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还挂在天上,乌鲁木齐“五一夜市”便开始热闹起来:500多个小吃摊位一溜排开,烤羊肉串、羊杂碎、筛脾、牛肉面……阵阵香气扑鼻。
在“筛脾大王”吴太文的摊位前,北京游客张先生和他12岁的女儿正吃得津津有味。张先生说:“带着女儿在新疆玩了7天,印象最深的除了奇异的自然风光,再就是这夜市的美味啦!我去过不少地方,像乌鲁木齐这样生活味浓郁的城市不多。”
说到夜市,夜市的工作人员马尚青透着自豪:“这里每天的客流量超过2万人。即使凌晨三四点,夜市的生意依然很好呐。”
“五一夜市”并非一枝独秀。在乌鲁木齐,像这样的夜市大大小小有70多处。如今,到夜市品尝小吃,已经成为乌鲁木齐人一天当中的“第四餐”。而游客到了乌鲁木齐,鲜有人不逛夜市的。可以说,夜市是新疆风情的一部分,它与新疆的自然风光一起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强力“磁石”。
夜市的门槛放得很低,但对夜市的管理却十分到位
为什么夜市在不少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乌鲁木齐却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呢?
乌鲁木齐市政府一位负责经贸的干部这样分析:“有的城市怕小商小贩多了影响市容,把他们当成‘麻烦’到处撵;我们把小商小贩当成‘宝’,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生存发展。”
的确,怎样让夜市既放得开又管得好,乌鲁木齐市政府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1992年夜市刚开放的时候,也曾出现“放开就乱”的局面,但管理部门坚持认为:衡量城市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越来越方便。“乱”不是放开之错,而是因为我们管理没跟上。
基于这种认识,在乌鲁木齐经营夜市的门槛放得很低。你只需向管理部门或街道委员会提出申请,就能够得到批准。
不过,入市容易并不代表经营容易。乌鲁木齐市先后出台了三份文件,对早夜市的管理、卫生、环境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比如,夜市的炉具应该使用无烟煤并配备消烟设备,严禁原煤散烧。你如果偷偷用原煤在制造污染,不客气,执照马上吊销。人都说“小摊小贩,卫生没有保证。”而在乌鲁木齐的夜市,这一点不用担心,工商部门对经营者的管理到了至纤至细的地步:必须穿戴统一干净的工作衣帽,不得留长指甲,不准戴任何首饰,不准餐具上套用塑料袋作为消毒餐具使用……每周乌鲁木齐市市政市容管理局都要对夜市进行检查;每月市政、环保等部门都要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夜市进行考核;而卫生防疫部门会经常性对夜市经营者进行身体检查。由于管理到位,在乌鲁木齐夜市基本上看不到四处油烟、满地瓜皮纸片塑料袋的景象。
食品卫生有保证,食客们乐得畅怀饕餮。而食客云集,经营者的生意自然不会错。居民阿不力米提家庭贫困,1992年在街道办事处的照顾下,在“五一夜市”摆了一个卖羊杂碎的小摊。几年后,阿不力米提的腰包鼓了,雇了四五个伙计帮他照看摊点。现在,他还投资十几万在闹市区开了一家像样的饭馆。据了解,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的餐饮美食行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在第三产业中增速最高。在这些餐馆老板中,就有不少是靠在夜市上“练摊”起家的。
路边卖杏子的老汉说:“没有碰到过不让卖或把杏子没收的事情。”
乌鲁木齐不仅“善待”夜市的小商小贩,就是对街边的临时小摊也相当宽容。在北京路的一个路口,一位老汉正支起小车卖杏子。老汉说,杏子是自家产的,每年他都推着木板车在街边卖,赚个千把元钱。有时候妨碍了交通,管理人员就会走过来,让他挪挪地儿再接着卖。“没有碰到过不让卖或把杏子没收的事情。”老汉说。对此,市容管理人员解释说,乌鲁木齐是有名的瓜果之乡,产量大消费量也大。如果把小瓜果摊都“砍”掉,不仅居民买瓜果不方便,还会影响果农的收入。
政府善待小商小贩,解决了许多人的创业就业问题
乌鲁木齐的市政管理部门很会算大账:尽管管理费没抠得那么死,但“放水养鱼”后市场活了。你想一想,一家夜市二三百个摊位,每个摊位两三个人经营,70家夜市就 “生”出了几万个就业岗位。再加上街边临时的瓜果摊、修鞋摊,自谋生路的人就更多了。政府不需要多少投入,就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创业就业问题。2005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57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4亿元,占59%。在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中,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一。
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企业纷纷西进,肯德基专卖店、诺玛特购物中心、友好百盛购物中心等知名企业纷纷“抢滩”乌鲁木齐,但乌鲁木齐对小商小贩的“呵护”一如既往。在全国个体户数量下降的大背景下,乌鲁木齐个体户数量有增无减,个体户数量达到6.56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48%,从业人员达到12.4万人。现在,平均每3天乌鲁木齐就会有一户新的个体户“诞生”。
(人民日报2006年08月28日第十三版)
在“筛脾大王”吴太文的摊位前,北京游客张先生和他12岁的女儿正吃得津津有味。张先生说:“带着女儿在新疆玩了7天,印象最深的除了奇异的自然风光,再就是这夜市的美味啦!我去过不少地方,像乌鲁木齐这样生活味浓郁的城市不多。”
说到夜市,夜市的工作人员马尚青透着自豪:“这里每天的客流量超过2万人。即使凌晨三四点,夜市的生意依然很好呐。”
“五一夜市”并非一枝独秀。在乌鲁木齐,像这样的夜市大大小小有70多处。如今,到夜市品尝小吃,已经成为乌鲁木齐人一天当中的“第四餐”。而游客到了乌鲁木齐,鲜有人不逛夜市的。可以说,夜市是新疆风情的一部分,它与新疆的自然风光一起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强力“磁石”。
夜市的门槛放得很低,但对夜市的管理却十分到位
为什么夜市在不少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乌鲁木齐却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呢?
