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船政学堂开创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学堂及其历史人物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成果形成了船政文化。弘扬船政文化,深入挖掘船政文化精髓,传承船政学堂办学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船政文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船政文化,就是船政办学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成果。其实质为,爱国自强、改革创新、重视科教和海权意识,简要概括为“爱国、科教、海权、开放”。船政教育是船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学堂一经创办便成为中国近代科技队伍的摇篮,为国之发展输出根本动力,而且培养出大批时代精英和高科技人才,在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船政学堂开创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清朝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指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学堂始称“求是堂艺局”,旨在培养制造船舶和驾驶航海的人才。为满足社会生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起初分为前、后两个学堂,后来逐渐发展至八个学堂,即造船、驾驶、管轮、练船、电报、绘图、艺徒、匠首学堂,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堂体系。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船政学堂率先引进当时的西方教育模式,是一所按技术分设专业的近代高等院校。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实行“权操诸我”的原则,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化办学模式,如突破传统、趋变求新;政府统筹、厂校一体;精益求精、强调历练;引进外教、双语教学和留学深造等。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是成功的,被李鸿章誉为“开山之祖”。船政学堂曾培养出一大批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深刻影响了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科技、军事、思想、文化发展与变革,并成为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之地。纵观船政学堂的创办与发展历程,职业教育特征显著:
(一)坚持突破传统、趋变求新的办学理念。船政学堂在创办伊始就突破科举取才以及重经学、轻科技的传统教育理念,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革新了我国千百年来“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办学模式方面,采用欧洲教育模式,把法国的工程教育和英国的海军教育结合起来;在招生对象方面,突破身份的限制,广征人才、量才录用;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以往专学四书五经改成以学习自然科学与近代技术为主;在师资组织方面,以契约形式聘请外籍教师,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治学管理方面,采用了欧美学校宽进严出的方法,严格管理、赏罚分明。
(二)办学体制上,采取政府统筹、厂校一体化的形式。船政衙门先继创建船厂和学堂,均是在政府统筹管理之下,实行厂校一体,工学紧密结合。这种厂校一体的办学形式,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由于是厂校一体,因此师生员工兼具两种身份,既参加学堂的教育学习活动,又参加船厂的直接生产实践劳动。厂校一体的办学形式,充分保证了学堂的实践性教学和学生的操作实习,做到了学用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正因如此,后学堂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能胜任管带、管轮的职务,前学堂学生一毕业就具备了独立设计制作、管理指挥的能力,充分展示了学堂的人才培养水平。
(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学形式。船政学堂在创办之初就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即以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国家急需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造船生产和航海驾驶的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导向,逐步开设造船、设计、驾驶、轮机等专业。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以堂课、船厂实践课为主体的课程设置。堂课又分为文化课、专业课、外语课等。教材采用法文、英文原版教学,与欧洲最先进的同步,注重紧跟时代步伐。同时采取“边学边实践”“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做法。因此学堂制定的教学计划具有长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设置的专业和课程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精益求精、强调历练的教学理念。船政学堂治学严谨,对于学业和技术,沈葆桢要求“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在船政衙门挂的楹联即为“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以此来熏陶学生的治学态度。在外籍教师的指导下,学堂还建设了一系列实验室,如制造、电气、物理、化学、气象等,供师生研究学习使用。沈葆桢认为,“非培养则才无自始,无历练则才无自伸”。船政学堂在人才培养上还强调历练,即学习制造的学生身入工厂、车间参加制造、施工;学习驾驶者上船实习,亲历风涛,以掌握技术。在其独特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非常高,兼具高素质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深受当时社会及上层人士的高度评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轻技艺、重科举的态度。
(五)实施双语教学、留学制度的人才培养。船政学堂直接聘请外国教师,使用外文教材,有利于学生率先学习接触到当时国际最新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船政学堂首创留学深造制度,由外国教师负责制定留学章程和教学计划,华、洋双方监督共同管理留学生。先后选拔4批优秀毕业生赴欧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工程技术、造船驾驶技术等,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近代科技力量的主要骨干。船政学堂开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制度以及办学经验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仍有许多可学习借鉴之处。
二、船政学堂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一)建立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从船政学堂成功的办学经验来看,船政学堂大胆变革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主动适应当时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大批紧缺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地。目前,我国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更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树立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办学定位。福建省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系统设计、谋划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实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示范性现代中高职院校60所左右,打造一批“叫得响、排得上”品牌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培育工匠精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二)创新“厂校一体化”知识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模式。船政学堂实行的是政府统筹、厂校一体制度的工学紧密结合。在船政衙门开办的“十三厂”和学堂中,教师是“双师型”的,既在学堂担任教师上堂课,又在工厂中做工程师参与生产实践并指导学生上课;学生是“双学型”的,既在学堂中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又在工厂中做学徒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各专业都根据各自特点安排大量实习。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即能独立设计、制造与操作,而且还有很多创造发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的变革要借行业企业的力量推动自身的发展。当前校企合作中往往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福建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即以企业、学校双主体育人,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
