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林土楼群走笔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2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林在哪里?从平和县城“圆环”出发,沿迎宾路往东行约百数十米后右拐,经由坑里村方向一路前行,跨过横跨花山溪的一座大桥就到了,全程满打满算不过两公里,显然并不遥远。换一个视角描述,内林地处平和县城东隅,东偎巍峨高耸的大屏山与天马山,西临秀水潺湲的西溪源流花山溪,南望县城阳明公园,北扼生机盎然的平和东大门。温婉的花山溪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绵延不绝的灵秀神韵,雄奇的大屏山与天马山赋予了内林人纯朴而刚性的品格。人们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世代生息,过上了富庶的生活,也留下了蔚为壮观的土楼建筑群,值得人们去观赏、去品味。
  玉璧增辉楼
  玉璧增辉楼就在内林村的中心点,楼前有一片空旷的广场便于泊车,因此误打误撞就成为我等此行踏访的第一站。
  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瓦片,站在玉璧增辉楼前,抬头仰望就是一片铺天盖地的红,令人赞叹不已。国人素以红色为喜庆,见红大吉,毫无疑问,这是我见过最富有喜感的一座土楼。与其说是土楼,其实说是砖楼更为贴切。因其东、西、北三面外墙为红砖墙体,唯一的南面土墙已坍塌大半,使这座历经百多年历史的楼有了残缺之美。
  玉璧增辉楼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结合,外观为圆角方形,楼高三层,呈坐东朝西格局,大门朝向西侧,花岗岩条石方框套拱券门,上方有一楼名匾额,楼名字迹已损毁,依稀可辨“玉壁增辉”字样,下方置两块方形浮雕门簪石。大门宽1.76米,高3米,整个大门石块錾凿规整、构造严密,显得极具气势。门槛前原铺有两级垂带踏跺,现被浇注水泥覆盖。绕楼一周,可见西侧正墙中段保存完好,与北墙接合处则有重新修葺的痕迹;东面外墙其中有一单元为两层高的土墙,其余完好;北面墙体亦完好无缺。北、西、东三面均为红砖墙面,底部则是高达1.45米、由5重花岗岩条石垒砌的墙基,上部第三层开有朝外的石框方窗。西南边墙角和南侧墙体已坍塌大半,仅余石砌墙基和半截夯土墙。南墙另开有一门,俗称“水门”,为花岗岩条石矩形门,宽1.25米,高2.2米,上方嵌一“挹薰风”匾额。“挹”有收取之意;“薰风”即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南宋词人韩元吉作《南乡子·寿二十一弟》:“好挹薰风和舜琴”)。
  走进大门,原本宽敞的门厅被隔出一个单元,仅余一条不足两米宽的通道可供进出。隔出的单元据说为了安置一个五保户。走过通道,来到楼内院落,入目所见是个长约14.68米,宽约13.3米的长方形楼埕,花岗岩条石铺设的地面平坦整洁。楼埕四周留有一条宽约0.3米的排水沟,保障雨天楼内水流通畅;西南角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井壁长有蕨草;东南角通往水门则是一条露天巷道,行走期间,有种小巷幽深的别样意趣。楼内开有22个入户单元门,合共32个开间。各单元进深不一,其中西侧单元含墙进深14.9米,东侧单元含墙进深13.5米,内台明宽约0.98米。单元均为两进一天井结构,前落单层,后落三层,单元内有斜梯通往二、三层,二层朝中庭一侧设有绕楼一周的互通连廊,三层未设连廊。
  忽略南面已坍毁的夯土墙不计,整座玉璧增辉楼以红砖、红瓦的面貌示人,且楼内埕面以清一色的规整条石铺设,这般考究的建筑材料在土楼家族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与寻常土楼相比,无疑显得更加奢华高贵,堪称土楼中的“豪宅”了。难怪一提起玉璧增辉楼,当地人都会自豪地说一句:“有内林人的富,没内林人的大厝。”或者说:“富不富,比不过内林人的大厝。”令人疑惑难解的是,缘何这样一座尽显奢华气质的红砖楼,却唯独南面是普通的夯土墙呢?据年逾八旬的李建华老人推测,最早的玉璧增辉楼可能为纯夯土墙构造,大约在清朝末年曾被大火焚烧过,后重新修建,以红砖替代损毁严重的东、西、北三面外墙,南面夯土墙因受损较轻得以保留原状。诚然,红砖楼墙更为坚固耐用,因此经过百数十年风雨后,南面夯土墙终于不堪岁月浸蚀而坍塌,而北、东、西三面红砖墙体则犹然如新。
  拱西楼
  拱西楼位于玉璧增辉楼北边,两楼相距不过百米。在外观形状上,拱西楼同样是一座圆角方形楼,楼高两层,单元式结构。楼门朝向西面,同样是花岗岩条石方框套拱券门,石雕楼名匾额“拱西楼”阴刻大字,右边题款“道光丙午年”,左边落款“端阳月造”点出了建楼年份。门楣下方置四块分别雕有松、竹和龙鼎的浮雕门簪石,左右各两块叠加,用以支撑固定外门扇,外门扇为杉木材料,保存完好。楼门宽1.58米,高2.83米,比玉璧增辉楼门略显窄小。青石门槛已开裂,磨损较为严重。楼体外墙砌以三重花岗岩条石为墙基,上方墙体白灰抹面,南侧外墙部分未抹白灰,可见墙基以上为青砖墙面,顶部则是夯土墙体。环楼一周砌有宽1.17米、条石镶边的卵石外台明。与玉璧增辉楼一样水门设于南面,方形条石矩形门,宽0.83米,高1.97米,门上未置匾额。
