笔,整个字两笔完成。
  草《醉》之“若”(图4)的写法是:点、撇,紧接而横折弯,上翻而横折折撇。其中,上翻后写横时另起一笔,以笔断意连之法处理了这些笔画的交接关系。若以断开为一笔计,整个字四笔写成。
  主要不同点:一是“草”字头的写法不同。苏字两点下的一横稍有横笔动作,准确地说是一顿,而草《醉》的这横则是明显的一横;苏字草头的第二点(撇)与一横相连,而草《醉》第二点(撇)与横画则断开。二是笔画的连接不同。苏字从第二笔开始连绵不断,一笔写完整个字,而草《醉》的第二笔与第三笔、第三笔与第四笔之间则为断开另起笔,中间两处断开。三是质感不同。苏字的开始一点起笔圆满,整个字线条柔韧,而草《醉》的开始一点起笔处则为方笔,整个字线条生硬。
  苏字之“起”(图5)的写法:向右上一横,横末向左上一带而向左下一竖,另起笔而横折提,提末与下笔之横相连而横折钩,紧接再向左下而竖弯,弯末回笔出锋而完成。整个字四笔完成。落笔呈方,行笔果断,线条富有弹眭。结字逢折必折,体态向右上而稍扁。
  草《醉》之“起”(图6)的写法:向右下—个短横,横末笔不离纸而竖折(横)竖,竖末回锋右上而横弯钩,再另起笔竖弯而结束。由于行笔较快,第—个竖画与横画交接处没有出头,两个竖画均向左下,上短下长。中锋用笔,线条细瘦,结字逢折必转,左边末笔至右边结束出现飞白,露锋收笔。整个字三笔完成,体形呈方。
  主要不同点:一是起笔不同。苏字方笔入纸,一横较长,横的宽度盖住下面,笔势向右上;而草《醉》是笔尖入纸,横画很短,笔势向右下。二是第—个竖笔不同。苏字之竖出头,草《醉》则不出头。三是第二横不同。苏字的第二横另起笔,草《醉》的第二横是由上笔带入;苏字笔势向右上,草《醉》笔势向右下。四是右边的“己”字不同。苏字是“横折钩,竖弯”,逢折必折;草《醉》是“横弯钩,竖弯”,逢折必转。五是质感不同。苏字线条劲健而厚实,草《醉》则线条浮滑而细瘦。六是体形不同。苏字较扁,草《醉》较方。
  苏字之“从”(图7)的写法:左边侧锋落笔一竖,竖末向右上一带而两点,两点均侧向左下,其中右边一点较长(实际成了一撇)。然后一笔写完横折横折反捺而收笔。整个字基本呈方形,左边尤重。方笔入纸,折角外方内尖,行笔干净,结体严谨。三点水的一竖重而厚实,稳稳地抓住了右边,使字形稳重而活泼。
  草《醉》之“从”(图8)的写法:左边细细的一竖,竖末向右上引带而两点,然后向右上一横,再从一横中间入笔而竖折竖弯钩而写完。其中两点左卧右立,左重右轻,左边一点几乎卧倒,右边一点很短。整个字左轻右重,上紧下松,上重下轻。中锋用笔,线条瘦细,结体松散。
  主要不同点:一是三点水的一竖不同。苏字是方头落笔,一竖宽厚且较直;草《醉》圆头落笔,一竖细瘦,且上下均有弧度。二是右边两点的不同。苏字是向左下斜势的两点,两点所占的上下长度超过了整个字长度的三分之一;而草《醉》的两点则是左横右竖,所占上下位置很少。三是两点之下的笔数不同。苏字的两点以下一笔写完,反捺收笔;草《醉》的两点以下则是两笔写完,以竖弯钩收笔。四是左右轻重不同。苏字左重右轻,结体严谨;草《醉》则是左轻右重,结体疏松。五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
  苏字之“霜”(图9)的写法:横,点,点末回锋右上而横钩,撇折回锋引带而横,横末向左上引带而竖钩,再向右上而提折、点。其中上面“雨”字的一横侧锋落笔,点和钩均较重,点呈三角状,钩的顿笔明显,横钩之横直且较细,侧向右上。“雨”字中间的笔画和下部的“相”字逢折必折。结体长方,上部较宽。侧锋用笔特征明显,点画入笔露尖,笔路清晰简净,笔画锋利自然,用笔到位,各种笔画特点应具尽具。   草《醉》之“霜”(图10)的写法:点(横),横弯钩,钩末笔势向左上而竖折,折末向左下引带而横,再另起笔而竖钩(其实是竖末向左一折,只见折笔不见钩),再向右上一提而下转,最后一点。中锋用笔,逢折必转,体呈长方,左紧右疏。