乌鲁木齐市政府一位负责经贸的干部这样分析:“有的城市怕小商小贩多了影响市容,把他们当成‘麻烦’到处撵;我们把小商小贩当成‘宝’,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生存发展。”
的确,怎样让夜市既放得开又管得好,乌鲁木齐市政府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1992年夜市刚开放的时候,也曾出现“放开就乱”的局面,但管理部门坚持认为:衡量城市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越来越方便。“乱”不是放开之错,而是因为我们管理没跟上。
基于这种认识,在乌鲁木齐经营夜市的门槛放得很低。你只需向管理部门或街道委员会提出申请,就能够得到批准。
不过,入市容易并不代表经营容易。乌鲁木齐市先后出台了三份文件,对早夜市的管理、卫生、环境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比如,夜市的炉具应该使用无烟煤并配备消烟设备,严禁原煤散烧。你如果偷偷用原煤在制造污染,不客气,执照马上吊销。人都说“小摊小贩,卫生没有保证。”而在乌鲁木齐的夜市,这一点不用担心,工商部门对经营者的管理到了至纤至细的地步:必须穿戴统一干净的工作衣帽,不得留长指甲,不准戴任何首饰,不准餐具上套用塑料袋作为消毒餐具使用……每周乌鲁木齐市市政市容管理局都要对夜市进行检查;每月市政、环保等部门都要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夜市进行考核;而卫生防疫部门会经常性对夜市经营者进行身体检查。由于管理到位,在乌鲁木齐夜市基本上看不到四处油烟、满地瓜皮纸片塑料袋的景象。
食品卫生有保证,食客们乐得畅怀饕餮。而食客云集,经营者的生意自然不会错。居民阿不力米提家庭贫困,1992年在街道办事处的照顾下,在“五一夜市”摆了一个卖羊杂碎的小摊。几年后,阿不力米提的腰包鼓了,雇了四五个伙计帮他照看摊点。现在,他还投资十几万在闹市区开了一家像样的饭馆。据了解,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的餐饮美食行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在第三产业中增速最高。在这些餐馆老板中,就有不少是靠在夜市上“练摊”起家的。
路边卖杏子的老汉说:“没有碰到过不让卖或把杏子没收的事情。”
乌鲁木齐不仅“善待”夜市的小商小贩,就是对街边的临时小摊也相当宽容。在北京路的一个路口,一位老汉正支起小车卖杏子。老汉说,杏子是自家产的,每年他都推着木板车在街边卖,赚个千把元钱。有时候妨碍了交通,管理人员就会走过来,让他挪挪地儿再接着卖。“没有碰到过不让卖或把杏子没收的事情。”老汉说。对此,市容管理人员解释说,乌鲁木齐是有名的瓜果之乡,产量大消费量也大。如果把小瓜果摊都“砍”掉,不仅居民买瓜果不方便,还会影响果农的收入。
政府善待小商小贩,解决了许多人的创业就业问题
乌鲁木齐的市政管理部门很会算大账:尽管管理费没抠得那么死,但“放水养鱼”后市场活了。你想一想,一家夜市二三百个摊位,每个摊位两三个人经营,70家夜市就 “生”出了几万个就业岗位。再加上街边临时的瓜果摊、修鞋摊,自谋生路的人就更多了。政府不需要多少投入,就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创业就业问题。2005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57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4亿元,占59%。在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中,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一。
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企业纷纷西进,肯德基专卖店、诺玛特购物中心、友好百盛购物中心等知名企业纷纷“抢滩”乌鲁木齐,但乌鲁木齐对小商小贩的“呵护”一如既往。在全国个体户数量下降的大背景下,乌鲁木齐个体户数量有增无减,个体户数量达到6.56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48%,从业人员达到12.4万人。现在,平均每3天乌鲁木齐就会有一户新的个体户“诞生”。
(人民日报2006年08月28日第十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