  大门内侧是个敞亮的门厅,宽约4.57米。楼内共计21个单元,每个单元各自独立,均为单落单进式结构,西侧单元含墙进深约10米,南侧单元含墙进深约9米,内台明0.8米。内院方埕长13.83米,宽12.87米,埕面为红砖铺设,这在别处也是少见的。埕边留一条0.23米宽的排水沟,院内未见水井。楼内个别单元有改建痕迹,其中东侧中间有一单元二层屋顶已经垮塌,其余各单元尚算完好。
  拱西楼是内林土楼群中唯一有年份標记的土楼。道光丙午年为1846年,迄今有170多年历史。其余各座土楼均未见有关建造年份的记载。据李建华老人所言,拱西楼应该是内林村建成年份最早的一座土楼。相对于玉璧增辉楼的“奢华高贵”而言,拱西楼似乎低调许多。然而,也许是年代更为久远,内林人对拱西楼似乎怀有更深的情感。玉璧增辉楼的先辈曾经富甲一方,拱西楼则更具人文底蕴,历代从拱西楼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民国时期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李青仪,曾担任解放后平和一中(新民中学)第一任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乐育英才;又有李文林于民国初期毕业于北平大学,回乡后积极从事教育事业,曾担任东溪中学校长,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近年来,拱西楼更走出了一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代书画名家李平生。他们无不致力于艺术创作与文化教育事业,可谓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内林人引以为豪,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植德楼
  植德楼在玉璧增辉楼东首,距玉璧增辉楼同样仅百米之遥。与前述两座圆角方形楼不同,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方角方形楼,高两层,单元式结构。大门朝南,为花岗岩条石方框套矩形门,门宽1.45米,高2.36米,门前铺三级垂带踏跺。上方置一长方形石雕匾额,楼名“植德楼”为阳刻浮雕,左右无落款。门前未置门簪石。楼体外墙下半部分为青砖墙体,上半部分为夯土墙,外抹白灰。墙脚为单层条石墙基,外台明仅0.3米宽。西侧外墙设一道水门,为单重条石方框矩形门,宽0.9米,高2米。门上石雕匾额为阳刻“挹西爽”字样,其中“爽”字为简化的行书字体,不易辨识。
  楼内为方形内院,楼埕长14.15米,宽12.2米,方正平直的花岗岩条石地面,楼埕中间有水井一口。整座楼共22开间,为单落单进式结构,单元含墙进深8.8米,楼上未设互通连廊。楼内单元多为条石矩形门,有数间被改造成单层钢筋水泥平房,其余保存较完好,从院里晾晒衣物可知,楼内还有数户人家居住。
  植德楼建造年份不明,大体上应该晚于拱西楼。楼名“植德”蕴含有立德之意,晋王羲之《与谢万书》:“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子孙以敦厚退让。”可见以“植德楼”为名,有李氏先辈勉励子孙立德行善、敦厚传家的殷殷期盼。西面水门匾额“挹西爽”,则语出宋诗人李曾伯的《过三衢道士郑云谷出示谢叔达诗因和韵》:“佳气挹西爽,好风南来薰”,西爽意指西方山里的隐逸之气,与水门朝向西边相契合,有纳取西来隐逸之气的意蕴。
  文山楼
  文山楼介于玉璧增辉楼和植德楼之间,与植德楼仅隔一条数米宽的巷道。在楼形外观及内部结构上,与植德楼极为相似,同为方角方形楼,青砖与夯土混合墙体,楼高两层。楼门朝南,花岗岩条石方框套矩形门,内重门楣为木砖结构,门宽1.45米,高2.35米,门前铺有四级垂带踏跺。门楣上方匾额“文山楼”三字为阴刻行书,右首雕有两枚篆章,左边落款疑似“泰丙书”字样,下方加盖印章,建楼时间同样难以考证。匾额上方墙体已坍毁,被改成平台屋顶,边沿砌有镂空水泥花窗护栏。
  楼内共计24开间,单元各自独立,含墙进深7.7米,单元入户门为砖砌矩形门。内院长15.6米,宽14.7米,为卵石地面,有水井一口。环视楼内,部分单元屋顶垮塌,也有个别单元被改建,屋顶或一层、或二层,参差不齐,院内曾有个别住户加盖猪圈,加上埕中堆放杂物,显得杂乱无序。在内林现存四座土楼中,文山楼显得平淡无奇,也似乎因久无人住而备受冷落,最为破旧不堪,以至于有些外来访客甚至忽略了其存在。
  侯山李氏与内林渊源
  花山溪蜿蜒流过大屏山和天马山脚下,给这片广阔的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养分与丰沛的水源,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据了解,内林原名“梨林”,因大屏山麓有一片茂密的梨树林而得名;又有说内林原为“梨蓝”,系蓝氏畲民聚居之地,后蓝氏畲民徙居他乡而没落,又成为李氏安居之所,如今内林住民多为李姓。
