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两大研究主题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对二者的融合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公司治理的完善与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生产”和“交易”的契约集合体,文章从“企业本质”的视角探讨了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关键词】 企业本质; 公司治理; 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相结合,拓展了理论发展的新空间,不仅使社会责任研究的分析框架更为清晰及更具操作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与社会责任的承担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本质是其固有的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物体的内在规定性,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企业的本质不因其表象的形式各异而有所不同,也不因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改变。对企业本质的认识随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明晰与深化。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从交易费用论到团队生产理论,再到委托代理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得到了各主流理论的认可。处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虽然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方法以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见解。但纵观企业的发展,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的企业,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即企业均是一个“生产”和“交易”的契约网络集合。
一、企业的本质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务的拓展,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企业不仅迅速积累起巨额的资本,同时使得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日趋复杂。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何协调各类资本投入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资本投入者的权益不受到侵害,如何配置各类资本投入者的责任与权力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当企业的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时,疏忽和浪费现象会出现。显然,他已经注意到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可能导致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性问题,亚当·斯密的早期论述可以认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萌芽。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需求的不同,如何合理配置企业的责权利等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关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合约,其核心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以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通过建立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与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利,以保证各方的长期合作,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
企业作为生产和交易的契约网络集合,首先是一个生产组织,吸引各种资源和要素,通过生产过程,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确保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在最基本的保值基础上实现增值。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投资者的投资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控制权的有效配置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出资发挥最大效率。控制权的拥有并不表明控制权的有效实施,相应机制是控制权有效实施的保障。而控制权的有效执行,需要公司治理机制作为保障。因此,企业的本质决定着控制权的配置,而控制权的有效实施则依赖于公司治理机制。也就是说,企业本质是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国有企业是政府维护经济秩序、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不仅具有现代企业的一切特征,诸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其两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相对于现代企业更甚。全体人民是国有企业的真正所有者,真正的所有者并不能切实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只能通过层层代理由各级政府部门代为行使,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同代理层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有企业是通过一系列契约相连接的经济组织,公司治理通过一系列的组织结构、制度和法规保证企业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外在的表现形式。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实现权力的配置,以保证在企业中各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的等利益相关者获取单个产权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约束与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保证企业决策效率。
企业作为生产和交易的契约结合体,形成了股东权、经营权、监事权等一系列因企业而产生的权利,而公司治理通过权力配置调整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冲突,以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
二、企业的本质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自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社会责任”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着不同的阐述。美国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不仅包括股东,而且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刘俊海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仅仅将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赢利作为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虽众说纷纭,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概括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前者是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的责任,而后者则是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公众、政府和员工)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既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道德上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由一系列显性或隐性契约组成,既包括投资者、经营者、职工之间的内部契约,也包括与企业有利益往来的供应商、银行、消费者等外部行为主体之间的外部契约。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为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创造经济效益,还应当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职工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环境利益等,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在经济效益之外所负义务的概括或表达。 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的经济组织,必须充分利用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为社会生产并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国有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盈利是其本身固有的要求,通过创造社会财富获取较大利润,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责任的履行是由其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国有企业必须为所有者创造财富,同时满足所有者、职工等的利益需求。企业通过经济责任的履行,维持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之间契约的稳定,保证企业的生存。
国有企业是在契约基础上结成的对各方行为制约与利益调和的关系体,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交易契约实现产品财富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离不开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社会公众等的参与,国有企业可以看作是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连接点。国有企业要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公平地对待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以便充分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来自企业内部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源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尽管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量有多种,但企业的本质是决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
企业是一个具有生产和交易功能的契约结合体,国有企业通过对所有者、经营者、职工责任的履行,获取生产所需的资源,维持稳定的生产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这些内部契约的稳定基础上的。同时,通过与供应商、社会公众等外部契约的履行,实现产品交换,获取产品增值,改善企业环境。
三、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交易的契约结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的责权利进行有效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需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稳固与长久。所以,企业的本质决定了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长期以来,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只关注企业的经济责任,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以“股东至上”作为理论出发点,研究和解决的是两权分离情况下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股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但企业是各方利益的结合体,要协调保护各方的利益,企业才会实现长久发展,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只有形成共同的决策和监督治理机制,以此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的决策及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监督,才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避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受损,而这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一个企业持久的竞争力是各方协调共处的结果,包含了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贡献。因此,任何一个健康的企业都要与外部环境处于一种良好关系,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在于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社会责任理念是对企业绝对营利性的修正,但它与企业的营利性并不矛盾。企业只有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才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履行,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其权益的获取和保护所形成的合作博弈组织,任何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在客观上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企业必须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均应在合作中获得保障和实现其权益的恰当方式,而这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做保障,继而推动公司治理的创新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晶.企业本质理论及其演进逻辑研究[J].经济学家,2006(1):120.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3] 杨瑞龙,周业安.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J].经济研究,1998(9):27-36.
[4] 王仲兵.论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契合:资本保全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76-77.
[5]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 朱德平.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创新[J].上海商业,2007(1):24-27.
[7]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8] 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 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138-144.
