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能力的提升是最需要慢功夫的,语文教学要做到“四慢”:慢慢读、慢慢问、慢慢说、慢慢写。
【关键词】语文教学;“四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人都已经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来都需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慢慢成长。早熟的生命容易早衰,早熟的果子不好吃。东北的大米为什么比江南的大米好吃?因为气温低,水稻生长缓慢。
学习语文亦是如此,要有耐心,慢慢来。语文能力的提升是最需要慢功夫的,字要你一个一个工工整整地写,书要你一页一页地慢慢细读,作文要你一点一点地练习,一次次地修改,慢慢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阅历,语文素养逐渐就提升上去了,绝对不能着急。有人说语文教育就是熏锅底。就是一个崭新的锅,你要把这个锅底弄黑,必须一点点地烧上半年以后,黑的锅底你就再也擦不掉了。语文的素养形成靠“熏”,靠浸润,你要把孩子放在语言文字的火上来熏,放在语言文学的大缸里来泡。
反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老师们时常为赶进度给孩子们思考时间太短,时常为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急躁冒进。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慢的艺术呢?
一、慢慢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课文中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在语文课堂中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地练习。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但不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这个练习的时间里教师要巡视,要倾听。要个别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全文读流畅,读通顺以后,才有个性化的表达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然后再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二、慢慢问
课堂提问要注意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你所提的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思考,不要提一个没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一个孩子至少思考7秒钟。问题提出来,老师学生没有举手,太正常了,这正说明你的问题有价值,有思维深度。你不要急,你从心里默默地数,从1数到7,这时候全班是非常安静的,孩子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有体验才能真正的读到课文当中去,透过语言文字读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三、慢慢说
看过这样两个效果迥异的阅读教学片断。《小露珠》中,有一个造句,“越来越……”造句。它有两个例句:
“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
片断一的老师是这么处理的: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话当中有一个词,越来越……,越来越……表示什么?
生:表示变化。
师:很好。谁能用“越来越”说句话。
生:天气越来越热,雨越下越大。
师:很好,坐下。
【显然,“雨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热”,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说,这个叫已有的语言水平。课堂上这样训练,那叫低水平重复,思考没有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这两个例句,它有明确的目标。两个“越来越”,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个事物发生了变化。】
片断二的老师是这么处理的:
先找一个班级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孩子,站起来,读这两句话,这一遍读声音又轻,读得又不流畅。
师:听我读一遍,你跟着读。
(因为听老师读书,所以他第二遍读得流畅)
师:第二遍比第一遍读得有什么变化?
(第三次让孩子再读,提示注意两个越来越。第三次再让孩子读,这孩子读得有信心,所以声音很响亮。)
师:好了,现在谁能用“越来越”来说说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四遍句子有什么变化?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某某同学读得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声音越来越响亮,他越来越自信。
【这四个越来越都是形容一个人的,从不同的方面来形容。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知道,造句不仅仅是说说话,而是要用来描写,用来记叙我们生活当中看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片断一中的老师急于结束这个环节,结果错失了训练学生语言发展的机会。】
四、慢慢写
比如对于一个练习:“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这句话,把两个关键的词擦掉,让学生自由写话,既给了他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读课文把它体会理解,感受用恰当的语言形式,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
充分享受课堂,不急于向40分钟要效益,不局限于教材和看得见的课堂,让学生到台前去展示,学生与老师的争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大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精彩,忘记试卷上的分数和锱铢必较的均量值。也许很多课堂并不精美,但那些很多鲜活的人和思想的碰撞,用专家术语就是“在交流与互动中使学生主体意义的构建、个体内部语言与思维的建设有一个真实的体现”,因为知识必须是通过具体的人在各自身上发生效应,让他们走进心灵,袒露心灵,感悟也才能走进心灵。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四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人都已经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来都需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慢慢成长。早熟的生命容易早衰,早熟的果子不好吃。东北的大米为什么比江南的大米好吃?因为气温低,水稻生长缓慢。
学习语文亦是如此,要有耐心,慢慢来。语文能力的提升是最需要慢功夫的,字要你一个一个工工整整地写,书要你一页一页地慢慢细读,作文要你一点一点地练习,一次次地修改,慢慢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阅历,语文素养逐渐就提升上去了,绝对不能着急。有人说语文教育就是熏锅底。就是一个崭新的锅,你要把这个锅底弄黑,必须一点点地烧上半年以后,黑的锅底你就再也擦不掉了。语文的素养形成靠“熏”,靠浸润,你要把孩子放在语言文字的火上来熏,放在语言文学的大缸里来泡。
反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老师们时常为赶进度给孩子们思考时间太短,时常为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急躁冒进。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慢的艺术呢?
一、慢慢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课文中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在语文课堂中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地练习。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但不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这个练习的时间里教师要巡视,要倾听。要个别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全文读流畅,读通顺以后,才有个性化的表达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然后再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二、慢慢问
课堂提问要注意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你所提的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思考,不要提一个没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一个孩子至少思考7秒钟。问题提出来,老师学生没有举手,太正常了,这正说明你的问题有价值,有思维深度。你不要急,你从心里默默地数,从1数到7,这时候全班是非常安静的,孩子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有体验才能真正的读到课文当中去,透过语言文字读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三、慢慢说
看过这样两个效果迥异的阅读教学片断。《小露珠》中,有一个造句,“越来越……”造句。它有两个例句:
“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
片断一的老师是这么处理的: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话当中有一个词,越来越……,越来越……表示什么?
生:表示变化。
师:很好。谁能用“越来越”说句话。
生:天气越来越热,雨越下越大。
师:很好,坐下。
【显然,“雨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热”,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说,这个叫已有的语言水平。课堂上这样训练,那叫低水平重复,思考没有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这两个例句,它有明确的目标。两个“越来越”,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个事物发生了变化。】
片断二的老师是这么处理的:
先找一个班级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孩子,站起来,读这两句话,这一遍读声音又轻,读得又不流畅。
师:听我读一遍,你跟着读。
(因为听老师读书,所以他第二遍读得流畅)
师:第二遍比第一遍读得有什么变化?
(第三次让孩子再读,提示注意两个越来越。第三次再让孩子读,这孩子读得有信心,所以声音很响亮。)
师:好了,现在谁能用“越来越”来说说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四遍句子有什么变化?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某某同学读得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声音越来越响亮,他越来越自信。
【这四个越来越都是形容一个人的,从不同的方面来形容。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知道,造句不仅仅是说说话,而是要用来描写,用来记叙我们生活当中看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片断一中的老师急于结束这个环节,结果错失了训练学生语言发展的机会。】
四、慢慢写
比如对于一个练习:“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这句话,把两个关键的词擦掉,让学生自由写话,既给了他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读课文把它体会理解,感受用恰当的语言形式,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
充分享受课堂,不急于向40分钟要效益,不局限于教材和看得见的课堂,让学生到台前去展示,学生与老师的争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大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精彩,忘记试卷上的分数和锱铢必较的均量值。也许很多课堂并不精美,但那些很多鲜活的人和思想的碰撞,用专家术语就是“在交流与互动中使学生主体意义的构建、个体内部语言与思维的建设有一个真实的体现”,因为知识必须是通过具体的人在各自身上发生效应,让他们走进心灵,袒露心灵,感悟也才能走进心灵。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