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榭戏台
从4月30日到5月18日,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9个剧场,林兆华执导的话剧《盲人》由12位真正的盲人在此演出。
《盲人》是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比利时象征派戏剧作家梅特林克100年前的经典巨作。林兆华对此剧情有独钟,希望以此来唤醒城市人对自身生存的深层思考。故事叙述了12个盲人在一个荒岛上走失,并等待已经死去的牧师的拯救。
此次,“不安分”的林兆华对该剧做了大胆的颠覆,让12个真正的盲人登上了舞台。“我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盲人演员)放松下来,完全放松下来。”在和盲人演员一起排戏的日子里,林兆华表达,“很多次,我曾经落泪,他们没有眼睛,但他们的心却如此清澈。他们心中永远有一盏明灯,透出无限的希望,这正是该剧要传达给观众的”。
演出在黑暗中开场,人影攒动,主角们踏石而入。编钟与钢琴营造出的音乐让人悬念丛生。字幕倾斜而出,反复重复一个问题——神父去了哪里?盲人们焦躁不安,他们猜忌、质疑、凭空想象,直到触摸到神父的尸体,才相信唯一的希望破灭了。在整个演出过程中,现场观众摒弃凝神,与12位主演共呼吸,许多观众更是流下眼泪。现场还有许多盲人观众,他们是特意赶来捧场的,他们想象自己也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与台上的12位盲人做着心底的交流。
起用盲人排《盲人》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兆华看到一家教育文化机构给盲人讲电影的报道,他受到很大触动。“盲人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空间里,对外界事物有着特别的感受,如果真实再现他们的感受,肯定跟健全演员表演不一样。”这种未知的可能性,让林兆华很是着迷。尽管排戏的过程非常艰难,他却乐此不疲。a
让林兆华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戏剧竟然在改写着12位盲人演员的心路历程。他们不是演员,他们甚至不曾有过演员的梦想,此次参演的12位盲人都来自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这是一个致力于社区残疾人综合能力发展和残疾人文化创新的民间非营利性机构。他们年龄最大的65岁,是福利厂的退休职工;最小的只有17岁,是联大的在校生。他们中有学生、按摩师、福利厂退休工人以及残联干部。在将近三个月的排练过程中,他们从畏惧、退缩、放弃中一步一步找到自信。林兆华对演员一贯的“放纵”方式,在《盲人》剧组中形成一种温暖的氛围,让盲人演员获得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
从4月30日到5月18日,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9个剧场,林兆华执导的话剧《盲人》由12位真正的盲人在此演出。
《盲人》是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比利时象征派戏剧作家梅特林克100年前的经典巨作。林兆华对此剧情有独钟,希望以此来唤醒城市人对自身生存的深层思考。故事叙述了12个盲人在一个荒岛上走失,并等待已经死去的牧师的拯救。
此次,“不安分”的林兆华对该剧做了大胆的颠覆,让12个真正的盲人登上了舞台。“我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盲人演员)放松下来,完全放松下来。”在和盲人演员一起排戏的日子里,林兆华表达,“很多次,我曾经落泪,他们没有眼睛,但他们的心却如此清澈。他们心中永远有一盏明灯,透出无限的希望,这正是该剧要传达给观众的”。
演出在黑暗中开场,人影攒动,主角们踏石而入。编钟与钢琴营造出的音乐让人悬念丛生。字幕倾斜而出,反复重复一个问题——神父去了哪里?盲人们焦躁不安,他们猜忌、质疑、凭空想象,直到触摸到神父的尸体,才相信唯一的希望破灭了。在整个演出过程中,现场观众摒弃凝神,与12位主演共呼吸,许多观众更是流下眼泪。现场还有许多盲人观众,他们是特意赶来捧场的,他们想象自己也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与台上的12位盲人做着心底的交流。
起用盲人排《盲人》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兆华看到一家教育文化机构给盲人讲电影的报道,他受到很大触动。“盲人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空间里,对外界事物有着特别的感受,如果真实再现他们的感受,肯定跟健全演员表演不一样。”这种未知的可能性,让林兆华很是着迷。尽管排戏的过程非常艰难,他却乐此不疲。a
让林兆华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戏剧竟然在改写着12位盲人演员的心路历程。他们不是演员,他们甚至不曾有过演员的梦想,此次参演的12位盲人都来自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这是一个致力于社区残疾人综合能力发展和残疾人文化创新的民间非营利性机构。他们年龄最大的65岁,是福利厂的退休职工;最小的只有17岁,是联大的在校生。他们中有学生、按摩师、福利厂退休工人以及残联干部。在将近三个月的排练过程中,他们从畏惧、退缩、放弃中一步一步找到自信。林兆华对演员一贯的“放纵”方式,在《盲人》剧组中形成一种温暖的氛围,让盲人演员获得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