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第十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此次研讨的主题是“可持续城市发展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论坛”,聚焦如何提升未来住宅的居住舒适性与效能、如何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等城市可持续问题。有40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研讨,上百位专家学者分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将有助于推动亚太地区城市有机融合的生态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全球性绿色生态行业组织的跨领域合作。
第十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于2013年7月5~7日假座上海虹桥宾馆举行,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具体承办。
此次研讨的主题是“可持续城市发展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论坛”,有40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为研讨会发来贺信,国家住建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到会致辞,国家住建部科技委顾问、瑞士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许溶烈教授肯定了本研讨会经久不衰的三大缘由,即每次有新内容、主题非常合时、论坛话题永恒。
在全体大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作了题为《关于城市发展转型的思考》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即增长方式由褐色发展到绿色发展、发展方式由线性发展到循环发展、城乡空间由蔓延发展到紧凑发展、发展模式由英美模式到中国模式。他介绍了城市绿色发展的系列准则,包括:城市环境、土地运用、建筑标准、交通发展、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生态理念。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屋署副署长冯宣萱在题为《推动创新,持续发展——香港防务委员会的经验》的演讲中,介绍了香港自2011年底开始复建“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发展项目,房委会因此不断推陈出新,探究崭新方法,以达致可持续的公屋发展,同时务求公屋在绿化和生态研究、节能节水、降低噪音、建筑耐用性、物料应用,以及建筑技术等各方面,不断推动创新,精益求精。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副教授丁育群在题为《台北市公营住宅政策》的演讲中特别地指出,有鉴于低利率与高房价时代的来临,台北市住宅政策调整为致力于发展台北市的住宅租赁市场,2011年率全台湾之先推出大龙峒公营出租住宅,委由民间物业公司管理,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与住户订定居住公约以提高管理成效,籍此全面开启建立台湾公有出租住宅的新里程。
除了全体大会的学术演讲外,大会还分“住房发展政策及产业化”、“建筑技术”、“城市规划与设计”、“社会人文与住房”四个专题论坛,聚焦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城市发展及住房保障建设等问题,目的是为与会的海内外规划、设计、科研、营造、管理、房地产开发、经济、社会学等领域内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积极鼓励与营造建设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让与会者分享城市低碳环保、绿色宜居、老年社区建设等城市化进程中的优秀科研成果。由于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会场有近百位专家学者轮番上场进行学术演讲,限于篇幅,下文只能择要介绍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在“住房发展政策及产业化”分论坛上,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建筑管理处处长黄志明专门介绍了高雄市绿色建筑自治条例对永续发展的影响,以及高雄都市保护研究的相关成果。他认为,由于县市合并,高雄治理范围有近3000平方公里,海平面垂直高差达3500米以上,具有多元族、多样地貌与各具特色的城乡文化特质。有鉴于永续发展、防灾等需求,面对工业污染、高龄少子化、产业外流、城乡历史风貌消失等复杂议题,高雄市积极推动严格的绿色自治条例,对公有建物率先配合推动绿建改造工程,以建立亚热带气候区低碳宜居的城市发展。经过这几年不遗余力的低碳发展,包括工业区整合、太阳光电的运用、公共自行车设置、推广低碳绿色能源、建构自行车道、湿地生态走廊等,成功转型为绿色低碳城市。
在“建筑技术”分论坛上,北京城市雨水系统与水循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车伍教授,在阐述生态城市现代雨水综合管理策略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建设模式对环境的影响更加突出,而近年来我国城市水安全、水污染等问题已经反映出传统雨水系统的局限,因此制定现代雨水综合管理策略刻不容缓,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所需的重要支撑。该策略应始终以恢复水文循环为核心目标,全面考虑水文要素的保护、内涝、污染、利用、景观、成本等多方面问题,利用传统与新型技术措施,综合解决城市雨水及水环境生态问题。依据该管理策略,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项规划还必须注意针对源头、中途、末端不同条件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方法及技术措施。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分论坛上,新加坡建设局国际开发署署长许麟济介绍了新加坡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经验。他强调,制定和实施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与法规,能有助于促进绿色建筑设计和生态城市发展。