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而不仅仅是认识几千个字,熟知课本内容。语文是一门带有大量情感,具体形象和主观色彩的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充满趣味和美感的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但是事实上很多的学生害怕上语文课,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生活,改变以往那种为了考试而教授语文的态度,那么这样的语文我觉得才是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教育相贴切的。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从课堂做起,从每一节课按新课程标准去开展做起。摈弃以往语文课堂上那种死板、沉闷的气氛,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的地位与作用要转变,要重塑教师的形象。注重培养感情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当真诚相待,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互相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应该改变以往教师的那种权威形象,时刻提醒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师生之间要有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位好教师,才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上两者之间也容易达到情感的共鸣。所以在平时要尽量多花时间去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他们背后家庭等一系列的情况,多和家长的沟通,也有利于感情性的师生关系的培养。
二、注重新课标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则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阐述显然要比大纲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在课程理念方面,新课程标准中论述了四点:(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几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致力于教学方式的革新,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再次课程目标方面,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总目标分十个方面,渗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比大纲观念更新、内容更明确。
三、注重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要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也会有迷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的教师手中,教师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同时又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思想、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的方面。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寻找方法和途径转化差异。学生还是独立的人。这是指:首先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从课堂做起,从每一节课按新课程标准去开展做起。摈弃以往语文课堂上那种死板、沉闷的气氛,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的地位与作用要转变,要重塑教师的形象。注重培养感情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当真诚相待,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互相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应该改变以往教师的那种权威形象,时刻提醒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师生之间要有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位好教师,才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上两者之间也容易达到情感的共鸣。所以在平时要尽量多花时间去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他们背后家庭等一系列的情况,多和家长的沟通,也有利于感情性的师生关系的培养。
二、注重新课标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则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阐述显然要比大纲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在课程理念方面,新课程标准中论述了四点:(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几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致力于教学方式的革新,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再次课程目标方面,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总目标分十个方面,渗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比大纲观念更新、内容更明确。
三、注重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要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也会有迷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的教师手中,教师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同时又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思想、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的方面。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寻找方法和途径转化差异。学生还是独立的人。这是指:首先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