  主要不同点:一是“雨”字之横不同。苏字是向右上侧势的一横,草《醉》是向右下侧势的一点。二是“雨”字一横下的外框不同。苏字是点、横折,草《醉》则是横弯钩。三是“雨”字中间的部分不同。苏字是撇折而引带,草《醉》是竖折而引带。四是下半部分“相”字的右半部不同。苏字是提(横)折、点,草《醉》是提(横)转、点。五是上下部分所占的位置不同。苏字上部宽于下部,草<醉》上下部分基本同宽。六是体形不同。苏字近于方形,草《醉》则为长形。七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逢折必折;草<醉》中锋用笔,逢折必转。
  苏字之“行”(图11)的写法:向左下一竖,竖末回锋右上,笔不离纸地向左下撇折撇,其中上撇短下撇长。侧锋用笔,一笔写成,左短右长,收笔宽厚自然,体形较长。
  草《醉》之“行”(图12)的写法:两笔写成。第一笔,左边一个竖点,上尖下宽;第二笔,侧锋落笔向下一竖,竖末向左下撇出收笔。其中第二竖落笔宽,越往下越细,收笔像条鼠尾。两竖之间没有引带,左低右高,左短又长。中锋用笔,行笔生硬,体形瘦长。
  主要不同点:一是结构不同。苏字左边是一竖,右边是连笔的上下两撇,草《醉》左边是长点,右边是一竖;苏字左高右低,草《醉》则左低右高;苏字左右之间以引带相连,草《醉》左右之间则没有联系。二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苏字收笔宽厚,草《醉》收笔则像条鼠尾。三是体形不同。苏字长而不瘦,草《醉》则瘦长。
  苏字之“意”(图13)为行草。上面“立”字为行书,中间“日”和下面“心”为草书。“立”字头上之点写成短横,中间的两点相互呼应,下面一横明显长于上面一横。“日”字也写成短横,下面“心”字的两点均斜向右下,近于横画。整个字稍长,上重下轻,重心在中间的横画。若以断笔为据,整个字三笔完成。笔画到位,连绵不断,侧锋为主。
  草《醉》之“意”(图14)也是行草,与苏字“意”写法相同。若以断笔为据,整个字六笔写成,其中上面“立”字三笔,中间“日”字一笔,下面“心”字两笔。“立”字头上之点呈三角,两横均露锋落笔,其中第一横落笔稍带一弧度,横与中间两点相连,第二横与中间两点断开。“日”和“心”由三点组成,三点间相互呼应,一气呵成。三点的斜度均较大,约45°。整个字长形,重心在下,中锋用笔。
  主要不同点:一是“立”字头的第一点写法不同。苏字之点为侧横,草《醉》之点为斜三角。二是“日”字的写法不同。苏字呈短横,草《醉》呈斜点。三是“心”字写法不同。苏字两点稍斜,基本呈横斜;草《醉》两点斜度很大,最少45°。四是体形不同。苏字略长,重心在中;草《醉》很长,重心在下。五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草《醉》中锋用笔。六是笔数不同。苏字三笔,草《醉》六笔。
  由于草《醉》中的“穷”字是行书,按照同比之原则,兹以《黄州寒食帖》中行书之“穷”做比较。
  苏字之“穷”(图15)的写法:“穴”字头,苏轼把它作为宝盖头处理(在此,姑且用宝盖头称之)。宝盖头上之点,上大下小,平宝盖之点用笔外拓,两个点都写得圆润饱满。横钩之横较平,稍向右上侧,两头宽中间细。横末一顿钩出,钝角明显,钩若鹰嘴,饱满而锋利(宝盖头的这种形状是苏字的特征之一)。宝盖下的撇点写成一横,既代表“穴”字下的撇点,也代表“身”字起笔的一撇。“身”字的其他笔画各在其位,不越雷池。“弓”字的笔画也同样是笔笔到位,折角明显。“身”与“弓”长度大致相同,整个字略呈长方。侧锋用笔,笔画饱满,干净利落,到位而不越位。
  草《醉》之“穷”(图16)。穴字头上的一点笔尖落笔,顿笔后向左一带出锋。平宝盖之点(穴字头的第二点)写得较长,笔势内擨,出笔向左,仿佛是个短竖。横钩之横上拓明显,形成一个上弧。横末直接下按,没有顿角,亦未钩出(也可能是石碑风化之故)。宝盖下的撇点写成点、撇,其撇既是“穴”字的一点,也是“身”字一撇的借笔。“身”字中间的一横向左跨出了“身”字的一竖。右边的“弓”字明显短于左边的“身”字。中锋用笔。整个字较长,线条单薄瘦弱。
