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秋天的田埂上走了一个来回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4033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来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立秋那天,我还在夏天,劳作的父亲老了,我的夏天总是很长。日历上写着立秋字样的那张纸,慢腾腾地跟在大暑的后面,一点儿都不着急。大暑的最后一个白天,我一直在地里忙,忙于田里的荒草,忙着给每一株稻子施肥、喷药。我已经和土地作战了两个月了。晚上,累了,竟然忘记撕去那张薄纸。那张纸,我撕去或者不撕去,都不打紧。夏天和秋天的界限不在纸上。秋天要来,就叫他来吧。
  秋天来了,是一片落叶告诉我的。我知道秋天是不会丢下我的,秋,一直在我弯曲的脊背下。那片微微泛黄的叶子,像夹在书页中的旧信封,在一阵秋雨之后,抵达了泥土的手掌,把所有的往事都抖落在深邃的秋光里。这种庄重的仪式,在这样一个冷空气来的早的秋天,显得更加悲戚。叶子一直在树上,我希望。生命的繁盛摆在高高的蓝天下,那是自然的肌理在沸腾。绿色让人激越,蓬勃,向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我关注叶子很久了,从它们还是小丫的时候。嫩黄的嘴角,葱绿的眉心,无数的眼睛迷离着,眨着,有无穷的希冀在春风里振动翼翅,每一条柔软的胳膊上都有记号,怀揣着一个幼小的等待。
  和秋风一起行走是一件随和惬意的事情。风没有变,只是温度有了起落。风吹来的瞬间,满田野里都是秋天。秋天被许许多多的物种牵念,它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姿势欢迎着秋天。芋头从微微突起的垄上探出头来,黄豆的夹袄被一声爆竹炸开,稻子乐呵地弯下腰,高粱的脸红了,胖墩墩的冬瓜在路边蹲着,大雁向北方的屋檐挥着手……一切都在隐秘的变化,约好了似的,把所有的精彩都无私的奉献出来,奉献给这样一个美好的秋天,一个成熟的秋天,一个收获和播种共存的秋天。
  草也听到了秋天的脚步声,还看见了牛羊的脚步,鸟雀的脚步,露水和阳光的脚步,白霜的腳步,农人的脚步,一趟趟,不知不觉中,草的腰眼就软了,耷拉着眼眉,寒霜从天上下来,就那么轻轻地渲染一笔,所有的高傲就开始低眉、哀婉、卑微、谦恭起来,黛玉一般的冷峭、自怜。似乎一切的翠色都是虚浮的繁华,生命的历练是一个过程,这个惊涛骇浪的蜕变和迁移中,注定会丢失一些东西,抛弃一些东西,一样会聚拢一些东西,升华一些东西。黄色是一种温暖的色调,生活的色调。草简约地死去了,留下一个表象的苦难,许多东西,只看外表是不能分析它们的存在的尊严的。它们的根还活着,信仰还活着,或者说,他们都在等待,等待一个春天的复苏。谁都不曾真正的死去,在这样的一个秋天。枯萎焦灼似乎要燃烧的茅草丛,落寞孤立蜷缩的褐色荷叶,交错穿插的树枝架下,几条老气横秋的长豆荚孤伶伶的无人采摘,风尘中摇曳不停的垂头丧气的丝瓜……它们应该记住的,有葳蕤就有凋谢,有喜悦就有悲伤,是这样的一种自然法则。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谁不曾青春漫舞过?谁不曾妖娆鲜活过?秋天真的来了。有一天,父亲说,他已经到了冬天。我不明白,秋天还没有过去,他怎么就过冬天了呢?我在夏天,我确定,按照父亲的逻辑,我一定在夏天。父亲的胡子白了,头发白了,他的秋天布满了白雪一样的寒霜。他在冬天了,我突然觉得有一种伤痛慢慢侵来,从萧瑟的风中,从坚硬的土层中,从高高低低的村子中,从恍恍惚惚的脑海中,有无数的长着小牙的虫子在咀嚼我的机体。七十多岁的父亲早已经知道秋天来了。他的淡定多么像秋风中的一株金碧辉煌的稻子。
