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小学语文班的学习,来自江苏、安徽共48名学员齐聚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之旅。其中,专题行动研究是国培班的一个鲜明特色,集体备课进行三次,一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二是基于专家指导的团队教学设计,三是基于课堂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我们行动小组共有7人,选用的课题是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担任我们研究小组的指导专家是:上海师范大学初教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家良。整个培训学习15天,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专题行动研究,团队磨课时讨论热烈,观点交锋激烈,专家指导是如火烈烈,大家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下面就我们组对《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磨的过程,谈几点体会就教于方家。
一切的教学行为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我们围绕《爱如茉莉》的教学目标几次选择了教学内容,是在不断舍弃中确定了这课的教学内容。下面试选取部分教学内容加以评析。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课文6-18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和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老师呈现了以下画面,一是煮饺子的画面,二是执手而眠的画面,三是醒来之后的画面,最后教师还让学生欣赏一首《爱是什么》的小诗。
在第一个画面中,教师抓住了“直奔”“每天都去”等关键词。透过“直奔”,学生读出的是爸爸的心急如焚,读出的是爸爸不顾刚出差回家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每天都去”,让学生体会那该是一种怎样持久的关怀。
在第二个画面中,教师抓住了“叮嘱”“紧握”“探”等词,让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之间的深情。
在第三个画面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那漫漫长夜中还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显示:
夜很深了,伏在床上的爸爸久久不能入睡……
半夜里,妈妈从睡梦中醒来,感到四肢麻木……
从以上教学内容的确定,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感受性阅读很强的教学设计,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感悟着课文的内容,感悟着老师的感悟,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感受细节描写之妙,连品词析句也只是“蜻蜓点水”,文本的语言没能得到理解和借鉴。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而,此篇教学设计完全颠覆,从头再来。
二、基于专家指导的教学内容确定
第二稿在专家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板块选定了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
出示:(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1 感悟:在妈妈眼里,自己的病和这顿饺子相比,哪个更重要?你认为妈妈在说这话时,会特别强调哪些词?自己试着读一读。
2 指名读。(然而,爸爸没有吃……也没听我……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第二板块
出示:(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一只手紧握着……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
1 当作者推开病房的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啊?(处理细节:紧握、微笑)除了对人的描写,这段还写到了环境。读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点拨:情景交融。)
2 “怔”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怔住了?这里除了映子外,还有谁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
3 引读:“这时,初升的太阳……”
4 我们来关注这个字。(点击“探”变红)这个字我们可以换成哪些字呢?(照、射、穿)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射”和“穿”,而要用“探”呢?
第三板块
出示:(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睡眼蒙咙……蹑手蹑脚……)
1 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会让你的心头微微一动,为什么?(点击“轻轻放下、蹑手蹑脚”变红)(爸爸怕发出声音吵醒妈妈)学生自由感悟,给“蹑手蹑脚”换个词,为什么要“蹑手蹑脚”?
2 是啊,多么细腻的心思啊!你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对,轻轻地,不要吵醒妈妈。)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齐读)
3 此时,老师将目光落到了这个词上,(点击“似乎”闪烁)知道为什么吗?
这三个环节看上去条理比较清晰,在品词析句中,在关注细节中,在潜心阅读中,感受到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但语文能力的生长点没有,老师还牵着学生去分析课文的内容,只是得意,还没有得言、得法,还没有和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还没有越过内容分析式的这道顽固的“魔障”,堵不住“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教语文”的步。
三、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内容确定
在专家的再次指导下,行动小组进行了第三次磨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只抓住了两个板块,一个是研读课文第9节的细节描写,另一个是根据习得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去阅读课文。
第一个板块:
同学们,我们来看其中这样一个画面——
1 课件出示:(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有几处细腻的描写?
2 课件出示去掉细腻描写的文字,对比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请看老师出示的两段文字,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哪段表达效果好?为什么?(“恬静的微笑”把妈妈的笑描写得更具体、更细腻。这种描写我们把它称为细节描写,这是关于妈妈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紧握着妈妈的手”充分体现了爸爸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关爱和呵护。关于爸爸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
3 除了对人的描写,这段还写到了什么?环境,关于初升阳光的描写。
第二个板块:
学生研读其他小节,圈画细节描写并写批注写体会写感受。
过渡:爸爸妈妈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爱就像茉莉花一样,星星点点地散在文字中,流淌在细节里,要用心才能读出来。请你找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爱如茉莉”呢?请你圈画出来写上体会写上感受,我们要养成读书作批注的习惯。
在我国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要素的课文,在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方面往往显得颇为茫然。要么什么都教,面面俱到,要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任意为之,东摸一把,西摸一把,到最后什么都没摸到。这种盲目随意的阅读教学“其弊也久,其害也深”。应该说第三稿的教学内容确定,简洁、高效,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在学生习得细节描写的方法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利用课文的“例”得意、得言、得法,促进了“例”的增值,达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
基于专家指导的磨课,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准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更精了,教学方式的运用更简了。实现了“美丽转身”,从“教会知识”转向了“教会学习”,从“教课文”转向了“教语文”,从“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了“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在专家指导下的磨课,使我们的理念得到了快速提升!