[10] 汪凤桂.企业本质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49-53.
【关键词】 企业本质; 公司治理; 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相结合,拓展了理论发展的新空间,不仅使社会责任研究的分析框架更为清晰及更具操作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与社会责任的承担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本质是其固有的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物体的内在规定性,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企业的本质不因其表象的形式各异而有所不同,也不因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改变。对企业本质的认识随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明晰与深化。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从交易费用论到团队生产理论,再到委托代理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得到了各主流理论的认可。处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虽然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方法以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见解。但纵观企业的发展,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的企业,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即企业均是一个“生产”和“交易”的契约网络集合。
一、企业的本质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务的拓展,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企业不仅迅速积累起巨额的资本,同时使得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日趋复杂。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何协调各类资本投入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资本投入者的权益不受到侵害,如何配置各类资本投入者的责任与权力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当企业的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时,疏忽和浪费现象会出现。显然,他已经注意到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可能导致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性问题,亚当·斯密的早期论述可以认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萌芽。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需求的不同,如何合理配置企业的责权利等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关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合约,其核心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以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通过建立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与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利,以保证各方的长期合作,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
企业作为生产和交易的契约网络集合,首先是一个生产组织,吸引各种资源和要素,通过生产过程,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确保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在最基本的保值基础上实现增值。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投资者的投资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控制权的有效配置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出资发挥最大效率。控制权的拥有并不表明控制权的有效实施,相应机制是控制权有效实施的保障。而控制权的有效执行,需要公司治理机制作为保障。因此,企业的本质决定着控制权的配置,而控制权的有效实施则依赖于公司治理机制。也就是说,企业本质是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国有企业是政府维护经济秩序、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不仅具有现代企业的一切特征,诸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其两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相对于现代企业更甚。全体人民是国有企业的真正所有者,真正的所有者并不能切实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只能通过层层代理由各级政府部门代为行使,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同代理层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有企业是通过一系列契约相连接的经济组织,公司治理通过一系列的组织结构、制度和法规保证企业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外在的表现形式。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实现权力的配置,以保证在企业中各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的等利益相关者获取单个产权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约束与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保证企业决策效率。
企业作为生产和交易的契约结合体,形成了股东权、经营权、监事权等一系列因企业而产生的权利,而公司治理通过权力配置调整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冲突,以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
二、企业的本质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自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社会责任”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着不同的阐述。美国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不仅包括股东,而且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刘俊海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仅仅将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赢利作为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虽众说纷纭,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概括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前者是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的责任,而后者则是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公众、政府和员工)以及自然环境承担的责任,既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道德上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由一系列显性或隐性契约组成,既包括投资者、经营者、职工之间的内部契约,也包括与企业有利益往来的供应商、银行、消费者等外部行为主体之间的外部契约。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为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创造经济效益,还应当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职工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环境利益等,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在经济效益之外所负义务的概括或表达。 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的经济组织,必须充分利用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为社会生产并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国有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盈利是其本身固有的要求,通过创造社会财富获取较大利润,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责任的履行是由其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国有企业必须为所有者创造财富,同时满足所有者、职工等的利益需求。企业通过经济责任的履行,维持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之间契约的稳定,保证企业的生存。
国有企业是在契约基础上结成的对各方行为制约与利益调和的关系体,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交易契约实现产品财富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离不开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社会公众等的参与,国有企业可以看作是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连接点。国有企业要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公平地对待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以便充分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来自企业内部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源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尽管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量有多种,但企业的本质是决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
企业是一个具有生产和交易功能的契约结合体,国有企业通过对所有者、经营者、职工责任的履行,获取生产所需的资源,维持稳定的生产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这些内部契约的稳定基础上的。同时,通过与供应商、社会公众等外部契约的履行,实现产品交换,获取产品增值,改善企业环境。
三、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交易的契约结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的责权利进行有效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需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稳固与长久。所以,企业的本质决定了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长期以来,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只关注企业的经济责任,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以“股东至上”作为理论出发点,研究和解决的是两权分离情况下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股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但企业是各方利益的结合体,要协调保护各方的利益,企业才会实现长久发展,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只有形成共同的决策和监督治理机制,以此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的决策及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监督,才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避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受损,而这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一个企业持久的竞争力是各方协调共处的结果,包含了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贡献。因此,任何一个健康的企业都要与外部环境处于一种良好关系,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在于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社会责任理念是对企业绝对营利性的修正,但它与企业的营利性并不矛盾。企业只有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才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履行,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其权益的获取和保护所形成的合作博弈组织,任何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在客观上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企业必须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均应在合作中获得保障和实现其权益的恰当方式,而这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做保障,继而推动公司治理的创新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晶.企业本质理论及其演进逻辑研究[J].经济学家,2006(1):120.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3] 杨瑞龙,周业安.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J].经济研究,1998(9):27-36.
[4] 王仲兵.论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契合:资本保全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76-77.
[5]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 朱德平.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创新[J].上海商业,2007(1):24-27.
[7]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8] 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 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138-144.
[10] 汪凤桂.企业本质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