  傍晚的秋天多明艳。目之所及,哪里都是明艳的青黄,田野的主体是渐渐成熟的稻子。还有一些边缘的景致,镶嵌在故乡的这栋窗棂上。沟渠上铺满了落叶,厚厚的一层,温暖的拥抱着地表上裸露的树根,如同一床秋天新缝的被褥。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旁逸斜出的树枝裁剪着落日,落日是红色的,炊烟是青灰色的,炊烟笼罩的村子渐渐被霞光淹没,一切都变成了一种金色,小孩的脸红彤彤的,老爷爷的胡子红彤彤的,老奶奶的白发红彤彤的,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树上上灯的白母鸡也变成金母鸡了。大片大片的红,从西天一直燃烧到我的面前,我担心面前的稻子也会着火,那些站在夕阳下的成千上万的稻穗,黄澄澄的,一粒粒黄的明丽,黄的鲜亮,黄的温暖。每一株稻子都整整齐齐地排好了队伍,组成一队可以翻天覆地的大军,可以推翻寒冷和饥饿压迫的队伍。这样的一种阵势,只有在乡村才可以看见。城市的空间没有这样的胸怀,每一个楼都是一个巨大的胃,它们无休止的渴求被填满,每一条和乡村连接的路基都是一张苍白僵硬的手。父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他是一株稻子。母亲说,她是一株麦子。稻子和麦子结合的我是什么?父亲不说,母亲也不说。那我是什么?是“杂种”?是掺杂着现在和过去的一棵变异的种子吧。我高大的躯体里既有稻子的温婉,又有麦子的热烈。我是夏天的,也是秋天的。如今,父辈的身躯在长年累月的负荷下,佝偻如犁,无尽的岁月苍茫堆砌在他们沟壑般的额头,是放下的时候了。一个人不可以把所有的苦难都经历,乡村的变迁让双手得到了解放。成百上千的男人和女人,远离了家园,去了一个名字叫城市的地方,城市慢慢变成了家园,老家渐渐成为短暂的驿站。走的尽管走着,留的尽管留着,在去留的中间,有多少眼泪化作欢喜,有多少故事化作缕缕秋风。
  每次回老家和父亲说话,父亲总会说到地里的庄稼。他不说这些,似乎就没有了什么话可说。这些年,家里的几亩地一直是我种着,父亲是帮手,是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汉。这次,他说他去看了麦种。虽然家里已经留了一些去年的麦种,但是父亲还是决定买一些新种子来种。去年的那些种子依靠在墙角,耐心的等着下地的日子。蛇皮袋已经用过很多年了,尽管每年都要添一些,但还是有许多蛇皮袋粉化,或者被老鼠锋利的牙齿撕裂。储藏的种子半路上就损失了一些。屋里,有许多呼吸的生命,老鼠,壁虎,蟑螂,院子里还有猫,狗,羊,鸡,鸭,有嘴的都要吃饭,这个秋天,大家都在等着,等着那些饱胀的要裂开肚子的稻子,等着高粱,玉米,芋头,小米,黄豆,绿豆……我也在等,等着我闺女的学费,等着陪父亲母亲去城市里逛逛,给父亲买一件暖洋洋的羊毛衫,二百元钱的那种,不退色,不掉毛的那种。还有答应妻子的那件米黄色的风衣,母亲的那双雪地保暖鞋……
  这样的一个快乐的秋天,一直都在人们的心中走着。人们不担心他会走丢。秋天是人们的第三个孩子。稻子成熟的前夕,父亲和母亲轮流着往地里去。地里其实已经没有什么要担心的了。草大半已经老去了,再高的草也高不过庄稼了。地里的水也放了,不用担心稻子口渴了。在苦霜来之前,还有许多稻子在努力地成长,它们要赶紧让自己的肚子鼓起来,这样的秋天,对于一粒稻子来说,没有比把自己肚子搞大更重要的事了。父亲和母亲天天去看他们,一定很着急,摸摸这棵,扶扶那棵,弯着腰,贴着脸,偶尔咕哝几句,稻子不吭气,却听得懂,一天一个样,头越来越低,是父亲夸的它不好意思了。一次,我和父亲一起下地,父亲在一番抚摸以后说,这棵稻子好,没有死穗,没有瘪子。我顺手捏捏,果然,每一粒都像孕妇。母亲怀孕的时候,肚子也鼓鼓的。我是一棵稻子,我说。这是父亲说的话,我重复。父亲不语,风从远处跑来,那株被父亲夸赞过的稻子缓缓的摇摆着身子,许多光亮的金子在眼前晃动。父亲笑了,我笑了,稻子笑了,秋天笑了。父亲站在地头,冲进田地,我想拥抱一下我的稻子,像父亲一样和稻子说话,我不会说,但我高兴,我要把我的心里话,一股脑都说出来。   秋天的田埂疏朗了许多。一个夏天,青草和庄稼一起成长,庄稼并不寂寞。到田埂上走走,亲近一下庄稼吧。许多城里的人都这样说着,尤其是孩子,认识一下庄稼,不要忘了都是土地的孩子。脚丫子没有踩在泥土上,走路是不稳当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挨着田野居住,村子是我的房子,田野是我宅基地旁最大的绿化带。天下,还有比稻海还大的草坪吗?长长的田埂,是父亲挥起的长长的赶牛的鞭子,是母亲捡拾柴草时遗落的一条麻绳。那头长着一弯明月牛角的母牛正躬着身子,嗷嗷的向前,父亲扶着犁铧的背影,就在稻叶上跳跃着,秋风扶着秋月,无数的星星望着大地,它们一定知道哪一棵庄稼没有睡。秋天的夜晚是安谧的,没有了热烈的蛙鸣,没有了蟋蟀的琴声,但秋天的夜晚一样不寂寞,你可以听见每一株植物的交谈,每一粒稻子的呼吸。哪一条田埂没有伤痕呢?犁铧从它的身边一行行划过,粗大的赤脚一遍遍踩过,灌溉的水一浪浪漫过,风吹日晒,霜雪浸泡。