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国药物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属于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疾病,调查指出,其发生率约为1%~2%,近年来心脏瓣膜病造成的心房颤动明显降低,而由心脏病、高血压造成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逐渐增加[1,2].缺血性脑卒中为NVAF常见并发症,是造成NVAF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为NVAF常用治疗方式,由于PCI术后易形成微血栓,出现狭窄、低灌注等情况,因此术后多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但整体效果欠佳[3].研究指出,达比加群酯为达比加群前体药物,口服后在体内转化为达比加群进而发挥抗凝效果,对NVAF患者PCI术后抗凝治疗具有积极意义[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108例行PCI治疗的NV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达比加群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CD4+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效应与调节细胞脂肪酸氧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分离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并磁珠分选CD4+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CCK-8法筛选PNS的最佳给药浓度并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之后分别设对照组、PNS干预组(5,10,20μg·mL-1),相应药物干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的比例,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β-羟基丁酸(BHBA)水平,q-PCR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疾病,常伴有腰椎神经根管狭窄,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引发患者强烈疼痛感,活动受限,该病发病率近年呈逐渐增加趋势[1-3].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虽对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有一定效果,但创伤较大,不利于预后改善.随着微创医学发展,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在临床逐步受到重视,该术式创伤小,内环境干扰小,且在保留后路结构组织上具有优势.本研究选取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神经根管狭窄患者150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足月妊娠引产于产科中较为常见,多应用于特殊产妇中,如妊娠合并症、过期妊娠、胎盘功能欠佳等产妇,使胎儿尽快脱离较为危险宫内环境,减少母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1].以往临床多应用缩宫素来促进宫缩引产,但少数产妇对于缩宫素敏感度较低[2].因此仍需寻找更为有效、安全引产方式.Foleys导尿管球囊是近几年发现新型引产方式,逐渐在临床中应用,且发挥较好效果[3].本研究利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对单纯小剂量缩宫素应用效果与其联用16号Foleys导尿管球囊应用效果予以对比,以期寻找经济、简便引产方式.现报告如下.
原发性脑出血是指由于原发性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刺激脑组织,从而产生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颅内海绵窦破裂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临床上使用血肿清除手术进行治疗,但术后可导致脑水肿,因此需要对脑水肿程度进行检测,并辅助决定后续治疗[1].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存在明显颅内压水平改变,颅内压水平的变化与病情波动密切相关[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分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中最重要的一类,其水平与脑水肿有密切关系,同时颅内压水平也与脑水肿有一定的关系[3].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脑出血患者
研究指出,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儿童罹患支气管肺炎的主要原因,临床约有10%~30%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1].支原体大叶性肺炎为小儿呼吸道常见、多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引起神经、消化系统等全身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抗生素治疗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阿奇霉素作为常用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取得确切效果,但随着细菌耐药性增加、病原谱改变,其单一治疗效果欠佳[2,3].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Pss)为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中得到临床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基于
鲍曼不动杆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具有在体外长期存活能力,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根据2019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全国平均水平是56%[1],心脏术后创伤大,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相对较长,患者感染的风险高,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在心脏术后患者越来越常见,且时而发生CR-AB在ICU内聚集性感染的事件,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带来了很多困惑,及时了解患者C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收集
在麻醉中,全身麻醉恢复过程是关键环节,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目前,麻醉医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为如何平稳拔管,对患者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维护,使患者安全舒适的苏醒[1].七氟醚全身麻醉在临床较为常用,但是大部分患者在麻醉诱导期间会有兴奋出现,躁动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对麻醉诱导质量造成不良影响[2].右美托咪定属于一种α2受体激动药,具有选择性、较高的特异性、能够发挥抗交感、镇痛、镇静作用,较易唤醒患者,因此近年来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相关医学研究表明[4],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小儿七氟醚麻醉气管拔管期间躁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周血管疾病,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髂静脉闭塞,由于髂静脉受压变窄闭塞,导致急性血栓形成.髂静脉闭塞也是术后复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同时,髂静脉闭塞的科学处理十分重要,对缓解患者下肢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1].目前,腔内介入治疗是急性深静脉血栓并髂静脉闭塞治疗的重要方式,采取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清除血栓后,再进行髂静脉腔内成形术,髂静脉闭塞严重患者进行支架植入[2,3].对于CDT与髂静脉支架植入的治疗顺序,有先CDT再髂静脉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因为患者脑部血液供给存在严重异常导致的脑缺血或者坏死现象,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随着临床对脑血管病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内科治疗、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等[2].药物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胫骨开放骨折清创术后使用外固定架固定,不仅降低感染风险,而且患者能早期活动,同时手术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后取架方便,无需住院,因此外固定架目前仍是治疗胫骨开放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出现延迟愈合和不愈合,Mohseni等[1]报道采用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骨折后的不愈合率为8%.本文分析外固定架治疗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从而更合理地运用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