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让受众记住,形成深刻的印象,记住的人越多,记忆越深刻,知名度就越高。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是广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使自己的广告信息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呢?
  
  一、不断重复,及时强化,建立心理定势
  
  心理学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为防止消退,需要不断重复、复习,重复是广告永远不变的定律,这是加深记忆一个既有效又简单的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遗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人们的记忆在事情发生2秒之后,处于最佳状态,过了2秒,记忆便快速消退,20分钟之后的遗忘量超过了以后30天的遗忘量。根据此规律,他绘制了遗忘曲线(见图)。
  


  这就启示我们,广告播出后,要及时重复,尤其是高频率重播对人们记住广告信息是有效的。例如“脑白金”广告,如果你说出上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下句“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广告的策略就是通过高频率播放,达到几乎妇孺皆知的程度,虽然该广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积极情感,甚至引起很多消费者的反感,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恶俗广告”之首,但不可否认,通过密集播放,在提高记忆度、促进销售方面,“脑白金”广告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避免信息互相干扰,防止发生泛化现象
  
  干扰理论认为,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一系列研究表明,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信息相互干扰会出现泛化现象,即受众对一些相似刺激信息发生混淆,导致对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现象。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泛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还不太熟知时,很容易产生泛化现象。
  干扰理论启示我们,广告要创新,不能一味模仿。在同类产品繁多的市场上,厂家应充分突出自己产品的特点,并大力宣扬,使消费者能在同类产品中分离出自己的产品,并指名购买。企业在确定自己的产品名称、商标和广告时,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这种泛化现象,尤其要注意在同类产品中确立自己的独特形象。
  例如,20世纪70年代,山叶钢琴在台湾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钢琴、买钢琴,那句“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的广告词诞生了。这是台湾地区最有名的广告语,广告没有讲钢琴音质多么优美、质量多么过硬、外形多么华丽、售后服务多么完善等,而是抓住父母的心理,从学钢琴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角度,吸引为人父母者的关心。天下做父母的,谁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没有人希望子女将来变坏的。该广告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采用攻心策略,结果非常有效,父母们十分认同“山叶”的观点,于是购买山叶钢琴就顺理成章了。更为特别的是,这一广告以其攻心策略与其他诉求功能的钢琴广告区别开来,成功地规避了类似信息的干扰,显得形象鲜明,与众不同。
  
  三、借用多种表现技巧,使人过目不忘
  
  (1)鲜艳的颜色。鲜艳的色彩要比暗淡的色彩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鲜亮的广告更容易为人们牢记,这是因为它们首先能够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产品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2)语句押韵,响亮顺口。比如铁达时手表广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使用了诗词般精炼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富有艺术美感而又易于为所针对的顾客理解、接受及欣赏的语句,短短十数字,绝妙非凡,极富哲理,内涵丰富,力透纸背。
  (3)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根据一般的传播规律,人们对事情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印象较深。比如看电影,人们往往对故事的起因与结局记得很牢,而故事的发展经过就不大记得了。传播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对开头的信息记得较牢,近因效应是指对最后的信息印象较深,“近”即时间近。这就启示我们,重要的信息可以放在广告开始和结尾,而不要淹没在广告中间。
  (4)幽默。“喂,小丽呀?”步步高的这个广告因为幽默而被大家记住。在电视上播出千篇一律的叫卖式广告时,突然幽默一下,令人耳目一新,可赢得观众的好感。“喂,小丽呀?”是该幽默广告的点睛之笔,也成了该广告的记忆点。
  (5)借用修辞。比如某理发店广告“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通过对仗、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行业特点,也写出了理发店高超的技术,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6)激起情感。广告应能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为商品塑造一个良好形象。1999年,纳爱斯拿出了1亿元资金投放广告《懂事篇》,一时之间,国人都被同一个故事打动了:妈妈下岗了,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懂事的小女儿心疼妈妈,帮妈妈洗衣服,天真可爱的童音说:“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要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的衣服,可省钱了!”门帘轻动,妈妈无果而回,正想亲吻熟睡中的女儿时,看见女儿的留言——“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妈妈不禁热泪盈眶,母女相依为命的感觉跃然纸上;再配上先哀婉后奔放的音乐,合理地浓缩了母女亲情的全部内涵,仿如邻里,非常让人感动。1999年之前的国企改革造成了一大批的下岗工人,一个庞大的下岗消费群已经成形,他们一边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面还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雕牌的广告刚好把这个群体里一种真实的亲情再现了出来,直击人心,有此体验的家庭肯定深有感触。阵阵的童音,浓浓的亲情,把雕牌的形象深深地植入了消费者的心中。
  