  主要不同点:一是宝盖头上点的不同。苏字之点圆润饱满,草《醉》之点则落笔、收笔均出锋,显得单薄。二是宝盖头的第二点不同。苏字之点行笔外拓,圆润饱满;草《醉》之点则行笔内擨,收笔向左,像个短竖。三是横钩的不同。苏字的横钩,横画较平,稍向右上,中间内擨,横末一顿钩出,顿角明显,钩若鹰嘴,饱满而锋利;而草《醉》的横钩,横画中间上拓,形成一个上弧,横末直接下按,没有顿角,没有钩出(也可能没拓出来)。四是宝盖下撇点的不同。苏字的撇点以一横代之,草《醉》的撇点则写成了一点一撇。五是下半部的“身”字不同。苏字“身”字除了起笔之撇借笔上笔之横外,其他每个笔画各在其位,不越雷池一步;而草《醉》“身”字的中间之横则向左跨出了“身”字的竖画之界。六是下半部左右两部分的位置不同。苏字的“身”与“弓”长度大致相同,而草《醉》的“身”字明显长于“弓”字。七是质感不同。苏字笔画饱满,干净利落,用笔中侧兼备;而草《醉》则线条柔弱,“身”字有几笔拉拉扯扯不够干净,用笔中锋为主。
  苏字之“游”(图17),行书。写法是:点,竖,竖末向右上引带而横,横末向左上引带而竖,竖末向左上引带而撇提(回锋),再撇折(横),折(横)末回锋而横折,斜弯钩,横。这些笔画相互呼应,一气呵成,每一笔应到尽到,应有的特点清晰可见。整个字呈方形,三部分衔接自然,连绵不断。用笔侧锋为主,行笔转折分明,笔断意连,笔笔到位,交代清晰。三部分长度大致相同,右边稍长,重心在右下。
  草《醉》之“游”(图18),行草。写法是:竖,横,竖,提,撇,横折斜弯钩横。其中三点水的一竖中间外鼓,提手之横稍向右下侧,竖提之间以引带相连,右边的撇、横两笔写成一撇,然后一笔写完“子”字。“子”字是提笔绕转,没有折角。整體为方形,右边部分下部短于左中两部分,重心在中。中锋用笔,线条较匀。   主要不同点:一是三点水的不同。苏字两笔,草<醉》一笔。二是提手之横的侧势不同。苏字笔势向右上,草《醉》笔势向右下。三是提手之提写法不同。苏字用“才”字旁一撇的行书写法,撇后回锋,而草《醉》则直接写成一提。四是第三部分的撇横不同。苏字写成撇折(横),草《醉》写成一撇。五是最后的“子”字写法不同。苏字明续暗断,折转分明,草《醉》则是一笔绕成,以转为主。六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为主,落笔折笔棱角分明,草《醉》则全是中锋用笔。
  苏字之“夕”(图19),行书。写法是:撇,横撇,点。其中第一笔的短撇写成向左下斜侧的短竖,收笔处不露锋尖,而后回锋写下横撇。横撇和一点均见锋尖,各得行书其所,甚至具楷书的特点。结体紧凑,字体稍长,侧锋用笔,笔画厚重。
  草《醉》之“夕”(图20),行草。写法是:撇折(或者说是竖折),横撇,四个动作完成。在这儿要说的是,这个字的特点是撇不成撇,点不成点。撇写成了竖,点写成了横。其中点直接与第一撇相连,写成撇折(或者说是竖折),后面的一撇也不是撇状,而是写成向左下的—个长竖。体形修长,棱角分明。撇不见撇,笔画扁平,像个断木节,首尾一样粗。
  主要不同点:一是写法不同。苏字是正常行书的写法,而草《醉》的写法则有点另类。二是笔画形态不同。苏字的第二笔和第三笔完全是行书甚至是楷书的形态,撇和点饱满而有锋尖;而草<醉》的撇写成了干巴巴的斜竖,收笔成了干枯的顿角,点写成了横。三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草《醉》中锋为主。四是体形不同。苏字稍长,草《醉》修长。
  苏字之“携”(图21)。此字的写法,如同该字正常的结体,即提手旁一个“佳”字,下面一个“乃”字。整个字呈长方形。笔画间有机相连,主次有度,相互呼应,一气呵成。侧锋用笔,落笔和收笔处均呈锋尖,笔画灵动,折转分明。
  草《醉》之“携”(图22)。写法是:提手,顺势右上而撇折竖,再回锋右上而连笔写下点(横)横,横末引带与“乃”字一撇成一笔,撇末向左上出锋,而后横折斜(折)撇写完。整个字六笔完成,体形很长。其中上半部的“隹”字向提手的右上错位,左宽右窄,左低右高。用笔中侧兼备,线条柔韧自然。