我脚下的田埂分明就是一条斑驳婆娑的时光传送带,把大地的前世和今生链接,把农业的过去和现在彰显。有好长一段日子,父亲的牛老了,死了。父亲沉默的像座山。过了没有多久,村子里所有的牛都不见了。还有一些散了架的木駕车,一些锈迹斑斑的犁耙,钝了口的镰刀,都偷偷的逃跑了,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牛的村子是不是村子呢?后来,村子里失去了牛哞哞的喊叫声,却换来了一种四个轮子的铁牛,它们的突突轰轰声,更加嘹亮,更加有节奏感。我开着那个家伙,父亲笑呵呵的跟着,脚步轻松了许多,像踩着春风。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从新农村的东头一直蜿蜒到村西头。
  暮色黄昏,我在秋天的田埂上走了一个来回。这个田埂是我家的田埂。就在老家的后面,端着饭碗都能看见,不用踮脚,那块地就在那里,和心灵毗邻的一块地。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块地,种什么,怎么种,都有自己做决定。你的耕耘也许会和你的收获不成比例,但是,你种下的是麦子,绝对不会收获玉米。它不会欺负你,不会撒谎,你的汗水就是收获的重量。在自己的田埂上行走,当然无拘无束,可以快,可以慢,可以站,可以蹲,可以进,可以退,可以跑,可以蹦。哪一种姿势不是一种享受呢?你做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你的土地都可以懂得。脚下是松软的草茎,稻叶裹夹着裤脚,我被漫无边际的秋色包围着,荡漾在金色的海浪上,好像有无数的小手,把我托起,高高的,一直向上,向上。
  在田埂上行走是不需要理由的。田埂的宽度远远不及城市的繁华大街。你能确定一条路的深度是它的宽窄来决定的吗?那块地,每年都要走上许多个来回,爷爷走的,奶奶走的,父亲走的,母亲走的,我走的,我要叫我的孩子也走的。一条窄窄的田埂在田野里就是一条生命线,一条窄窄的田埂,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完。一个人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田埂可以走,有一块可以自己收种的土地,可以幸福的说,我走过春天,走过夏天。我的秋天,就在我的秋天里。
  (摘自《文学与人生》)
其他文献
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长20多岁,师政委肖华只有17岁,被称为“少儿师”;它虽累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它虽仅存在一年零164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骨干,甚至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  这支在世界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部队叫“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临危组建  “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运史上一
期刊
不一样  夏日的一天,一名学生到学校餐厅打饭,见餐厅门窗紧闭,便问:“师傅,为什么不把门窗打开通通风?”  服务员说:“你没看见外面有苍蝇吗?”  学生一挥手赶走了落在头上的两只苍蝇,说:“这里面不也有吗?”  服务员说:“这些和外面的不一样,它们已经吃饱了,外面的还饿着。”  考前疯狂  临近英语考试,我看寝室一同学在疯狂背书,当时就震惊了,因为背单词实在不是该君的性格,哪怕是临时抱佛脚。  结
期刊
汪可可,28岁,湖北恩施州人,北京大学硕士,曾任法国驻华大使馆翻译,现任一家国际投资公司企业副总,全亚洲第一批探险墨脱的女性。而他,是她探险墨脱无人区雇的一个向导,或者说,一个背夫。在墨脱,她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见识了这个深山背夫的勇敢与担当,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可是,他硬生生拒绝了这份无法逾越天堑的爱。当她遇豺狗袭击的时候,他毅然用生命为代价救下了她……  女翻译独闯无人区  2010年初,因母
