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让受众记住,形成深刻的印象,记住的人越多,记忆越深刻,知名度就越高。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是广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使自己的广告信息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呢?
一、不断重复,及时强化,建立心理定势
心理学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为防止消退,需要不断重复、复习,重复是广告永远不变的定律,这是加深记忆一个既有效又简单的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遗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人们的记忆在事情发生2秒之后,处于最佳状态,过了2秒,记忆便快速消退,20分钟之后的遗忘量超过了以后30天的遗忘量。①根据此规律,他绘制了遗忘曲线(见图)。

这就启示我们,广告播出后,要及时重复,尤其是高频率重播对人们记住广告信息是有效的。例如“脑白金”广告,如果你说出上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下句“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广告的策略就是通过高频率播放,达到几乎妇孺皆知的程度,虽然该广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积极情感,甚至引起很多消费者的反感,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恶俗广告”之首,但不可否认,通过密集播放,在提高记忆度、促进销售方面,“脑白金”广告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避免信息互相干扰,防止发生泛化现象
干扰理论认为,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一系列研究表明,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信息相互干扰会出现泛化现象,即受众对一些相似刺激信息发生混淆,导致对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现象。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泛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还不太熟知时,很容易产生泛化现象。
干扰理论启示我们,广告要创新,不能一味模仿。在同类产品繁多的市场上,厂家应充分突出自己产品的特点,并大力宣扬,使消费者能在同类产品中分离出自己的产品,并指名购买。企业在确定自己的产品名称、商标和广告时,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这种泛化现象,尤其要注意在同类产品中确立自己的独特形象。
例如,20世纪70年代,山叶钢琴在台湾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钢琴、买钢琴,那句“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的广告词诞生了。②这是台湾地区最有名的广告语,广告没有讲钢琴音质多么优美、质量多么过硬、外形多么华丽、售后服务多么完善等,而是抓住父母的心理,从学钢琴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角度,吸引为人父母者的关心。天下做父母的,谁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没有人希望子女将来变坏的。该广告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采用攻心策略,结果非常有效,父母们十分认同“山叶”的观点,于是购买山叶钢琴就顺理成章了。更为特别的是,这一广告以其攻心策略与其他诉求功能的钢琴广告区别开来,成功地规避了类似信息的干扰,显得形象鲜明,与众不同。
三、借用多种表现技巧,使人过目不忘
(1)鲜艳的颜色。鲜艳的色彩要比暗淡的色彩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鲜亮的广告更容易为人们牢记,这是因为它们首先能够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产品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2)语句押韵,响亮顺口。比如铁达时手表广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使用了诗词般精炼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富有艺术美感而又易于为所针对的顾客理解、接受及欣赏的语句,短短十数字,绝妙非凡,极富哲理,内涵丰富,力透纸背。
(3)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根据一般的传播规律,人们对事情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印象较深。比如看电影,人们往往对故事的起因与结局记得很牢,而故事的发展经过就不大记得了。传播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对开头的信息记得较牢,近因效应是指对最后的信息印象较深,“近”即时间近。这就启示我们,重要的信息可以放在广告开始和结尾,而不要淹没在广告中间。
(4)幽默。“喂,小丽呀?”步步高的这个广告因为幽默而被大家记住。在电视上播出千篇一律的叫卖式广告时,突然幽默一下,令人耳目一新,可赢得观众的好感。“喂,小丽呀?”是该幽默广告的点睛之笔,也成了该广告的记忆点。
(5)借用修辞。比如某理发店广告“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通过对仗、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行业特点,也写出了理发店高超的技术,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6)激起情感。广告应能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为商品塑造一个良好形象。1999年,纳爱斯拿出了1亿元资金投放广告《懂事篇》,一时之间,国人都被同一个故事打动了:妈妈下岗了,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懂事的小女儿心疼妈妈,帮妈妈洗衣服,天真可爱的童音说:“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要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的衣服,可省钱了!”门帘轻动,妈妈无果而回,正想亲吻熟睡中的女儿时,看见女儿的留言——“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妈妈不禁热泪盈眶,母女相依为命的感觉跃然纸上;再配上先哀婉后奔放的音乐,合理地浓缩了母女亲情的全部内涵,仿如邻里,非常让人感动。1999年之前的国企改革造成了一大批的下岗工人,一个庞大的下岗消费群已经成形,他们一边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面还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雕牌的广告刚好把这个群体里一种真实的亲情再现了出来,直击人心,有此体验的家庭肯定深有感触。阵阵的童音,浓浓的亲情,把雕牌的形象深深地植入了消费者的心中。
注释:
