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社会从悠久的农业历史中走来,传统村落自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国古老文化,并且出于现如今保护传统的理念来看,其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更值得我们重视。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是有益于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山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概况,主要研究山东地区村落分布及其成因、保护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从而得出问题的适当解决对策。
关键词:山东;传統村落;活态保护;文化遗产
一、山东传统村落分布及其成因
1.1山东传统村落分布概况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定义传统村落为:“传统村落为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而在这之前,此类历史遗留下来的村庄,称之为乡土建筑或古村落。古村落之概念界定也有一定要求:村落中历史、乡土建筑及文物古迹,总量超过村庄总量建筑1/3,较可以体现历史传统风貌,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
山东传统村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中部地区和胶东沿海地区。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从2014年10月到2017年5月公布的四批山东省传统村落名单中显示:被列入超过20个传统村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鲁中地区和胶东地区。其中鲁中地区包括:淄博市69个、临沂市50个、枣庄市30个、济宁市30个、济南市28个、潍坊市23个、泰安市22个;胶东地区包括:烟台市73个、威海市32个。山东中部传统村落分布最多地区为淄博市,其代表是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太和镇峨庄的云明山村,该村主要以山区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依靠山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常伴有云雾迷蒙的景象,加上崎岖山路和瀑布景色,壮观而优美。胶东地区以烟台市分布数量最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烟台招远市辛庄镇的高家庄子村,村子古院落为清代中晚期建造,尊师重教,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1.2山东传统村落形成原因
第一,地理气候。山东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历代人口居住。全省平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5%,山地占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其他占7.8%。主要的山地和丘陵占地沟壑交错连绵,为古村落的保存和延续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地形高低变化起伏,在村落之中呈现丰富的天然山区美景。
第二,民风民俗。生活于特定地区的人民,往往通过古民居建筑建设、礼节风俗、当地工艺美术、手工艺等方面内容逐渐形成地域性的民风民俗。通过乡村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当地民风民俗得以保留和发扬,这在文化层面上也实现了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历史文物。山东传统村落发展历史绵长,古建筑雕梁画柱,工艺精美,村落选址依照传统风水格局理念规划建设,不同村落其自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不可替代。
二、山东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及具体措施
2.1山东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山东省一共有6.5万个行政村,8.6万个自然村,符合传统村落标准的只占到行政村的千分之六。在2014年之前全国被命名的传统村落一共有1561个,山东占其中仅1%。
在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保护传统村落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基本原则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任务是:不断完善传统村落调查;建立国家和地方的传统村落名录;建立保护发展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保护发展政策措施;培养保护发展人才队伍;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2.2传统村落前期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作出现不足。问题主要在于错误的将保护古村落的重点放在了拆迁上,而不是以修缮为主。对传统村落过度的拆毁拆迁难免会丢失古村落的古朴风韵,为了经济效益刻意对村落进行新建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实际也是保护传统村落初期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前期修缮资金不足,保护意识尚且成熟等原因是保护工作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村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积极配合,维护好古村落原始风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重点。
第二,过度开发。旅游业开发是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手段,古村落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追捧。在初期收到丰厚收益的同时难免出现过度开发问题,利用村落原始淳朴特色开发旅游业本身对双方都是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但使其成为商业化旅游景点而失去人文气息,最终会破坏村落其清净古朴的本质特征,旅游业也难以长足发展。如山东济南章丘市的朱家裕村,系明代洪武年间有朱氏进村,故名朱家裕,历史悠久,生态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齐鲁第一名村”的美名,后成为电视剧《闯关东》的拍摄取景地。由于名声大噪,当地发展旅游业,实行商业化运作,将当地村名集体迁出,村落质朴的人文和生态景象失去,后在评选国家传统村落时落选。
第三,第三,人口外迁。传统村落建筑历史久远,与现代生活条件有很多差距。缺少独立卫生条件,现代电子设施的缺乏导致的室内环境阴暗潮湿问题难以改善,住宅面积小等的问题,使村民大量外迁。这使大量名风名俗逐渐消失,古民居残破而无人看管。在不破坏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生活条件是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对古村落进一步的活态保护办法
第一,活态保护理念深入。活态保护理念更多被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所关注和研究,但还需全面树立为大众所知。一方面,争取举行古村落旅游文化节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优先宣传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另外一方面,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认识;除此之外,不断完善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激励机制,扩大理念深入影响,创建古村落典型,并组织宣传和展示。
第二,平衡活态保护开发内容。一方面,要梳理沉淀古村落文化遗产,平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发展,避免其过度商业化。另外一方面,在保护开发中进行多元投入机制。另外一方面,在保护开发中进行多元投入机制。古村落开发中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市场筹资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媒体与古村落保护的融合,为古村落的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技术、行政支持,探寻文化遗产多元旅游开发新思路。
第三,建设活态保护法规体系。法规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在古村落评估机制和保护立法方面。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证评估机制中,非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应当妥善保存有关实物和资料;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调查;依法开展展演展示、传播古村落活态保护公益活动;古村落在实施保护过程中,要加快立法。编制保护性规划,调整开发规划,促进古村落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建设。
结语
古村落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它不仅仅存活在我们历史记忆中,更应该在当下发挥自己独特的历史、艺术、实用文化价值。在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中,注重人文传承,淡化商业价值,坚持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提高自身文化价值,唤醒本土居民保护意识,使村落传统文化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新农村视阈下山东古村落活态景观的调查研究[J].设计,2015,(7):132-133.
