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其中关键性的是阅读能力,它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以适应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这主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建构探究性、创新性课堂教学着手进行。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演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协助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还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其入情入境地感悟、品味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他是不可替代的,必须由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品味,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足够的阅读时间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探究、创新地阅读。只有反复有感情地读,才能读出朱自清《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深情;才能感悟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的自信;才能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实验精神有所创新。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其中的蕴涵的道理,以更好地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否则单凭教师的讲解、说教是很难达到阅读的目的的。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激发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1)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允许不同层次、不同阅历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如《孔已己》一文,可以从其社会悲剧来揭露封建科举的残酷;从其个人悲剧来揭示其性格本质。由于学生理解的层次、角度不同,我们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或认可。当然,对于不能作到文本对话,离题较远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需给以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及思想内容来做必要的分析。
(2)分层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诱发其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不再成为扼杀学生积极性的工具,从而更好地锻炼其思维能力,让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乐于阅读。如《变色龙》一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学生可较简单的回答出来。然后可再追问:他善变的特征是什么;他始终未变的是什么;是何种原因使他善变又不变。这样层层设疑,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巧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通过自身体验、感受来品味语言。
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端午的鸭蛋》语段中写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扎”一“吱”,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是很难品味出此语言表达效果的,即鸭蛋的质细和油多的特点,也更难感受出吃鸭蛋时的情趣。同样本文中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对于鸭蛋哪一头是“空头”也较难辨认出来。
(2)利用影视片段,整体理解人物形象。
影视片段和课文的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会对人物形象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智取生辰纲》一文,需结合《水浒传》的了解,才能有利于理解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使之更加鲜明形象。
3.巧用“活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课外美文进入课堂,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可拓宽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例如学生学习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文末写到了我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可将其扩展,印发《孝心无价》(主要向读者表明如何向母亲尽孝心),让学生品读、感悟应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另外也可将古今中外有
关对母亲的赞歌引入到课堂来,依此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
三、定位阅读,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的读,作到文本和读者的对话,在读文中释疑解惑。
对于一篇文章,首先通读,了解其大意,明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何种感情?如《故乡》叙述了故乡的哪些变化?需对文章整体感知后才能解答。其次,要有选择的读,在记叙文中重点读抒情、议论的句子;在说明文中读说明事物特征的语句;在议论文中读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同样对于故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需反复读人物发生变化原因的语句才能读出本文的中心。最后结合语境创造性地阅读。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对母亲教子有方有何启发?需结合母亲具体的教子方式的事情上,根据自身经历,才能有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是提高课堂质量,改革课堂教学:从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上,从课堂阅读氛围上,从阅读技能上等等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还语文教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姜兆绪晁洪军山东省兰山区枣沟头中学)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演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协助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还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其入情入境地感悟、品味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他是不可替代的,必须由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品味,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足够的阅读时间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探究、创新地阅读。只有反复有感情地读,才能读出朱自清《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深情;才能感悟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的自信;才能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实验精神有所创新。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其中的蕴涵的道理,以更好地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否则单凭教师的讲解、说教是很难达到阅读的目的的。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激发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1)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允许不同层次、不同阅历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如《孔已己》一文,可以从其社会悲剧来揭露封建科举的残酷;从其个人悲剧来揭示其性格本质。由于学生理解的层次、角度不同,我们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或认可。当然,对于不能作到文本对话,离题较远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需给以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及思想内容来做必要的分析。
(2)分层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诱发其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不再成为扼杀学生积极性的工具,从而更好地锻炼其思维能力,让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乐于阅读。如《变色龙》一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学生可较简单的回答出来。然后可再追问:他善变的特征是什么;他始终未变的是什么;是何种原因使他善变又不变。这样层层设疑,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巧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通过自身体验、感受来品味语言。
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端午的鸭蛋》语段中写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扎”一“吱”,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是很难品味出此语言表达效果的,即鸭蛋的质细和油多的特点,也更难感受出吃鸭蛋时的情趣。同样本文中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对于鸭蛋哪一头是“空头”也较难辨认出来。
(2)利用影视片段,整体理解人物形象。
影视片段和课文的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会对人物形象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智取生辰纲》一文,需结合《水浒传》的了解,才能有利于理解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使之更加鲜明形象。
3.巧用“活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课外美文进入课堂,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可拓宽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例如学生学习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文末写到了我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可将其扩展,印发《孝心无价》(主要向读者表明如何向母亲尽孝心),让学生品读、感悟应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另外也可将古今中外有
关对母亲的赞歌引入到课堂来,依此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
三、定位阅读,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的读,作到文本和读者的对话,在读文中释疑解惑。
对于一篇文章,首先通读,了解其大意,明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何种感情?如《故乡》叙述了故乡的哪些变化?需对文章整体感知后才能解答。其次,要有选择的读,在记叙文中重点读抒情、议论的句子;在说明文中读说明事物特征的语句;在议论文中读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同样对于故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需反复读人物发生变化原因的语句才能读出本文的中心。最后结合语境创造性地阅读。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对母亲教子有方有何启发?需结合母亲具体的教子方式的事情上,根据自身经历,才能有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是提高课堂质量,改革课堂教学:从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上,从课堂阅读氛围上,从阅读技能上等等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还语文教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姜兆绪晁洪军山东省兰山区枣沟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