  主要不同点:一是提手的不同。苏字的一钩与一提相连,而草《醉》的一提距一钩很远。二是“隹”字的不同。苏字“隹”字的四横清晰可见,而草《醉》“隹”字的四横则减成了两横(一点一横);苏字单人的一撇稍有撇意,草《醉》单人的一撇则写成短撇。三是结体不同。苏字上半部的左右两部分基本平齐,而草《醉》上半部的两部分则左低右高。四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落笔、收笔均呈尖状,笔画灵动,折转分明;而草《醉》则以中锋为主,最后收笔呈散锋状。五是体形不同。苏字长方,草《醉》则修长。
  苏字之“月”(图23)。作为独立的—个字时,苏字之“月”基本是长形。写法是,撇的收笔处稍带弧度上挑,笔画丰腴饱满(撇的这种写法是苏字笔画的主要特征之一)。横折钩之笔,折(竖)笔中间稍有内撅之意,钩时笔稍停顿而向左钩出,干脆饱满(横折钩的这种写法也是苏字笔画的特征之一)。钩完顺势写下两点,笔画干净而连绵。
  草《醉》之“月”(图24)。写法顺序与正常相同。其中横折之横落笔点向左超出了撇的起笔处,折笔一竖的起笔与横画断开另起笔。竖钩之竖中间内撅,两头翘起,钩笔之钩是顺着竖末笔势回锋左上直接挑去。字呈长形,中锋用笔。
  主要不同点:一是撇画的不同。苏字“月”字,撇的末尾稍重而有弧度;草《醉》这一撇则上下一样粗,显得生硬。二是横折之横的起笔不同。苏字之横是写完撇画,笔势向左上一挑,引向上面的横画而一横,撇与横之间,笔断意连,笔势圆转;草《醉》的横折之横,明显是另起笔,且落笔点超出了撇的起笔处。三是横折之折的写法不同。苏字之折,折处略作停顿即顺势而下;草《醉》之折则是写完横笔后,另起一笔,折与横断开。四是钩笔不同。苏字写钩时有个向左上的动作,折与钩处形成明显的棱角(这是侧锋用笔的自然形态);草《醉》写钩则是顺着折笔末尾的顿笔直接挑起,折与钩处形成尖角(这是中锋用笔的自然形态)。五是用笔不同。苏字用侧锋,草《醉》用中锋。
  苏字之“林”(图25)字的写法:侧入一横,逆入落笔后一竖,竖末回锋左上而一撇,撇末回锋右上而一点。点末向右上出锋,再侧入一横,逆入一竖,一撇,一反捺。入笔有侧有逆,笔画自然饱满,结体左窄右宽,整体稍扁。
  草《醉》“林”(图26)字的结字顺序与苏字相同。具体写法是:方笔侧锋而一横,横末回锋左上略顿而一竖,竖末略钩而一撇。撇末向左上微微出锋,顺势向右上而一横,横末回锋左上而竖钩,而后顺势一撇一反捺完成该字。整个字笔势很浓,字方势圆。中锋、方笔为主,笔画清瘦。其中右边“木”字之横极细,似笔锋掠过纸上,极轻薄。结体左右较匀。
  主要不同点:一是第一笔之横不同。苏字的一横很短,草《醉》的一横较长。二是左边“木”字的撇、点(捺)不同。苏字是一撇一点(捺),草《醉》则有撇无点。三是左边“木”字之竖的写法不同。蘇字落笔逆入圆头,竖末虽钩而不显钩,草《醉》则在一竖的落笔处绕了一个圈,竖末之钩明显。四是右边“木”字之横不同。苏字之横短而沉着,草《醉》之横则很长,且极细极浮。五是左右两部分的宽度不同。苏字是左窄右宽,草《醉》则左右较匀。六是形态不同。苏字整体稍扁,笔画饱满厚重;草《醉》则整体方形,笔画瘦硬。
  因草《醉>中的“轼”字是行书,此处也以苏字的行书之“轼”为对照。
  苏字之“轼”(图27),大体为方形,左小右大。左边“车”字的一竖,上下出头都短。右边“式”字的斜钩之钩很长,且直接向上钩去,而不是向右上。斜钩的内侧向右上,外侧向左上,钩画显得饱满而锋利(这是苏字笔画的特征之一)。最后一点离一横较近,收笔无回锋。用笔侧锋为主。
  草《醉》之“轼”(图28)。草《醉》中有三个“轼”字。其共同点是:大体为方形,左右大体均匀。左边“车”字的一竖,上短下长。右边的“式”字,由于斜钩一笔较长,而使右边稍长于左边。斜钩之钩呈散锋状,没有钩出。一点距一横较远,收笔有回锋。   主要不同点:一是左右所占的位置不同。苏字的右边明显大于左边,草《醉》的左右则大体均匀。二是左边“车”字的一竖不同。苏字的一竖上下出头都短,而草《醉》的一竖则上短下长。三是右边“式”字的斜钩不同。苏字的斜钩之钩直接向上钩去,且钩的内侧向右上,外侧向左上,使笔画雍容动健,饱满锋利(这是苏字笔画的特征之一);而草《醉》的这一钩则呈散锋状,没有钩出。四是点的不同。苏字的一点距一横较近,收笔没有回锋;而草《醉》的一点距一横则较远,收笔有回锋。五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为主,草《醉》中锋为主。
