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引出对理性看待减负政策的思考;并对减负政策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唤起人们理性看待减负政策,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并提出了对减负的一些看法及结论。
[关键词]减负政策 理性 课业负担
一、概念界定
负担:负担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全体所担当的社会职责或责任的轻与重,笔者将其分为实体与虚体。实体是可以用量进行客观计算的,既是负责量的一种客观反映;虚体是无法用量计算得到的,是负担承受主题的内在的心理感受。从人的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说,负担的轻与重一般(指在一定的程度内)说来是相对的,它与负担承受者对其担当的职责、责任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负担:是学生为了达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所承担的全部责任与任务。学生负担是社会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与他们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合理负担的压力是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学生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发展的人,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度”,学生的负担就不再是学生发展的力量,反而阻碍学生的成长。
减负的三个层次:a.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b.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 c.减轻学生家长过重的经济负担[1]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二、减负的理性思考
书包重量是否等于课业负担?如何对课业负担问题作出理性的事实判断?是否所有的学生都负担过重,没有任何例外与差异?以下将从合理看待课业结构问题,以及学生个人的适应及接受能力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1)课业负担结构不合理
从多数人的自身经历以及现在状况出发,不难发现对科目的重视度存在严重的偏差,音体美的重视度远远不及文化课中语文、英语、数学的重视度,这也是同我们的高考制度密不可分的,由此,课业结构已经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成了一元化发展的趋势。
在学习方法上,以记忆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受到严重限制。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明显存在。记忆的负担尤为重,而想象、思维的负担被忽略。学习被限制在了书本知识的背诵上,而非技术、思维的掌握上。
学生学习主动性削弱,家长、学校施加的压力较大。对于学校选课,孩子的自主权太少,多是家长为了高考等方面,强施加给孩子。一个最大的体现是,高考选志愿时,家长的作用更为明显。还有孩子的一些兴趣学习,比如钢琴、舞蹈,也许并非孩子本身兴趣,这种施加使得学生更为被动。
学习上质与量的失衡,量的负担重而质的负担轻。量的层面表现为可以计算的,如作业量较多,学科较多,从而学习内容多。特别中学生,为了升学,很多学校采用题海战术。掌握知识的手段成了简单的重复。学习时间长,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时间,有些孩子回家后,假期里都还会接到家长布置的其他学习任务。这样,无形地给学生增加了好多负担。
(2)书包重量≠学生负担
对于书包重量的测量,可能在很小的程度上也反映了对减负问题的关注,表明了政府及学校对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视程度。但应该清楚,书包的重量并不是学生负担,即使很轻的书包,也不能说明学生所存在的课业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力。减负的目的不仅仅指量上的减轻,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接受能力
负担的轻与重,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 还应取决于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取决于个体自我发展动力的强弱, 也取决于学生潜能的大小以及他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谈论有关减负的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质量、某一门科目的课程进度等方面加以考虑,却很少有人提问学生心理负担如何?心理健康与否?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厌学、逃学、偷窃、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学生心理负担的集中表现,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笔者比较赞同王安全先生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观点。他认为,学业负担是学习者个体对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学业负担是多样、不断变化和不可测量的。每个学习者是具体、有差异的,不同学生不可能有相同的学业负担和相同的负担承受能力。因此,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不确定的、不可度量的,是一个需要认真推敲的判断。教育中的“减负”不应是行政部门对抽象人学习时间、学业量和学业难度的总体规定,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而具体决定[2]。也就是说,在减负过程中要保持权变的思想,并不是说有的人都对同一件事情有负担,也并不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所有人的负担程度都一样。在减负中,合理对待每一个人的情况,才能制定出好的减负措施。
三、“减负”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建国50多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一直比较热的话题。而且,党和政府也高度关注和重视,使其成为常议常热的问题。
在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主席就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周恩来着重指出:“改变不良状况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减轻课业负担和减少社团活动扩大……”1951年8月6日政务院通过《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具体规定了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时间-----每日上课、自习(包括实验)时间,大学及高中不得超过 九小时,初中不得超过八小时,高小不得超过六小时。1955年7月1日教育部曾,要求各地有效解决中小学负担过重问题,并提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基本方法是改善教材,提高教师水平,改进学校领导”。1985年5月11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5年李岚清同志在京津沪冀辽五省市部分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一定要把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让儿童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后来,邓小平曾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把学生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以造就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的人才。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一些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十七大上也对教育问题表现了高度重视,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明确了要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四章中有更长的篇幅对减负进行了论述。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其规定更为具体和明确,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于中小学减负问题的重视。
四、对理性减负的相关建议
以梁天利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质量”从教师、课堂及作业上来提高减负的效果;以鲁林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使学生摆脱为/应试而学的教育,走出机械训练,被动接受的状态,从单一的书本知识走向更全面,更广阔,更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以扈中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减量增质”。
