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通络矫正”手法的远期疗效,了解治愈患儿的综合功能状态。方法:每位治愈患儿出院6个月后回院随访。结果:参与“通络矫正”手法治疗的患儿,综合功能评定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络矫正”手法疗效稳定,值得推广。
关键词: 通络矫正手法 婴幼儿脑瘫 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通络矫正手法”治疗脑瘫患儿64例。
方法:治疗组“通络矫正手法”配合其他方法。①循经推拿:以经络循行部位为依据,沿循行部位进行推拿;以疏通经气,通经活络。②异常肌肉按摩:对于肌张力高的肌肉通过按摩,缓解紧张,降低肌张力。③穴位点压:在异常部位的主要穴位上,进行点压按摩,以疏通经气。④姿势矫正:对于姿势异常,以抑制为原则,进行对抗,矫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头颈部:①循经按摩,颈部刺激线,在颈后枕骨下缘起始,沿左右两侧斜方肌外缘直下至肩;用拇、示指,两侧同时向下直推,或用示、中指指腹先推一侧,再推另一侧,反复直推100次;颈后刺激线,从颈后枕骨下缘正中,沿颈椎棘突之直线,直到胸椎;用拇指或示、中二指向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头部扭转,对颈部两侧肌肉,用揉法,沿颈部两侧肌肉,各揉按100次;头向后仰,对颈后部肌肉,用揉法,各揉按100次。③穴位点压;在百会刺激区,以百会穴为中心,约手掌大小面积范围,以扣点法或散点法刺激该区,或以手掌紧贴该区进行揉摩、按压。每次约1分钟。百会穴以指尖按点或揉点该穴位,每次1分钟。风池穴用揉点法。两手拇指于两侧穴位同时揉压,揉压时应向对侧眼窝方向用力,每次1分钟。天柱穴用揉点法。两手拇指于两侧穴位处同时揉点,每次1分钟。④姿势矫正:用颈部左右回旋法、伸颈法、屈颈法矫正姿势。
躯干部:①循经推拿:沿督脉刺激线自上向下直推100次;沿腰背刺激线自上向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躯干屈曲紧张者从上到下每个部位进行揉摩3分钟;腰部无力者以用重刺激手法,滚、揉为主,配合叩击,以提高肌力,时间3分钟。③穴位点压:夹脊穴以两手拇指尖按点,自上而下,3分钟;大杼穴以两手拇指尖按点,1分钟;督俞穴以两手拇指点按1分钟;脾俞穴以两手拇指尖点按1分钟;肾俞穴以两手拇指尖点按1分钟;膀胱俞以两手拇指尖点按1分钟。④姿势矫正:用背伸法、躯干旋转法、躯干侧弯法矫正姿势。
上肢:①循经推拿:沿桡侧刺激线自上而下直推100次;沿尺侧刺激线上而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上肢屈曲内旋者以揉法,从上到下揉摩100次;上肢背伸者以揉法,从上到下揉摩100次;手紧握拳、拇指内收者揉按100次。③穴位点压:点压肩髃穴、臂臑穴、曲池、内关、伸指穴、合谷穴。④姿势矫正:用伸肩法、上肢屈伸法、上肢旋转法矫正姿势。下肢:①循经按摩:沿胫腓刺激线自上而下直推100次;沿胫内刺激线自上而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分别按摩大腿内侧肌群、下肢屈肌部位、跟腱部位、胭窝部位矫正姿势。③穴位点压:点压环跳穴、委中穴、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穴、跟平(新穴)。④姿势矫正:用分髋法、压膝整足法、下肢屈伸法矫正异常姿势。其他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对照组中医治疗:①头皮针灸;②头皮穴位注射;③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④经络导平治疗仪治疗。西医治疗:①高压氧治疗;②PT训练:Vojta 手法、Bobath手法、上田手法;③静点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丹参针、硫酸镁、低分子右旋糖酐、神经节苷脂;④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口服盐酸苯海索。
随访方法:治疗组、对照组痊愈病人出院随访半年,由专人按照《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评估[1]。
评估方法:参照胡莹媛教授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的研究[1],采用该文《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通过对5方面能力的评估了解患儿的综合功能:①认知功能:通过图片、实物、语言来进行认知功能评定。②言语功能:主要通过言语理解与表达来评定。③运动能力:对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进行评定。④自理动作:在清洁、进食、穿、脱衣服、如厕等基木自理动作方而进行评定。⑤社会适应能力:主要通过表达与言语来了解适应家庭及环境的情况。
结 果
随访例数:治疗组痊愈病例55例共随访48例(87.27%),对照组痊愈病例16例共随访14例(87.5%)。均大于总病例数的70%,随访结果有代表意义。X2=9.55,P<0.005,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见表1。

讨 论
“通络矫正手法”除了包括有现代康复理论的技术,更多的是借鉴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降低患儿肌张力,缓解肌肉痉孪,使肌肉硬度减轻,从而使脑瘫患儿能更好的进行功能训练,促进其运动发育。
“通络矫正手法”中的异常肌肉按摩直接放松肌肉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二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了紧张痉挛。“通络矫正手法”对运动发育的影响是根据祖国医学“治痿独取阳明”这一理论,对上下肢的推拿按摩侧重于疏通手足阳明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全身肌肉骨骼筋脉赖气血濡润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莹媛,吴卫红,李燕春,等.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的研究设计.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08-112.