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汉柯·贝克宁教授在题为《在城市设计中的持久性》的演讲中,认为城市设计并不是随意自由的艺术形式,而应该是城市整体文脉中的一部分。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城市设计来说,对既有的城市文脉进行解读回应,并成为既有文脉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所处的文脉不同,城市设计对于文脉的尊重与否会体现得更加强烈,而将城市设计和地方特色联系起来将是一种获得地方价值的积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潘宜作了有关老龄化社区规划的演讲,他着重将老龄化社区与传统社区进行了区别对比,提出了应对老龄化社区规划的指标体系框架,即涵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资源环境、信息安全、文化心理等五大部分的48个指标类型,以期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社会人文与住房”分论坛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万民,在论及重庆当代居住小区的品质问题时,认为建设居住小区可以使城市土地价值和资源效益最大化,对城市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决定着居住小区发展的方向,无论在交通便利程度、土地出让价格、城市区位关系、教育医疗类生活服务设施、其它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促进或制约着居住小区的发展。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伯拉罕·弗里德曼,在关于廉价防务的创新性思考的演讲中,认为随着社会对人为的环境破坏行为的关注,人们对常见住房的设计与实施进行重新检查,从而减轻其长远性影响。从现代角度来看,住宅小规模化可被视为因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破解答案,这是因为其高密度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同时也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马丁·瓦特就英格兰德比郡与阿克茹特镇进行对比,着重介绍了建筑师如何让社区居民参与新村庄设计及如何积极应对搬迁产生的长期社会状况,称赞该项目的最终设计取得成功,并因此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自1998年举行了第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以来,该研讨会成功举办了十次,现已成为中国城市住宅领域内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还秉承了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继往开来、扶持后生的传统,在闭幕式上,颁发了由国家住建部科技委及香港中大研究事务委员会共同盖章的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及学生优秀论文奖。毫无疑问,本次论坛是提升未来住宅居住舒适性与效能的盛会,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合作交流的盛会,将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促进行业组织的跨领域合作,制定循环绿色的可持续建筑标准,促进宜居住宅的建设,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运用。
责任编辑:张炜
第十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于2013年7月5~7日假座上海虹桥宾馆举行,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具体承办。
此次研讨的主题是“可持续城市发展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论坛”,有40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为研讨会发来贺信,国家住建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到会致辞,国家住建部科技委顾问、瑞士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许溶烈教授肯定了本研讨会经久不衰的三大缘由,即每次有新内容、主题非常合时、论坛话题永恒。
在全体大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作了题为《关于城市发展转型的思考》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即增长方式由褐色发展到绿色发展、发展方式由线性发展到循环发展、城乡空间由蔓延发展到紧凑发展、发展模式由英美模式到中国模式。他介绍了城市绿色发展的系列准则,包括:城市环境、土地运用、建筑标准、交通发展、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生态理念。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屋署副署长冯宣萱在题为《推动创新,持续发展——香港防务委员会的经验》的演讲中,介绍了香港自2011年底开始复建“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发展项目,房委会因此不断推陈出新,探究崭新方法,以达致可持续的公屋发展,同时务求公屋在绿化和生态研究、节能节水、降低噪音、建筑耐用性、物料应用,以及建筑技术等各方面,不断推动创新,精益求精。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副教授丁育群在题为《台北市公营住宅政策》的演讲中特别地指出,有鉴于低利率与高房价时代的来临,台北市住宅政策调整为致力于发展台北市的住宅租赁市场,2011年率全台湾之先推出大龙峒公营出租住宅,委由民间物业公司管理,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与住户订定居住公约以提高管理成效,籍此全面开启建立台湾公有出租住宅的新里程。