期刊
贯穿一生的情谊  第一,在大学里头一定要去珍惜、维系和发展那种一辈子很难遇到的集体的友情。舒婷曾经说“人到中年友情之数和头发的多少成正比,友情之数日渐凋零”。但是在大学里面所结下来的同学情谊,可以贯穿一生。  我为什么格外地要强调第一点要珍惜大学的集体友情呢?因为这种集体友谊是最难得的,即使你在谈恋爱,也要融入到彼此的集体当中:借自行车或者自己有自行车一帮的人可以骑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去踏青去玩;一
期刊
我去另一间房取回6瓶吗啡。我把注射器灌满,准备把它接上——但琳推开我的手,直接拿走注射器。我就坐在她床边。随着吗啡进入血液,她逐渐失去知觉,但她能听见我的希望。我哭着说:我爱你,你爸爸也爱你……  判决的时刻到了。1小时45分钟的闭门会议后,陪审团将宣布他们是否认为我故意谋杀了我女儿琳。我抚摸着脖子上的盒式挂链,一连9天的审判我一直戴着它,那里面有琳的照片和她的几缕青丝。我知道琳一定不希望我经历这
期刊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至此,刘路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的过程,成为国内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一般的人完成这一过程,则需要15年。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刘路成功的背后,处处洒满了母爱的阳光。  自卑时给他温暖  1989年,刘路出生于大连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母亲是工程师,平日里很忙,根本没
期刊
2012年5月,一个女孩的艰难人生被一双旅游鞋改变,她的未来变得阳光灿烂。这个女孩叫王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小村庄,母亲患有脑积水,长年离不开药物,父亲背井离乡,一直在外打工。艱难是她生活的基调。  穷家孩子早当家。王定很小就成为母亲的得力帮手,照顾年幼的弟弟,并分担大量家务。她没有抱怨任何人,她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穷家娃,就得像艾蒿,经得住风雨,才能成为一味药材。”  上初二时,家里实在没
期刊
2011年9月,杜梦杰创建“追梦网”时,还只是个22岁的在校大学生,就读于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专业,他把毕业前夕的这一年作为自己实现创业梦想的起始年。网站上线四个月,先后发布的13个追梦项目中,有7个项目成功获得筹款资金,被形象地称为“将梦想转化为成果的梦想助推器”。  游学经历,促生“追梦”构想  说起创建“追梦网”的由来,正是源于杜梦杰丰富的游学经历。杜梦杰自小就是个爱追梦的孩子。读小学时,立志
期刊
他曾一连演唱了电影《80后》《山楂树之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风声》等热门大片的主题曲,才华彰显;他在李芳芳最新执导的青春励志电影《无问西东》里与章子怡、王力宏、黄晓明、张震一起斗戏,讲述了四个怀有梦想、性格迥异、用不同方式展现清华精神的少年的青春奋斗史;他在2007年的“快乐男声”舞台上,蟾宫夺冠,后来以一首《有没有人告诉你》传唱大江南北;他历经风波,依然微笑如花,背着一把吉他寻找音乐的天涯。
期刊
2009年春,98岁的奶奶无疾而终。时过3年,我方能泅渡悲伤,让回忆不浸染眼泪与呜咽,在空气中飘满思念的清明,唯有斜倚文字,浅笑将她唤。  爱上爷爷一口白牙  1925年,14岁的奶奶有点闷,父母给她说了一门亲事,她不中意,于是骗过母亲到镇上去看杂耍,想找点乐子。猴子的表演还是老套路,她怏怏打算离开。转身时看到一个小伙笑得前仰后合,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奶奶盯着小伙的牙齿,仿佛万丈光芒炫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