关键词: 通络矫正手法 婴幼儿脑瘫 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通络矫正手法”治疗脑瘫患儿64例。
方法:治疗组“通络矫正手法”配合其他方法。①循经推拿:以经络循行部位为依据,沿循行部位进行推拿;以疏通经气,通经活络。②异常肌肉按摩:对于肌张力高的肌肉通过按摩,缓解紧张,降低肌张力。③穴位点压:在异常部位的主要穴位上,进行点压按摩,以疏通经气。④姿势矫正:对于姿势异常,以抑制为原则,进行对抗,矫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头颈部:①循经按摩,颈部刺激线,在颈后枕骨下缘起始,沿左右两侧斜方肌外缘直下至肩;用拇、示指,两侧同时向下直推,或用示、中指指腹先推一侧,再推另一侧,反复直推100次;颈后刺激线,从颈后枕骨下缘正中,沿颈椎棘突之直线,直到胸椎;用拇指或示、中二指向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头部扭转,对颈部两侧肌肉,用揉法,沿颈部两侧肌肉,各揉按100次;头向后仰,对颈后部肌肉,用揉法,各揉按100次。③穴位点压;在百会刺激区,以百会穴为中心,约手掌大小面积范围,以扣点法或散点法刺激该区,或以手掌紧贴该区进行揉摩、按压。每次约1分钟。百会穴以指尖按点或揉点该穴位,每次1分钟。风池穴用揉点法。两手拇指于两侧穴位同时揉压,揉压时应向对侧眼窝方向用力,每次1分钟。天柱穴用揉点法。两手拇指于两侧穴位处同时揉点,每次1分钟。④姿势矫正:用颈部左右回旋法、伸颈法、屈颈法矫正姿势。
躯干部:①循经推拿:沿督脉刺激线自上向下直推100次;沿腰背刺激线自上向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躯干屈曲紧张者从上到下每个部位进行揉摩3分钟;腰部无力者以用重刺激手法,滚、揉为主,配合叩击,以提高肌力,时间3分钟。③穴位点压:夹脊穴以两手拇指尖按点,自上而下,3分钟;大杼穴以两手拇指尖按点,1分钟;督俞穴以两手拇指点按1分钟;脾俞穴以两手拇指尖点按1分钟;肾俞穴以两手拇指尖点按1分钟;膀胱俞以两手拇指尖点按1分钟。④姿势矫正:用背伸法、躯干旋转法、躯干侧弯法矫正姿势。
上肢:①循经推拿:沿桡侧刺激线自上而下直推100次;沿尺侧刺激线上而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上肢屈曲内旋者以揉法,从上到下揉摩100次;上肢背伸者以揉法,从上到下揉摩100次;手紧握拳、拇指内收者揉按100次。③穴位点压:点压肩髃穴、臂臑穴、曲池、内关、伸指穴、合谷穴。④姿势矫正:用伸肩法、上肢屈伸法、上肢旋转法矫正姿势。下肢:①循经按摩:沿胫腓刺激线自上而下直推100次;沿胫内刺激线自上而下直推100次。②异常肌肉按摩:分别按摩大腿内侧肌群、下肢屈肌部位、跟腱部位、胭窝部位矫正姿势。③穴位点压:点压环跳穴、委中穴、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穴、跟平(新穴)。④姿势矫正:用分髋法、压膝整足法、下肢屈伸法矫正异常姿势。其他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对照组中医治疗:①头皮针灸;②头皮穴位注射;③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④经络导平治疗仪治疗。西医治疗:①高压氧治疗;②PT训练:Vojta 手法、Bobath手法、上田手法;③静点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丹参针、硫酸镁、低分子右旋糖酐、神经节苷脂;④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口服盐酸苯海索。
随访方法:治疗组、对照组痊愈病人出院随访半年,由专人按照《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评估[1]。
评估方法:参照胡莹媛教授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的研究[1],采用该文《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通过对5方面能力的评估了解患儿的综合功能:①认知功能:通过图片、实物、语言来进行认知功能评定。②言语功能:主要通过言语理解与表达来评定。③运动能力:对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进行评定。④自理动作:在清洁、进食、穿、脱衣服、如厕等基木自理动作方而进行评定。⑤社会适应能力:主要通过表达与言语来了解适应家庭及环境的情况。
结 果
随访例数:治疗组痊愈病例55例共随访48例(87.27%),对照组痊愈病例16例共随访14例(87.5%)。均大于总病例数的70%,随访结果有代表意义。X2=9.55,P<0.005,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见表1。

讨 论
“通络矫正手法”除了包括有现代康复理论的技术,更多的是借鉴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降低患儿肌张力,缓解肌肉痉孪,使肌肉硬度减轻,从而使脑瘫患儿能更好的进行功能训练,促进其运动发育。
“通络矫正手法”中的异常肌肉按摩直接放松肌肉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二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了紧张痉挛。“通络矫正手法”对运动发育的影响是根据祖国医学“治痿独取阳明”这一理论,对上下肢的推拿按摩侧重于疏通手足阳明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全身肌肉骨骼筋脉赖气血濡润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莹媛,吴卫红,李燕春,等.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的研究设计.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