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林兆华带着新书参加了凤凰卫视的名牌节目《锵锵三人行》,然而一向伶牙俐齿的主持人窦文涛和文化学者许子东,遇到了少见的冷场和尴尬。
无论他们如何挑逗,那最应该说话的第三个人却如愣头青一般,遇到能答的就答,不能答的就不答,丝毫没有努力维持聊天氛围的意愿。
整场访谈从头到尾,林兆华坐在转椅里,轻轻来回转着,眼观鼻鼻观心,面容平静,时而摊手做打坐状,时而默默抠着面前的桌子。
后来,据林兆华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本来那天想一下录两期,分别播出,可林兆华并不热衷,只录了一期就作罢。
5月23日,林兆华和他邀请来的波兰导演陆帕(Kristian Lupa)在天津做了对谈。说是对谈,林兆华一直把说话权交给对方,都是陆帕在讲。
直到观众提问环节,有一个观众站起来做了极其冗长的发言,林兆华才说了那天惟一的一段话:“你到底要问什么?你要说什么就直接说,别啰里吧嗦一大堆,大家都不爱听。”
林兆华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越来越“怪”了:性情琢磨不定,人又固执。碰上心情舒畅,能和你多说说。碰上排戏烦躁,一个好脸色也没有。
这个作品数量快超越自己年龄的“大导”,仿佛对世情越来越看透,已经不再努力去说或者呼吁,不解释任何事,不评论任何事。即使对于他办的邀请展,也只有一句“我就是把我觉得好的请来看看,没别的想法”。
林兆华手下有很多戏,《大将军寇流兰》、《白鹿原》、《一鸟六命》,都在轮流上演。他把精力都放在排戏上,别的什么也不管。
他自己说:“可要是不排戏了,谁还要你?像个牌位一样在那儿摆着,赖着不走,叫人心烦。”
Q:《导演小人书》出版的缘由是什么?
A:我不出书还招事呢,出书不更招事吗,我自己发点牢骚。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人家热情想出这本书,戏都没人看,怎么出书,扯。我本来不是出书的人,好不容易出一本书。
Q:书里的这些小文章都是什么时候写的?
A:我就是平常随便写几个字,我不会上微博,想起什么就写几百个字,这么积累的,人家出版社说这个可以搁在书里,“小人书”嘛,都是这几年随手写的。
为什么叫《导演小人书》,不是书,我也没有理论,所以叫《导演小人书》,基本上就是个通俗读物。
Q:您曾说戏剧最好的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现在还这么看吗?
A:我还这么看,80年代是这样,比较活跃,刚开始思想解放。
Q:您一直用《建筑大师》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就没有帮手是不行的。”对您来说,您遇到的“帮手”都有谁呢?
A:赵起扬、刁光覃、英若诚等老师,没有这一批老艺术家也成不了我,没有他们我这辈子在人艺当不了导演。我特别感激这些人。还有,做戏离不开舞美团队,这些设计师,还有舞台制造,是离不开的。所以导演甭牛逼哄哄,没有舞台设备这些工人,不行。最要害是剧本,我运气比较好,高作家走了,又遇到过士行,孟冰的几个戏他也给我排,没有作家是不行的。
Q:现在还有没有比较感兴趣、想排的作品?
A:眼下社会不要考虑个人兴趣了,少一点个人兴趣,个人兴趣先放边上。
Q:今年邀请展的三个外国戏中,《朱莉小姐》在形式上是最不像“话剧”的。但以前国内也有类似的作品,会被人批评“不叫戏”。
A:中国的戏剧圈都这个德行,自己其实都有的,他不敢去评论,国外的他敢说好,中国的戏剧圈没有真正的评论。
Q:会不会是我们以前有些东西做的也不够那么好?
A:不完全是,咱们有的戏做的特别好,是我们不敢肯定自己。评论者就是拿一些东西,比如理论什么的套一些东西,实际上咱中国年轻人的创造有不少好的东西,但他们不敢肯定。
无论他们如何挑逗,那最应该说话的第三个人却如愣头青一般,遇到能答的就答,不能答的就不答,丝毫没有努力维持聊天氛围的意愿。
整场访谈从头到尾,林兆华坐在转椅里,轻轻来回转着,眼观鼻鼻观心,面容平静,时而摊手做打坐状,时而默默抠着面前的桌子。
后来,据林兆华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本来那天想一下录两期,分别播出,可林兆华并不热衷,只录了一期就作罢。
5月23日,林兆华和他邀请来的波兰导演陆帕(Kristian Lupa)在天津做了对谈。说是对谈,林兆华一直把说话权交给对方,都是陆帕在讲。
直到观众提问环节,有一个观众站起来做了极其冗长的发言,林兆华才说了那天惟一的一段话:“你到底要问什么?你要说什么就直接说,别啰里吧嗦一大堆,大家都不爱听。”
林兆华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越来越“怪”了:性情琢磨不定,人又固执。碰上心情舒畅,能和你多说说。碰上排戏烦躁,一个好脸色也没有。
这个作品数量快超越自己年龄的“大导”,仿佛对世情越来越看透,已经不再努力去说或者呼吁,不解释任何事,不评论任何事。即使对于他办的邀请展,也只有一句“我就是把我觉得好的请来看看,没别的想法”。
林兆华手下有很多戏,《大将军寇流兰》、《白鹿原》、《一鸟六命》,都在轮流上演。他把精力都放在排戏上,别的什么也不管。
他自己说:“可要是不排戏了,谁还要你?像个牌位一样在那儿摆着,赖着不走,叫人心烦。”
Q:《导演小人书》出版的缘由是什么?
A:我不出书还招事呢,出书不更招事吗,我自己发点牢骚。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人家热情想出这本书,戏都没人看,怎么出书,扯。我本来不是出书的人,好不容易出一本书。
Q:书里的这些小文章都是什么时候写的?
A:我就是平常随便写几个字,我不会上微博,想起什么就写几百个字,这么积累的,人家出版社说这个可以搁在书里,“小人书”嘛,都是这几年随手写的。
为什么叫《导演小人书》,不是书,我也没有理论,所以叫《导演小人书》,基本上就是个通俗读物。
Q:您曾说戏剧最好的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现在还这么看吗?
A:我还这么看,80年代是这样,比较活跃,刚开始思想解放。
Q:您一直用《建筑大师》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就没有帮手是不行的。”对您来说,您遇到的“帮手”都有谁呢?
A:赵起扬、刁光覃、英若诚等老师,没有这一批老艺术家也成不了我,没有他们我这辈子在人艺当不了导演。我特别感激这些人。还有,做戏离不开舞美团队,这些设计师,还有舞台制造,是离不开的。所以导演甭牛逼哄哄,没有舞台设备这些工人,不行。最要害是剧本,我运气比较好,高作家走了,又遇到过士行,孟冰的几个戏他也给我排,没有作家是不行的。
Q:现在还有没有比较感兴趣、想排的作品?
A:眼下社会不要考虑个人兴趣了,少一点个人兴趣,个人兴趣先放边上。
Q:今年邀请展的三个外国戏中,《朱莉小姐》在形式上是最不像“话剧”的。但以前国内也有类似的作品,会被人批评“不叫戏”。
A:中国的戏剧圈都这个德行,自己其实都有的,他不敢去评论,国外的他敢说好,中国的戏剧圈没有真正的评论。
Q:会不会是我们以前有些东西做的也不够那么好?
A:不完全是,咱们有的戏做的特别好,是我们不敢肯定自己。评论者就是拿一些东西,比如理论什么的套一些东西,实际上咱中国年轻人的创造有不少好的东西,但他们不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