  苏字之“也”(图29)。《新岁展庆帖》中有两个“也”字,写法基本相同,都是行书。二者共同特征有二:一是横折(或横钩)后折笔(或钩笔)与上面之横所形成的内角的角度都很小,折(钩)与横都是几乎平行;二是竖弯钩都是竖笔稍向右下后迅速向右上甩出,使该笔画都形成—个中间宽肥两头尖的月牙形线条。
  草《醉》之“也”(图30),行草。草《醉》中有21个“也”字,写法多样,但其共同点有三:一是横折钩之横折处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都较大;二是横折处都形成半个或—个圆;三是中锋用笔。
  主要不同点:一是横折钩之横折处所形成的夹角不同。苏字的夹角很小,横与折几乎平行(这是扁体字的自然形态);而草《醉》的夹角却很大,横折处有时形成—个圆,有时形成半个圆(这是长体字的自然形态)。二是竖弯钩的线条不同。苏字两头尖中间肥宽,形似月牙(这是側锋用笔的自然形态);而草《醉》的这个笔画大多首尾一样粗,或有的落笔粗,有的收笔粗(这是中锋用笔的自然形态)。三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
  草《醉》文中有九个“守”字,均为行书。此“行”者,其实近于楷书。
  苏字之“守”(图31)是行楷,写法是:点,点,横钩,横,竖钩,点。其中宝盖头上的一点以短横代之。第二点以锋尖入纸,侧锋向左下一顿而回锋写完,像个向右侧的三角,上头尖,下面宽而圆。点末回锋向右而写出细细的一横,一横稍向右上,两头上抬,中间下压。横末重重一顿而向左一钩,厚重而锋利。下半部的“寸”字横末回锋左上,逆锋落笔而竖钩,竖钩之竖中间外鼓。最后一点上平下圆。整个字体形稍扁,笔画厚重。特别是平宝盖,重点重钩,一横细而中间下压,是苏字的代表部首之一。
  草《醉》之“守”(图32)的写字顺序同苏字。其中宝盖头上的一点向右下斜侧,第二点写成个两头外翘中间内压的一个短竖。横钩之横两头下压中间上鼓,横末顺势下压而钩出一钩,没有顿角。钩末顺势左下引锋入笔而一横,横末上带,逆锋落笔而竖钩、点。其中竖钩之竖两头外翘、中间内压,最后一点由钩末连笔绕个圈而完成。整个字结体稍长,中锋用笔,线条细瘦。
  主要不同点:一是宝盖上的第一个点不同。苏字是个横点,草《醉》是个向右下侧的斜点。二是宝盖头的第二个点不同。苏字这个点似个向右斜倾的三角,草《醉》这个点则写成一个短竖。三是横钩之横不同。苏字是两头上抬中间下压,草《醉>则是两头下压中间上鼓。四是横钩之钩不同。苏字是横末一顿而钩出,顿角明显;草《醉》则是横末下按而钩出,没有顿角。五是竖钩之竖不同。苏字中间向外鼓,草《醉》中间向内压。六是最后之点不同。苏字是独立的一点,草《醉》则是由上笔带入绕成—个圈。七是体形不同。苏字稍扁,笔画宽厚而劲利;草《醉》稍长,笔画瘦细。
  关于“亭”字,苏字和草《醉》都是行书(或可说是楷书)。但写法不同,特点迥异。
  苏字之“亭”(图33)的写法:侧锋顿笔稍撇而一点,顺势而一横。然后是两竖两横。接着侧锋入笔向左下一顿而一点,再回锋向右而横,横末顿笔向左下一钩,然后下面—个“丁”字。其中第一笔之点方笔入纸,左撇极短。一横的落笔收笔均为方笔。平宝盖的入笔之点和收笔之钩重而短,中间之横向右上斜侧且又细又平(这是苏字的特征之一)。“丁”字的一横两头方笔,竖钩的起笔与上面之横相交,婉转饱满而锋利。整个字呈长方,行笔果断,干净利落,侧锋特点十足。
  草《醉》之“亭”(图34)的写法:逆锋落笔一个圆点,点末引向下笔而一横。中间—个“口”字,再往下—个平宝盖、一个“丁”字。开始一点圆而饱满,一横方入圆收,“口”字的两横与左边的一竖脱离。平宝盖的一点侧向左下,上窄下宽,较长。横钩之横不见落笔,似笔锋掠过纸上,中间之横向上鼓起,横末顺势下按而向左一钩。“丁”字的竖钩之竖与横画不交,竖末向左下略撇以示一钩。整个字除了开头一点引向横画、平宝盖之钩引向横画外,其他笔画各自独立,相互间没有呼应关系。字呈长方,中锋为主,笔画粗糙,笔力柔弱,结体疏松,给人—种粗俗之感。