除了全体大会的学术演讲外,大会还分“住房发展政策及产业化”、“建筑技术”、“城市规划与设计”、“社会人文与住房”四个专题论坛,聚焦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城市发展及住房保障建设等问题,目的是为与会的海内外规划、设计、科研、营造、管理、房地产开发、经济、社会学等领域内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积极鼓励与营造建设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让与会者分享城市低碳环保、绿色宜居、老年社区建设等城市化进程中的优秀科研成果。由于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会场有近百位专家学者轮番上场进行学术演讲,限于篇幅,下文只能择要介绍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在“住房发展政策及产业化”分论坛上,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建筑管理处处长黄志明专门介绍了高雄市绿色建筑自治条例对永续发展的影响,以及高雄都市保护研究的相关成果。他认为,由于县市合并,高雄治理范围有近3000平方公里,海平面垂直高差达3500米以上,具有多元族、多样地貌与各具特色的城乡文化特质。有鉴于永续发展、防灾等需求,面对工业污染、高龄少子化、产业外流、城乡历史风貌消失等复杂议题,高雄市积极推动严格的绿色自治条例,对公有建物率先配合推动绿建改造工程,以建立亚热带气候区低碳宜居的城市发展。经过这几年不遗余力的低碳发展,包括工业区整合、太阳光电的运用、公共自行车设置、推广低碳绿色能源、建构自行车道、湿地生态走廊等,成功转型为绿色低碳城市。
在“建筑技术”分论坛上,北京城市雨水系统与水循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车伍教授,在阐述生态城市现代雨水综合管理策略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建设模式对环境的影响更加突出,而近年来我国城市水安全、水污染等问题已经反映出传统雨水系统的局限,因此制定现代雨水综合管理策略刻不容缓,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所需的重要支撑。该策略应始终以恢复水文循环为核心目标,全面考虑水文要素的保护、内涝、污染、利用、景观、成本等多方面问题,利用传统与新型技术措施,综合解决城市雨水及水环境生态问题。依据该管理策略,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专项规划还必须注意针对源头、中途、末端不同条件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方法及技术措施。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分论坛上,新加坡建设局国际开发署署长许麟济介绍了新加坡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经验。他强调,制定和实施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与法规,能有助于促进绿色建筑设计和生态城市发展。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汉柯·贝克宁教授在题为《在城市设计中的持久性》的演讲中,认为城市设计并不是随意自由的艺术形式,而应该是城市整体文脉中的一部分。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城市设计来说,对既有的城市文脉进行解读回应,并成为既有文脉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所处的文脉不同,城市设计对于文脉的尊重与否会体现得更加强烈,而将城市设计和地方特色联系起来将是一种获得地方价值的积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潘宜作了有关老龄化社区规划的演讲,他着重将老龄化社区与传统社区进行了区别对比,提出了应对老龄化社区规划的指标体系框架,即涵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资源环境、信息安全、文化心理等五大部分的48个指标类型,以期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社会人文与住房”分论坛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万民,在论及重庆当代居住小区的品质问题时,认为建设居住小区可以使城市土地价值和资源效益最大化,对城市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决定着居住小区发展的方向,无论在交通便利程度、土地出让价格、城市区位关系、教育医疗类生活服务设施、其它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促进或制约着居住小区的发展。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伯拉罕·弗里德曼,在关于廉价防务的创新性思考的演讲中,认为随着社会对人为的环境破坏行为的关注,人们对常见住房的设计与实施进行重新检查,从而减轻其长远性影响。从现代角度来看,住宅小规模化可被视为因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破解答案,这是因为其高密度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同时也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马丁·瓦特就英格兰德比郡与阿克茹特镇进行对比,着重介绍了建筑师如何让社区居民参与新村庄设计及如何积极应对搬迁产生的长期社会状况,称赞该项目的最终设计取得成功,并因此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自1998年举行了第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以来,该研讨会成功举办了十次,现已成为中国城市住宅领域内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还秉承了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继往开来、扶持后生的传统,在闭幕式上,颁发了由国家住建部科技委及香港中大研究事务委员会共同盖章的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及学生优秀论文奖。毫无疑问,本次论坛是提升未来住宅居住舒适性与效能的盛会,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合作交流的盛会,将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促进行业组织的跨领域合作,制定循环绿色的可持续建筑标准,促进宜居住宅的建设,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运用。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