  查阅《侯山李氏族谱》可知,内林李氏源自侯山(今小溪西林)。侯山李氏,一说是唐朝皇族后裔,一说系出唐朝天宝年间名将、临淮王李光弼之后;又有传闻入闽始祖火德公系宋代抗金名臣李纲之后,总之其先祖若非名将即为良相。大约在南宋末年,火德公八世裔孙孝梓公自永定湖坑辗转至南胜散坑(今小溪镇产坑一带)开居繁衍。明朝正德五年,五世李世浩率领族人于侯山围筑“西山城”,历时十载而功成,成为侯山李氏安居乐业的家园。同治三年九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朱义德率军进入平和,曾踞守西山城抗击进剿清兵。至民国十五年,国民革命军进入平和,营长洪哲明在修建小溪中山公园时派人到西山城将城墙石料拆除,使得西山城面目全非。数百年来,侯山李氏重视培育、教化子弟,族中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即有7进士、14举人、33贡生、72个秀才,出类拔萃者有明代音乐理论家李文察、翰林院检讨李光熙、清代诗人李赞元等;另有徙居泉州府安溪的李光地,系康熙九年进士,曾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位高权重的一代名臣;移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的侯山李氏后人李威光则于乾隆三十七年钦点武科状元,官至南澳总兵,诰封从二品衔“四世武功将军”。
  内林李氏先祖观佑公(1408-1454)为侯山李氏第四世,大约于明朝景泰年间由西林分衍至内林,自观佑公以下,李氏在内林衍传至今已有20代,人口约2300人,人丁兴旺,人文荟萃。关于内林土楼由谁所建,当地人说法不一,有说拱西楼由观佑公所建,但拱西楼建于道光丙午年,距观佑公所处年代已过去整整400年,故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较为一致的说法,是李氏先祖先建了一座方形的拱西楼,后又陆续增建“玉璧增辉楼”“文山楼”“植德楼”等三座方形楼,前后历时数十载。至民国初年,内林李氏人口骤增,又在旁边新建了三座土楼,与原有四座方形楼形成北斗七星的格局。如今后建三座土楼早已塌废无存,所谓“北斗七星”格局也便无从验证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内林村现存的四座土楼并不是纯粹的土楼,除了与寻常方形土楼拥有同样的造型结构外,其外墙大都为砖墙,或砖、土混合墙体,只有内部单元均以夯土墙隔断,这也是其建筑材料使用方面的独特之处。尤其玉璧增辉楼的红砖外墙、红色屋顶,更令人眼前一亮,因其外观端庄华丽、结构严谨,当地人甚至雅称“红宫”,在心里将其与帝王宫殿相提并论了。内林村就在县城东隅,驱车出城瞬息可达,能有這么分布密集且独具特色的土楼群是十分难得的。惟其可惜的是,这些土楼的修缮保护工作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仅拱西楼于2015年被列入平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出生于拱西楼的画家李平生发起在楼内成立了艺术创作基地,为拱西楼注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元素。近年来,许多地方依靠民间力量,自动自发地对世代居住、已经残旧破损的祖宗基业土楼进行修缮保护,如国强乡的六成楼、崎岭乡的祥和楼等,都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性效果,我想,这样的行为值得内林人借鉴。
  与日渐没落、荒废的土楼相比,就在玉璧增辉楼前,一座主祀玄坛元帅赵公明神位的玄坛宫建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与内林李氏源自侯山李氏一样,玄坛宫香火亦由侯山宫分灵,侯山宫是李氏先祖于明朝正德年间修建的道教宫观,主祀玄坛元帅、关圣帝君和道教三清道祖等,是福建省涉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林村修建玄坛宫奉祀玄坛元帅,这也算是一种宗族信仰的传承吧。
其他文献
故乡常常在向我召唤,内心深处摇曳着一条故乡的水草,让我渴望回归故乡的怀抱。年少时向往流浪,想做天边的云彩浪迹四方。如今却怀念小时的田地、场院、草垛,当然还有那座镇上唯一的电影院。  那时候每逢过节,会有很多露天电影可以看。可是我们更向往能走进电影院,踩着红色地毯去找寻座位。上学时,学校会组织看电影,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上看电影,然后要我们交电影票的费用,再由班长发票,班里总是顿时炸开了锅,各种议论不绝
期刊
东山岛以风动石闻名天下,自古多少文人墨客无不为之驻足,为之吟诵。然而,我更喜欢长年静静耸立于万顷碧波之上的文峰塔。这可能因从小家住海边,每天开门第一眼就望见它的缘故吧。  文峰塔位于铜山古城东面海上东门屿的巅峰之上。因有了塔,东门屿便有了塔屿的俗称。因有了塔,这座小小岛屿遂与台湾的兰屿、温州的江心屿、厦门的鼓浪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塔屿东北与漳浦古雷头隔海相望,构成进入东山湾的门户“大门”,西面距铜