  主要不同点:一是点的不同。苏字是露锋方点(向左下侧撇),草《醉》是逆锋圆点。二是中间部分不同。苏字是两竖两横,草《醉》则是个“口”字。三是平宝盖特点不同。苏字的平宝盖一点和一钩短而重,一钩的顿笔特征明显,中间之横细而平,且侧向右上(这是苏字的特征之一);而草《醉》的平宝盖一点较长,上窄下宽,中间之横向上鼓,一钩在横末顺势下按,没有顿笔特征。四是“丁”字不同。苏字的“丁”字两笔相交,而草《醉》的“丁”字两笔脱离。五是整体特征不同。苏字侧锋用笔,下笔果断,笔画饱满有力,用笔到位,结体严谨而干净,字呈长方,稳重而劲健,平和而生动;而草《醉》则中锋为主,笔画粗糙,笔力柔弱,结体疏松,给人—种粗俗之感。
  苏字之“闻”(图35)。苏字之“闻”为行书。“门”字是繁体行书的写法,即点,点,竖,横折钩。其中第一点与一竖的左侧平齐,两点之间及点与竖之间相互呼应。横折钩以侧点落笔,折角明显,钩得锐利。“耳”字为草写,即横折(撇),撇(斜竖),其中横画长,压住了下面的两笔。一个字六笔完成,侧锋用笔,落笔露尖,转折和顿角明显,钩笔锐利。
  草《醉》之“闻”(图36)也是行书,写法与苏字基本相同。但“门”字的第一点明显超出了一竖的左侧,横折钩的起笔不见住笔,没有点,一钩没钩出。“耳”字的写法是横折横折(或叫横撇横撇),其中第一折与横笔断开,横画很短,明显短于第二横(折)的宽度,且后面几笔相连。
  主要不同点:一是第一点的位置不同。苏字这个点与一竖的左侧平齐,草《醉》的这个点则明显超出了一竖的左侧。二是横折钩的写法不同。苏字的起笔有明显的顿笔动作,顿处形成点状,而草《醉》则是直接横去,没有顿笔;苏字横折钩之折顿角明显,草《醉》则没有顿角;苏字横折钩的钩笔锋利饱满,而草《醉》则没有钩出。三是“耳”字的写法不同。苏字是横折(撇)、撇(斜竖),草《醉》则是横折横折(或叫横撇横撇),草《醉》比苏字多一横。苏字“耳”字的一横长,压住了下面的两笔,重心在上,而草《醉》的这横则较短,“耳”字重心在右下。四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为主,草《醉》中锋为主。五是总体感觉不同。苏字外紧内疏,草<醉》则分布比较均匀。
  以上按照同比的原则,对十八组例字书体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这些例字以及苏轼的大量法帖与草《醉》中同一个字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苏字与草《醉》书体的不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用笔不同。苏字基本都是侧锋用笔,少数侧中兼备;草《醉》则是中锋用笔,极少数的字杂有侧锋。二是体形不同。苏字以扁为主,有时为方,很少体长(《黄州寒食帖》属特例);草《醉》则以长为主,偶尔或方或扁。三是结构不同。苏字结体“清水出芙蓉”,顺其自然,略向右上侧,不作欹倾,左右结构的字不作上下错位;草《醉》则时有左倾右倒,左右结构的字时有上下错位。四是质感不同。苏字用笔纯熟,线条宽厚沉着,富有弹性;草《醉》则线条细瘦,有时飘浮,有时生硬。五是严谨度不同。苏字笔画到位,笔画间相互搭配交代清晰,结构严谨;草《醉》有的字线条缠绕,笔画交代不清,有的字结构疏松。六是转折处不同。苏字转折处必折,折处成角;草《醉》转折处必转,折处成圆。①
  由此可见,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绝不是苏轼的手笔。“赝本也”,“不必置疑”。②
  注释
  ①费学信:《再论草书(醉翁亭记)不是苏轼的手笔》,《书法》杂志2018年第5期。
  ②清《续修四库全书》第七百四十六、七百四十七页。
其他文献