(三)注重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船政学堂的专业设置定位明确,目的就是培养制造船舶和驾驶航海的人才,开设的专业实用性强,着重培养学以致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不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突出,办学特色不明显。福建省通过实施“一校一策”目标管理责任,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需求,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调整优化资源和专业结构,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群,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四)实施“借船出海”的双师战略。船政学堂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借船出海”策略,引进外教,实施双语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困境。这与现阶段我们大力提倡的“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福建省不断致力于建设更加多元高效的师资机制。大力实施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鼓励职业院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经费补助。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可以自主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五)实现国际交流、开放办学。船政学堂首创近代教育的留学制度。选拔优秀毕业生赴欧洲留学,留欧学生不仅学习了西方的应用技术,而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加强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福建省率先出台了《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师资培养中心。支持高校大力引进台湾全职教師,政府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同时引进台湾教育评鉴及国际认证资源。闽台职业交流与合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三、弘扬船政文化,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
船政学堂的创办,对传统文化观、教育观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社会重科举、轻技艺的观念。随着船政学堂的社会影响力及知名度的不断增强和扩大,当时社会上的许多学生也开始逐渐选择报考船政学堂,或者其他相同类型的学堂。现阶段,我国社会总体上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认同度低,这与船政学堂创办之初情形相似,需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给予职业院校更多自主办学的权利。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已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到战略高度,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要任务是转变社会观念、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传播船政学堂为国育人文化,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视同仁,创造社会公平就业环境。要改变现行的人事用人政策及相关用工制度,给予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薪酬,大力营造政府重视支持、人人关心参与职业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
船政学堂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引人才,为我国近现代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地。船政学堂及其历史人物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船政文化。传承船政精神,弘扬船政文化,大力挖掘利用船政资源,打造船政文化品牌,尤其要加强船政教育模式的传承与研究,坚持爱国强国,培养大批德技兼备的大国工匠。
【基金项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构建船政文化为核心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体系”(项目编号:DJ1704)】
【参考文献】
[1]金秋蓉,沈斐敏.船政文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张祺午.船政学堂的教育遗产[J].职业技术教育,2016(6).
[3]柳燕妮.福建船政学堂章程对现代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4]柳燕妮.船政文化对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实践探索[J].办公室业务,2016(11).
【关键词】船政文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船政文化,就是船政办学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成果。其实质为,爱国自强、改革创新、重视科教和海权意识,简要概括为“爱国、科教、海权、开放”。船政教育是船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学堂一经创办便成为中国近代科技队伍的摇篮,为国之发展输出根本动力,而且培养出大批时代精英和高科技人才,在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船政学堂开创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清朝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指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学堂始称“求是堂艺局”,旨在培养制造船舶和驾驶航海的人才。为满足社会生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起初分为前、后两个学堂,后来逐渐发展至八个学堂,即造船、驾驶、管轮、练船、电报、绘图、艺徒、匠首学堂,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堂体系。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船政学堂率先引进当时的西方教育模式,是一所按技术分设专业的近代高等院校。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实行“权操诸我”的原则,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化办学模式,如突破传统、趋变求新;政府统筹、厂校一体;精益求精、强调历练;引进外教、双语教学和留学深造等。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是成功的,被李鸿章誉为“开山之祖”。船政学堂曾培养出一大批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深刻影响了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科技、军事、思想、文化发展与变革,并成为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之地。纵观船政学堂的创办与发展历程,职业教育特征显著:
(一)坚持突破传统、趋变求新的办学理念。船政学堂在创办伊始就突破科举取才以及重经学、轻科技的传统教育理念,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革新了我国千百年来“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办学模式方面,采用欧洲教育模式,把法国的工程教育和英国的海军教育结合起来;在招生对象方面,突破身份的限制,广征人才、量才录用;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以往专学四书五经改成以学习自然科学与近代技术为主;在师资组织方面,以契约形式聘请外籍教师,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治学管理方面,采用了欧美学校宽进严出的方法,严格管理、赏罚分明。
(二)办学体制上,采取政府统筹、厂校一体化的形式。船政衙门先继创建船厂和学堂,均是在政府统筹管理之下,实行厂校一体,工学紧密结合。这种厂校一体的办学形式,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由于是厂校一体,因此师生员工兼具两种身份,既参加学堂的教育学习活动,又参加船厂的直接生产实践劳动。厂校一体的办学形式,充分保证了学堂的实践性教学和学生的操作实习,做到了学用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正因如此,后学堂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能胜任管带、管轮的职务,前学堂学生一毕业就具备了独立设计制作、管理指挥的能力,充分展示了学堂的人才培养水平。