①〔美〕沃尔特·D·斯科特:广告心理学〔M〕.李旭大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②初广志:广告文案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不断重复,及时强化,建立心理定势
心理学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为防止消退,需要不断重复、复习,重复是广告永远不变的定律,这是加深记忆一个既有效又简单的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遗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人们的记忆在事情发生2秒之后,处于最佳状态,过了2秒,记忆便快速消退,20分钟之后的遗忘量超过了以后30天的遗忘量。①根据此规律,他绘制了遗忘曲线(见图)。

这就启示我们,广告播出后,要及时重复,尤其是高频率重播对人们记住广告信息是有效的。例如“脑白金”广告,如果你说出上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下句“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广告的策略就是通过高频率播放,达到几乎妇孺皆知的程度,虽然该广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积极情感,甚至引起很多消费者的反感,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恶俗广告”之首,但不可否认,通过密集播放,在提高记忆度、促进销售方面,“脑白金”广告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避免信息互相干扰,防止发生泛化现象
干扰理论认为,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一系列研究表明,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信息相互干扰会出现泛化现象,即受众对一些相似刺激信息发生混淆,导致对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现象。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泛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还不太熟知时,很容易产生泛化现象。
干扰理论启示我们,广告要创新,不能一味模仿。在同类产品繁多的市场上,厂家应充分突出自己产品的特点,并大力宣扬,使消费者能在同类产品中分离出自己的产品,并指名购买。企业在确定自己的产品名称、商标和广告时,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这种泛化现象,尤其要注意在同类产品中确立自己的独特形象。
例如,20世纪70年代,山叶钢琴在台湾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钢琴、买钢琴,那句“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的广告词诞生了。②这是台湾地区最有名的广告语,广告没有讲钢琴音质多么优美、质量多么过硬、外形多么华丽、售后服务多么完善等,而是抓住父母的心理,从学钢琴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角度,吸引为人父母者的关心。天下做父母的,谁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没有人希望子女将来变坏的。该广告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采用攻心策略,结果非常有效,父母们十分认同“山叶”的观点,于是购买山叶钢琴就顺理成章了。更为特别的是,这一广告以其攻心策略与其他诉求功能的钢琴广告区别开来,成功地规避了类似信息的干扰,显得形象鲜明,与众不同。
三、借用多种表现技巧,使人过目不忘
(1)鲜艳的颜色。鲜艳的色彩要比暗淡的色彩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鲜亮的广告更容易为人们牢记,这是因为它们首先能够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产品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2)语句押韵,响亮顺口。比如铁达时手表广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使用了诗词般精炼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富有艺术美感而又易于为所针对的顾客理解、接受及欣赏的语句,短短十数字,绝妙非凡,极富哲理,内涵丰富,力透纸背。
(3)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根据一般的传播规律,人们对事情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印象较深。比如看电影,人们往往对故事的起因与结局记得很牢,而故事的发展经过就不大记得了。传播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对开头的信息记得较牢,近因效应是指对最后的信息印象较深,“近”即时间近。这就启示我们,重要的信息可以放在广告开始和结尾,而不要淹没在广告中间。
(4)幽默。“喂,小丽呀?”步步高的这个广告因为幽默而被大家记住。在电视上播出千篇一律的叫卖式广告时,突然幽默一下,令人耳目一新,可赢得观众的好感。“喂,小丽呀?”是该幽默广告的点睛之笔,也成了该广告的记忆点。
(5)借用修辞。比如某理发店广告“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通过对仗、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行业特点,也写出了理发店高超的技术,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6)激起情感。广告应能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为商品塑造一个良好形象。1999年,纳爱斯拿出了1亿元资金投放广告《懂事篇》,一时之间,国人都被同一个故事打动了:妈妈下岗了,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懂事的小女儿心疼妈妈,帮妈妈洗衣服,天真可爱的童音说:“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要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的衣服,可省钱了!”门帘轻动,妈妈无果而回,正想亲吻熟睡中的女儿时,看见女儿的留言——“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妈妈不禁热泪盈眶,母女相依为命的感觉跃然纸上;再配上先哀婉后奔放的音乐,合理地浓缩了母女亲情的全部内涵,仿如邻里,非常让人感动。1999年之前的国企改革造成了一大批的下岗工人,一个庞大的下岗消费群已经成形,他们一边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面还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雕牌的广告刚好把这个群体里一种真实的亲情再现了出来,直击人心,有此体验的家庭肯定深有感触。阵阵的童音,浓浓的亲情,把雕牌的形象深深地植入了消费者的心中。
注释:
①〔美〕沃尔特·D·斯科特:广告心理学〔M〕.李旭大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②初广志:广告文案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