[2]刘歆,徐良.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84-88.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关键词:山东;传統村落;活态保护;文化遗产
一、山东传统村落分布及其成因
1.1山东传统村落分布概况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定义传统村落为:“传统村落为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而在这之前,此类历史遗留下来的村庄,称之为乡土建筑或古村落。古村落之概念界定也有一定要求:村落中历史、乡土建筑及文物古迹,总量超过村庄总量建筑1/3,较可以体现历史传统风貌,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
山东传统村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中部地区和胶东沿海地区。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从2014年10月到2017年5月公布的四批山东省传统村落名单中显示:被列入超过20个传统村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鲁中地区和胶东地区。其中鲁中地区包括:淄博市69个、临沂市50个、枣庄市30个、济宁市30个、济南市28个、潍坊市23个、泰安市22个;胶东地区包括:烟台市73个、威海市32个。山东中部传统村落分布最多地区为淄博市,其代表是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太和镇峨庄的云明山村,该村主要以山区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依靠山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常伴有云雾迷蒙的景象,加上崎岖山路和瀑布景色,壮观而优美。胶东地区以烟台市分布数量最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烟台招远市辛庄镇的高家庄子村,村子古院落为清代中晚期建造,尊师重教,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1.2山东传统村落形成原因
第一,地理气候。山东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历代人口居住。全省平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5%,山地占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其他占7.8%。主要的山地和丘陵占地沟壑交错连绵,为古村落的保存和延续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地形高低变化起伏,在村落之中呈现丰富的天然山区美景。
第二,民风民俗。生活于特定地区的人民,往往通过古民居建筑建设、礼节风俗、当地工艺美术、手工艺等方面内容逐渐形成地域性的民风民俗。通过乡村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当地民风民俗得以保留和发扬,这在文化层面上也实现了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历史文物。山东传统村落发展历史绵长,古建筑雕梁画柱,工艺精美,村落选址依照传统风水格局理念规划建设,不同村落其自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不可替代。
二、山东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及具体措施
2.1山东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山东省一共有6.5万个行政村,8.6万个自然村,符合传统村落标准的只占到行政村的千分之六。在2014年之前全国被命名的传统村落一共有1561个,山东占其中仅1%。
在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保护传统村落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基本原则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任务是:不断完善传统村落调查;建立国家和地方的传统村落名录;建立保护发展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保护发展政策措施;培养保护发展人才队伍;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2.2传统村落前期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作出现不足。问题主要在于错误的将保护古村落的重点放在了拆迁上,而不是以修缮为主。对传统村落过度的拆毁拆迁难免会丢失古村落的古朴风韵,为了经济效益刻意对村落进行新建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实际也是保护传统村落初期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前期修缮资金不足,保护意识尚且成熟等原因是保护工作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村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积极配合,维护好古村落原始风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重点。
第二,过度开发。旅游业开发是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手段,古村落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追捧。在初期收到丰厚收益的同时难免出现过度开发问题,利用村落原始淳朴特色开发旅游业本身对双方都是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但使其成为商业化旅游景点而失去人文气息,最终会破坏村落其清净古朴的本质特征,旅游业也难以长足发展。如山东济南章丘市的朱家裕村,系明代洪武年间有朱氏进村,故名朱家裕,历史悠久,生态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齐鲁第一名村”的美名,后成为电视剧《闯关东》的拍摄取景地。由于名声大噪,当地发展旅游业,实行商业化运作,将当地村名集体迁出,村落质朴的人文和生态景象失去,后在评选国家传统村落时落选。
第三,第三,人口外迁。传统村落建筑历史久远,与现代生活条件有很多差距。缺少独立卫生条件,现代电子设施的缺乏导致的室内环境阴暗潮湿问题难以改善,住宅面积小等的问题,使村民大量外迁。这使大量名风名俗逐渐消失,古民居残破而无人看管。在不破坏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生活条件是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对古村落进一步的活态保护办法
第一,活态保护理念深入。活态保护理念更多被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所关注和研究,但还需全面树立为大众所知。一方面,争取举行古村落旅游文化节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优先宣传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另外一方面,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认识;除此之外,不断完善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理念激励机制,扩大理念深入影响,创建古村落典型,并组织宣传和展示。
第二,平衡活态保护开发内容。一方面,要梳理沉淀古村落文化遗产,平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发展,避免其过度商业化。另外一方面,在保护开发中进行多元投入机制。另外一方面,在保护开发中进行多元投入机制。古村落开发中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市场筹资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媒体与古村落保护的融合,为古村落的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技术、行政支持,探寻文化遗产多元旅游开发新思路。
第三,建设活态保护法规体系。法规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在古村落评估机制和保护立法方面。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证评估机制中,非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应当妥善保存有关实物和资料;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古村落活态景观保护调查;依法开展展演展示、传播古村落活态保护公益活动;古村落在实施保护过程中,要加快立法。编制保护性规划,调整开发规划,促进古村落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建设。
结语
古村落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它不仅仅存活在我们历史记忆中,更应该在当下发挥自己独特的历史、艺术、实用文化价值。在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中,注重人文传承,淡化商业价值,坚持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提高自身文化价值,唤醒本土居民保护意识,使村落传统文化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新农村视阈下山东古村落活态景观的调查研究[J].设计,2015,(7):132-133.
[2]刘歆,徐良.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84-88.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