(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学形式。船政学堂在创办之初就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即以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国家急需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造船生产和航海驾驶的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导向,逐步开设造船、设计、驾驶、轮机等专业。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以堂课、船厂实践课为主体的课程设置。堂课又分为文化课、专业课、外语课等。教材采用法文、英文原版教学,与欧洲最先进的同步,注重紧跟时代步伐。同时采取“边学边实践”“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做法。因此学堂制定的教学计划具有长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设置的专业和课程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精益求精、强调历练的教学理念。船政学堂治学严谨,对于学业和技术,沈葆桢要求“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在船政衙门挂的楹联即为“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以此来熏陶学生的治学态度。在外籍教师的指导下,学堂还建设了一系列实验室,如制造、电气、物理、化学、气象等,供师生研究学习使用。沈葆桢认为,“非培养则才无自始,无历练则才无自伸”。船政学堂在人才培养上还强调历练,即学习制造的学生身入工厂、车间参加制造、施工;学习驾驶者上船实习,亲历风涛,以掌握技术。在其独特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非常高,兼具高素质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深受当时社会及上层人士的高度评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轻技艺、重科举的态度。
(五)实施双语教学、留学制度的人才培养。船政学堂直接聘请外国教师,使用外文教材,有利于学生率先学习接触到当时国际最新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船政学堂首创留学深造制度,由外国教师负责制定留学章程和教学计划,华、洋双方监督共同管理留学生。先后选拔4批优秀毕业生赴欧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工程技术、造船驾驶技术等,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近代科技力量的主要骨干。船政学堂开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制度以及办学经验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仍有许多可学习借鉴之处。
二、船政学堂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一)建立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从船政学堂成功的办学经验来看,船政学堂大胆变革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主动适应当时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大批紧缺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地。目前,我国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更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树立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办学定位。福建省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系统设计、谋划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实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示范性现代中高职院校60所左右,打造一批“叫得响、排得上”品牌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培育工匠精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二)创新“厂校一体化”知识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模式。船政学堂实行的是政府统筹、厂校一体制度的工学紧密结合。在船政衙门开办的“十三厂”和学堂中,教师是“双师型”的,既在学堂担任教师上堂课,又在工厂中做工程师参与生产实践并指导学生上课;学生是“双学型”的,既在学堂中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又在工厂中做学徒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各专业都根据各自特点安排大量实习。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即能独立设计、制造与操作,而且还有很多创造发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的变革要借行业企业的力量推动自身的发展。当前校企合作中往往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福建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即以企业、学校双主体育人,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
(三)注重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船政学堂的专业设置定位明确,目的就是培养制造船舶和驾驶航海的人才,开设的专业实用性强,着重培养学以致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不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突出,办学特色不明显。福建省通过实施“一校一策”目标管理责任,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需求,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调整优化资源和专业结构,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群,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四)实施“借船出海”的双师战略。船政学堂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借船出海”策略,引进外教,实施双语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困境。这与现阶段我们大力提倡的“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福建省不断致力于建设更加多元高效的师资机制。大力实施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鼓励职业院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经费补助。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可以自主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五)实现国际交流、开放办学。船政学堂首创近代教育的留学制度。选拔优秀毕业生赴欧洲留学,留欧学生不仅学习了西方的应用技术,而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加强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福建省率先出台了《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师资培养中心。支持高校大力引进台湾全职教師,政府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同时引进台湾教育评鉴及国际认证资源。闽台职业交流与合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三、弘扬船政文化,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
船政学堂的创办,对传统文化观、教育观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社会重科举、轻技艺的观念。随着船政学堂的社会影响力及知名度的不断增强和扩大,当时社会上的许多学生也开始逐渐选择报考船政学堂,或者其他相同类型的学堂。现阶段,我国社会总体上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认同度低,这与船政学堂创办之初情形相似,需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给予职业院校更多自主办学的权利。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已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到战略高度,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要任务是转变社会观念、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传播船政学堂为国育人文化,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视同仁,创造社会公平就业环境。要改变现行的人事用人政策及相关用工制度,给予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薪酬,大力营造政府重视支持、人人关心参与职业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
船政学堂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引人才,为我国近现代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地。船政学堂及其历史人物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船政文化。传承船政精神,弘扬船政文化,大力挖掘利用船政资源,打造船政文化品牌,尤其要加强船政教育模式的传承与研究,坚持爱国强国,培养大批德技兼备的大国工匠。
【基金项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构建船政文化为核心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体系”(项目编号:DJ1704)】
【参考文献】
[1]金秋蓉,沈斐敏.船政文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张祺午.船政学堂的教育遗产[J].职业技术教育,2016(6).
[3]柳燕妮.福建船政学堂章程对现代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4]柳燕妮.船政文化对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实践探索[J].办公室业务,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