一、汉字书写的文化内涵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如其心,如其行,如其境,如其情,如其格。西汉文学家扬雄曾说过:“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载体。  字如其人,表达了人与字、字与人之间无法分解的关系。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里提出:“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接着,他列举了历代书法家在笔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个性和不同特点,强调说明字如其
期刊
内容提要:石鼓文的发现始于唐代,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因刻于10个鼓形石礅上而得名。在书法史上,它上承甲骨、金文,下开小篆先河,在史学、文学、考古和书法篆刻艺术界被誉为民族瑰宝。自古以来,石鼓文备受世人珍爱,因此而照耀千古、流芳百世。本文试从石鼓文的艺术风格、审美意蕴及其临习要点加以探讨,以便更深入地挖掘石鼓文的文化精神与时代价值。关键词:石鼓文;概况;风貌;临习;神完气足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
期刊
历来画家无不以“气韵生动”为止境。众家品画、评画盖以其为上上品。画之此境乃与自然之妙不无关联。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儒家所言师法自然,格物致知;佛家崇尚画自然的自觉。正所谓“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上上品,自然耳。何以为之?一是画家作画须具有极自然之态度,不拘束、不矜持,所作之画方能近乎自然;二是画中之自然乃于无形无味、不知不觉中表现立意,达到“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盖谓能
期刊
颜涵:很感谢您可以给我这次机会对您做一次简单的采访,让我可以对书法和您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我从很多关于您的资料中了解到,您幼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什么促使您对书法如此痴迷呢?现在您还是每天都会操练,当时您又是因何和书法邂逅的呢?  曾德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文学艺术魅力无穷,一直吸引着我。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字写得很好,我受他的影响就对写字产生了兴趣。在赶集时我最喜欢去看卖对联的人写字,这是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海内外学者的恽南田研究成果,对恽南田年表、生平、文集、画跋、花卉、山水、书法、美学内涵、画派现象及专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梳理,评述了相关研究的切入点、方法和内容,并对恽南田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个人思考。  关键词:恽南田研究;切入点;方法;现状  在古代绘画史的坐标中,“写生正宗”的定位和《南田画跋》的流传,无论是技术层面研究还是理论层面探讨,都是后入学习花乌画无法绕开的历史节
期刊