在对此问题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理性减负更应该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实施。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网络资源已经收到广泛应用,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这也将是一种很好的工具。网络上有好多的学习软件,一些学习软件是和教材同步的,以动漫的形式,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这将是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预习、复习及测试。当然,这个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电脑和网络,如果条件允许,孩子可以每个人一台电脑。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组织整个班级一起学习。网络上所提供的经典故事,以及其他中小学的信息,会开阔孩子的眼界和知识界面。这当然也需要家长的监督,当孩子在家上网时,家长需要对其进行时间上的稍加管理,这点是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在电脑前太久,对视力造成危害。
(2)发挥童话的作用。童话是鲜活的、灵动的、绘声绘色的,童话中的人物(动物)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活灵活现的,他们的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的行为贴近孩子的感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从讲故事开始,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叫孩子做这做那;童话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童话里的那些完美的结局可以理想化社会,可以启迪人生,激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更可让那些读童话的未成性格的小朋友在童话中找到何为奸恶何为英勇,树立他们的理想观和道德观。
(3)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各自区域及学校为基础,制定适合各地区的减负步骤。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大的方向,从宏观上去分析和制定的。而各个区域、各个学校,乃至各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情况。在执行减负政策的时候,各地区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考察分析,制定其相应的步骤。
(4)以科研小组为监督,定期分析减负的合理性。所谓的科研小组,可以是此方向的研究生及导师组成的小组,这样不仅会使减负过程得到合理监督和关注,同时也为此方向的研究生达到很好的锻炼和一手的实践资料和数据。当步骤中出现问题时,科研小组可以进行讨论及调整,是个不错的监督、督导的方式。
结语:
(一)减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常态发展的过程
从上述历史背景中也看出,减负政策是经常提到的,这也看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视。而减负并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极好效果的,需要一个过程。而每当我们提到的时候,都表明了减负是教育问题上的一个进步。减负,有利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历程上的发展和进步。减负需要更多人,更多的实践,是一个常态的过程,在一项负担减轻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否会有想不到的负担增加。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制定的合理性。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减负任务,减负是一个常态发展的过程。
(二)减负的目的不是消除负担,而是创造一个更为平衡的环境,来发展教育
减负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减少,量上的消失,因为一定的压力也是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减负是为了使学生负担达到一种平衡,使学习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即有一定的压力催促,又使得压力合适,而不至于超出学生承受能力,减少量,提高质,使学习时间和内容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王安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8月第19卷第8期.
[3]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合理性原理〔J〕.教育研究,2001,(5).
[4]葛新斌.关于“减负”问题的理性分析〔J〕.教育评论,2000,(1).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61.
[6]张荆晶.如何实现“学习负担的最优化”———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谈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金华)
[关键词]减负政策 理性 课业负担
一、概念界定
负担:负担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全体所担当的社会职责或责任的轻与重,笔者将其分为实体与虚体。实体是可以用量进行客观计算的,既是负责量的一种客观反映;虚体是无法用量计算得到的,是负担承受主题的内在的心理感受。从人的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说,负担的轻与重一般(指在一定的程度内)说来是相对的,它与负担承受者对其担当的职责、责任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负担:是学生为了达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所承担的全部责任与任务。学生负担是社会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与他们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合理负担的压力是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学生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发展的人,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度”,学生的负担就不再是学生发展的力量,反而阻碍学生的成长。
减负的三个层次:a.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b.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 c.减轻学生家长过重的经济负担[1]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二、减负的理性思考
书包重量是否等于课业负担?如何对课业负担问题作出理性的事实判断?是否所有的学生都负担过重,没有任何例外与差异?以下将从合理看待课业结构问题,以及学生个人的适应及接受能力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1)课业负担结构不合理
从多数人的自身经历以及现在状况出发,不难发现对科目的重视度存在严重的偏差,音体美的重视度远远不及文化课中语文、英语、数学的重视度,这也是同我们的高考制度密不可分的,由此,课业结构已经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成了一元化发展的趋势。
在学习方法上,以记忆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受到严重限制。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明显存在。记忆的负担尤为重,而想象、思维的负担被忽略。学习被限制在了书本知识的背诵上,而非技术、思维的掌握上。
学生学习主动性削弱,家长、学校施加的压力较大。对于学校选课,孩子的自主权太少,多是家长为了高考等方面,强施加给孩子。一个最大的体现是,高考选志愿时,家长的作用更为明显。还有孩子的一些兴趣学习,比如钢琴、舞蹈,也许并非孩子本身兴趣,这种施加使得学生更为被动。
学习上质与量的失衡,量的负担重而质的负担轻。量的层面表现为可以计算的,如作业量较多,学科较多,从而学习内容多。特别中学生,为了升学,很多学校采用题海战术。掌握知识的手段成了简单的重复。学习时间长,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时间,有些孩子回家后,假期里都还会接到家长布置的其他学习任务。这样,无形地给学生增加了好多负担。
(2)书包重量≠学生负担
对于书包重量的测量,可能在很小的程度上也反映了对减负问题的关注,表明了政府及学校对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视程度。但应该清楚,书包的重量并不是学生负担,即使很轻的书包,也不能说明学生所存在的课业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力。减负的目的不仅仅指量上的减轻,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接受能力