  注释:
  ①〔美〕沃尔特·D·斯科特:广告心理学〔M〕.李旭大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②初广志:广告文案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因此,版面是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  版面分类繁多,以综合性报纸为例,大体上有要闻版、经济版、科技版、政教版、法制版、时政版、文化生活版等。若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报纸细分起来,版面的类别更多,少则4个版,多则数十个版。但不论版面多少,目前多数报纸大都采取的是编稿、组版“一条龙”的编辑组版法。实践证明,由于
期刊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企业新闻工作者如何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要求企业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素养,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作品。一个优秀的企业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    一、带头做到“七要”,提高自身素养    一是要明确工作定位,充分认识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在意识形
期刊
讣闻报道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品种。在西方,讣闻是几乎所有报纸的家常菜。除了时政新闻之外,讣闻报道深受西方报纸读者的喜爱。例如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讣闻版(Obituaries)刊登的讣闻报道每年都会结集出版,非常畅销。中国自古对讣闻就很重视,其文体形式主要是哀辞、祭文、碑志等。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以及袁枚的《祭妹文》都是传世佳作。20世纪初的中国报章(例如《申报》和《大公报》
期刊
2005年7月15日,《河南日报》刊出长篇人物通讯《和你在一起——记当代孝子张尚昀》,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竞相在首页予以转载。网友们阅读此文激动、落泪,纷纷表示“生子当如张尚昀”,“当代孝子张尚昀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净化着社会的空气”,“河南人,好样的!”……  到9月初,在百度引擎上键入“张尚昀”,可搜到相关网页约15600个,而其中绝大多数转载的是我们撰写的《和你在一起
期刊
记者:《楚天都市报》创刊至今,以一个日发行百万份大报的姿态傲立于世。在这个品牌塑造的道路上,《楚天都市报》始终以丰富和厚重的文化含量,在社会重大转型和文化重大变迁的契合点上再现都市生活的变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都市报都是少有“文化”的,《楚天都市报》始终用文化夯实办报的基础,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蔡华东:文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尺度,先进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所谓“武汉
期刊
作为广播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剧曾经有过辉煌,曾经拥有众多的听众。然而,随着媒体激烈的竞争,广播剧听众市场有明显萎缩。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央电台及不少兄弟省市电台的广播剧却有相当的发展,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联系河南广播剧创作发展的实际,研究探索广播剧的生存之道,这对于重新振兴广播剧市场,大有必要,很有意义。  应当说,这些年来,河南电台的广播剧也有一定发展。这首先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
期刊
重大题材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兴奋点,是“新闻大战”的必争之地。媒体做好重大题材报道,不但能把握住宣传报道的良机,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渴求,更对塑造媒体形象、争取受众和广告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长期以来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地方媒体的重大题材报道表现不尽如人意,在报道力度、体裁、时效等方面常常陷入“千报一面”的误区。  4月26日到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期刊
香港的确很幸运,有一群敢于发问的记者、一片朝气勃勃的传媒景象。本地现有约50份日报和800份期刊,约100家国际传媒机构落户香港。新闻、资讯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的一大基石,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极为重要的资产。美国总统杰弗逊曾说,若要美国在有政府没报纸、或有报纸没政府之间取舍,他会毫不犹疑选择报纸,杰弗逊不用面对这抉择,我们也不。在香港,我们有一个坚决维护资讯自由流通的政府。  身在政府,我们十分关心
期刊
今年5月下旬,《许昌晨报》强势推出了长篇通讯《大学生,背起妈妈去打工》,介绍襄城县大学生张尚昀自强不息,大义至孝,在长春税务学院一边上学求知,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的感人事迹。此后,张尚昀事迹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新闻媒体进一步传播,引发强烈反响。中宣部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推出给予充分肯定,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地由此掀起向张尚昀学习的热潮。  作为率先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许昌晨报》,在典型人物
期刊
1950年9月1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束电波划破中原上空,传向四面八方。自此,她的声音响彻神州大地,经天纬地,生生不息。  正值全台上下以优异成绩迎接河南广播55岁生日之际,金色的秋风送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政府在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新闻名栏目奖,专题节目《女儿本色》获得广播专题类一等奖。同时有2件作品荣获全国新闻界最高奖,这是河南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