自古文人有文人的理想,他们往往在参与科举获得功名之后,最终追求的是独抒性灵而不逾矩。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两种“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状态:其一,回归宁静的乡野,最好能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而且是拿着俸祿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二,就是在闲暇之际,邀三五好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借急湍清流,吟诗作画,畅叙幽情。把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返璞归真的理想,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显然是需要很高的
期刊
高奇峰Gao Qifeng   高奇峰(1889―1933),晚清画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州人。“岭南画派”创始者之一。少年时随其父兄习画,后留学日本,对京都画派中名家的技艺有极深入的研究。他把传统的笔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画中的特殊技巧,运用于飞禽走兽和山水,获得形体逼真而又生气勃勃的效果,构成了雄伟兼秀美的独特风格。书法用笔老辣,功底深厚,自成一体,颇具影响。   “岭南三杰”
期刊
谢无量先生的学问与书法,性情与诗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概其书法艺术的三个阶段[1.青年时期(1901—1937),倾于儒学学说,以天下为己任,怀揣经世救国、忧国忧民之情,诗书激越豪放;2.中年时期(1940—1956),偏于老庄道家处世哲学,致力教育,留心学问,担任政要,诗书散淡蕴藉;3.晚年时期(1960—1964),诗书铅华洗尽,著述丰富,复归山林,诗书终老],我们大体可知其总体风格及阶段特征
期刊
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  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  这是潘恩元在《旧都杂咏》中收录的一首诗,形象地阐明了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画坛近况。“绍宋”指的是宣南画会创始人和召集者余绍宋。宣南画会作为北京地区最早的绘画社团,集结了一批由南方各地来京的画家,但是这个组织在1927年余绍宋辞职南归后逐渐停止活动。“芝田”指的是宋伯鲁,亦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曾参与维新变法,后在变法失败后离京
期刊
内容提要:把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研究重心体现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维度,这也是近40年高等书法教育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从书法本体论上去研究,我们通过“图像生成”去介入实践教学;“图像生成”训练主要将其内在的字形样式与图像轮廓结合,并将其运用于书法教学实践。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学设置中的“图像生成”训练这一系列课程展开论述,希望能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学有所补益,推进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