负担的轻与重,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 还应取决于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取决于个体自我发展动力的强弱, 也取决于学生潜能的大小以及他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谈论有关减负的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质量、某一门科目的课程进度等方面加以考虑,却很少有人提问学生心理负担如何?心理健康与否?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厌学、逃学、偷窃、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学生心理负担的集中表现,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笔者比较赞同王安全先生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观点。他认为,学业负担是学习者个体对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学业负担是多样、不断变化和不可测量的。每个学习者是具体、有差异的,不同学生不可能有相同的学业负担和相同的负担承受能力。因此,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不确定的、不可度量的,是一个需要认真推敲的判断。教育中的“减负”不应是行政部门对抽象人学习时间、学业量和学业难度的总体规定,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而具体决定[2]。也就是说,在减负过程中要保持权变的思想,并不是说有的人都对同一件事情有负担,也并不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所有人的负担程度都一样。在减负中,合理对待每一个人的情况,才能制定出好的减负措施。
三、“减负”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建国50多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一直比较热的话题。而且,党和政府也高度关注和重视,使其成为常议常热的问题。
在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主席就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周恩来着重指出:“改变不良状况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减轻课业负担和减少社团活动扩大……”1951年8月6日政务院通过《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具体规定了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时间-----每日上课、自习(包括实验)时间,大学及高中不得超过 九小时,初中不得超过八小时,高小不得超过六小时。1955年7月1日教育部曾,要求各地有效解决中小学负担过重问题,并提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基本方法是改善教材,提高教师水平,改进学校领导”。1985年5月11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5年李岚清同志在京津沪冀辽五省市部分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一定要把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让儿童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后来,邓小平曾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把学生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以造就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的人才。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一些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十七大上也对教育问题表现了高度重视,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明确了要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四章中有更长的篇幅对减负进行了论述。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其规定更为具体和明确,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于中小学减负问题的重视。
四、对理性减负的相关建议
以梁天利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质量”从教师、课堂及作业上来提高减负的效果;以鲁林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使学生摆脱为/应试而学的教育,走出机械训练,被动接受的状态,从单一的书本知识走向更全面,更广阔,更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以扈中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减量增质”。
在对此问题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理性减负更应该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实施。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网络资源已经收到广泛应用,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这也将是一种很好的工具。网络上有好多的学习软件,一些学习软件是和教材同步的,以动漫的形式,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这将是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预习、复习及测试。当然,这个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电脑和网络,如果条件允许,孩子可以每个人一台电脑。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组织整个班级一起学习。网络上所提供的经典故事,以及其他中小学的信息,会开阔孩子的眼界和知识界面。这当然也需要家长的监督,当孩子在家上网时,家长需要对其进行时间上的稍加管理,这点是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在电脑前太久,对视力造成危害。
(2)发挥童话的作用。童话是鲜活的、灵动的、绘声绘色的,童话中的人物(动物)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活灵活现的,他们的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的行为贴近孩子的感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从讲故事开始,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叫孩子做这做那;童话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童话里的那些完美的结局可以理想化社会,可以启迪人生,激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更可让那些读童话的未成性格的小朋友在童话中找到何为奸恶何为英勇,树立他们的理想观和道德观。
(3)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各自区域及学校为基础,制定适合各地区的减负步骤。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大的方向,从宏观上去分析和制定的。而各个区域、各个学校,乃至各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情况。在执行减负政策的时候,各地区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考察分析,制定其相应的步骤。
(4)以科研小组为监督,定期分析减负的合理性。所谓的科研小组,可以是此方向的研究生及导师组成的小组,这样不仅会使减负过程得到合理监督和关注,同时也为此方向的研究生达到很好的锻炼和一手的实践资料和数据。当步骤中出现问题时,科研小组可以进行讨论及调整,是个不错的监督、督导的方式。
结语:
(一)减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常态发展的过程
从上述历史背景中也看出,减负政策是经常提到的,这也看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视。而减负并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极好效果的,需要一个过程。而每当我们提到的时候,都表明了减负是教育问题上的一个进步。减负,有利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历程上的发展和进步。减负需要更多人,更多的实践,是一个常态的过程,在一项负担减轻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否会有想不到的负担增加。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制定的合理性。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减负任务,减负是一个常态发展的过程。
(二)减负的目的不是消除负担,而是创造一个更为平衡的环境,来发展教育
减负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减少,量上的消失,因为一定的压力也是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减负是为了使学生负担达到一种平衡,使学习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即有一定的压力催促,又使得压力合适,而不至于超出学生承受能力,减少量,提高质,使学习时间和内容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王安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8月第19卷第8期.
[3]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合理性原理〔J〕.教育研究,2001,(5).
[4]葛新斌.关于“减负”问题的理性分析〔J〕.教育评论,2000,(1).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61.
[6]张荆晶.如何实现“学习负担的最优化”———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谈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