期刊
夕阳西下,燕雀归巢,万家灯火次第闪烁的时候,最是离愁。  这样的节点对我而言,最喜欢也最害怕。生性不喜好繁芜嘈杂,如不是推脱不得的聚餐、聚会之类的,我一般都喜欢独处。或滞留办公室,翻翻网页,码码文字;或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溜达,深味溶在时光里淡淡的乡愁。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总会拐进太康路东头的一家三沙美食店。只要让霞浦人知道你是讲闽南话的,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有机会要去三沙走走,那里也讲闽南话,只要在霞浦
期刊
其作者可谓诗群,其作品堪称“诗史”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漳州府志》上册卷之十二《秩官志·名宦传·陈元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879页)。朝廷为解救广大民众与水火,遂任命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入闽平叛。由于蛮獠势力强大,这场斗争几经反复。陈政、陈元光相继殉职之后,陈珦继承大业,在宿将卢如金
期刊
编者按:  国内学界对何罗娜(Laura Hostetler)的了解,常常始于她的《清之殖民事业——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志与图绘》(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一书。在该书中,她试图破除东西二分的根本成见,认
期刊
这些年随着城市的美化绿化建设,在漳州市区,涌现了不少花园式住宅小区。小区的名字镶上“花园”两个字成了时尚。而能真正冠上“花园”二字的,以为自己居住的小区就是了。当然开发商给取的是“花园”两字谐音,可在我的心目中真的是花园一样的家。  说起这个小区,漳州市区的人都不陌生。它是老城区早年建成的唯一花园式小区。20世纪80年代前,曾经是漳州麻纺厂的旧址。企业改制后,厂区拆迁变为商住用地,在新世纪初开发建
期刊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湫岩看似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庙。它所处的风景绝不是最美的,它的规模也是极小的,它所拥有的僧众也不过几位,但是,有一种叫作文化底蕴的事物却将它装点得流光溢彩,衬托得威仪万方,以至于那吹过龙湫岩的风,都具有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  龙湫岩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东厦镇白塔村,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13),已有406年的历史,是明朝潼川府州牧吴燮山告老还乡时所募建的
期刊
随着挖掘机轰隆隆的响声,一幢幢老厝被推倒,此刻心情起伏不定,一种被告别的酸楚,排山倒海地涌入心头。想起关于下港尾的回忆,零星却珍贵,“老厝情结”牵动着几代人的心,仿佛对待一个弥留的老人,在凝望的视线里,每一次回眸都是仪式感的告别。老厝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拆迁是我们跟一个时代的话别。  小时候走街串巷看民俗是我们最喜欢的事,一幕幕儿时回忆的片段在脑海里浮现。老街的深巷都是七拐八拐的,深得很,跟迷宫似的
期刊
记得小时候,总听到大人们这样对不乖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抓去卖到进水六洞!”  孩子立马停止了哭闹,因为在孩子们仅有的认识里,进水六洞在一座很远很远的大山里,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贫穷落后;山上杂草丛生,经常有野兽出没,说不定还会有老虎在夜间跑下山来吃人。  2020年的元旦,在这新年的第一天里,我跟着一驴行团,第一次来到了进水。掀起她的盖头,我终于目睹了她的真容——这个大人们
期刊
朋友说,夜这么短,酒不够喝  我说,人生这么慌乱,诗歌不够绵长  但我,我们依然深爱这人间  深爱着即将到来的春天  是的,对于春天  我有我的理解  尽管生活曾给我们带来不期然的伤害  命运有时真的是坏心眼  但我,我们,依然要迎向一年一度的春天  谁说,我们的身上没有屈辱  跌跌撞撞的生活岂能没有伤痕与斑点  毕竟我们不是圣人,不是神仙  但請允许我用肉身爱你  用仅有的一件人生来爱你  我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