一切的教学行为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我们围绕《爱如茉莉》的教学目标几次选择了教学内容,是在不断舍弃中确定了这课的教学内容。下面试选取部分教学内容加以评析。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课文6-18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和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老师呈现了以下画面,一是煮饺子的画面,二是执手而眠的画面,三是醒来之后的画面,最后教师还让学生欣赏一首《爱是什么》的小诗。
在第一个画面中,教师抓住了“直奔”“每天都去”等关键词。透过“直奔”,学生读出的是爸爸的心急如焚,读出的是爸爸不顾刚出差回家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每天都去”,让学生体会那该是一种怎样持久的关怀。
在第二个画面中,教师抓住了“叮嘱”“紧握”“探”等词,让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之间的深情。
在第三个画面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那漫漫长夜中还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显示:
夜很深了,伏在床上的爸爸久久不能入睡……
半夜里,妈妈从睡梦中醒来,感到四肢麻木……
从以上教学内容的确定,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感受性阅读很强的教学设计,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感悟着课文的内容,感悟着老师的感悟,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感受细节描写之妙,连品词析句也只是“蜻蜓点水”,文本的语言没能得到理解和借鉴。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而,此篇教学设计完全颠覆,从头再来。
二、基于专家指导的教学内容确定
第二稿在专家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板块选定了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
出示:(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1 感悟:在妈妈眼里,自己的病和这顿饺子相比,哪个更重要?你认为妈妈在说这话时,会特别强调哪些词?自己试着读一读。
2 指名读。(然而,爸爸没有吃……也没听我……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第二板块
出示:(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一只手紧握着……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
1 当作者推开病房的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啊?(处理细节:紧握、微笑)除了对人的描写,这段还写到了环境。读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点拨:情景交融。)
2 “怔”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怔住了?这里除了映子外,还有谁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
3 引读:“这时,初升的太阳……”
4 我们来关注这个字。(点击“探”变红)这个字我们可以换成哪些字呢?(照、射、穿)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射”和“穿”,而要用“探”呢?
第三板块
出示:(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睡眼蒙咙……蹑手蹑脚……)
1 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会让你的心头微微一动,为什么?(点击“轻轻放下、蹑手蹑脚”变红)(爸爸怕发出声音吵醒妈妈)学生自由感悟,给“蹑手蹑脚”换个词,为什么要“蹑手蹑脚”?
2 是啊,多么细腻的心思啊!你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对,轻轻地,不要吵醒妈妈。)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齐读)
3 此时,老师将目光落到了这个词上,(点击“似乎”闪烁)知道为什么吗?
这三个环节看上去条理比较清晰,在品词析句中,在关注细节中,在潜心阅读中,感受到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但语文能力的生长点没有,老师还牵着学生去分析课文的内容,只是得意,还没有得言、得法,还没有和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还没有越过内容分析式的这道顽固的“魔障”,堵不住“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教语文”的步。
三、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内容确定
在专家的再次指导下,行动小组进行了第三次磨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只抓住了两个板块,一个是研读课文第9节的细节描写,另一个是根据习得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去阅读课文。
第一个板块:
同学们,我们来看其中这样一个画面——
1 课件出示:(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有几处细腻的描写?
2 课件出示去掉细腻描写的文字,对比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请看老师出示的两段文字,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哪段表达效果好?为什么?(“恬静的微笑”把妈妈的笑描写得更具体、更细腻。这种描写我们把它称为细节描写,这是关于妈妈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紧握着妈妈的手”充分体现了爸爸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关爱和呵护。关于爸爸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
3 除了对人的描写,这段还写到了什么?环境,关于初升阳光的描写。
第二个板块:
学生研读其他小节,圈画细节描写并写批注写体会写感受。
过渡:爸爸妈妈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爱就像茉莉花一样,星星点点地散在文字中,流淌在细节里,要用心才能读出来。请你找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爱如茉莉”呢?请你圈画出来写上体会写上感受,我们要养成读书作批注的习惯。
在我国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要素的课文,在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方面往往显得颇为茫然。要么什么都教,面面俱到,要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任意为之,东摸一把,西摸一把,到最后什么都没摸到。这种盲目随意的阅读教学“其弊也久,其害也深”。应该说第三稿的教学内容确定,简洁、高效,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在学生习得细节描写的方法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利用课文的“例”得意、得言、得法,促进了“例”的增值,达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
基于专家指导的磨课,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准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更精了,教学方式的运用更简了。实现了“美丽转身”,从“教会知识”转向了“教会学习”,从“教课文”转向了“教语文”,从“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了“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在专家指导下的磨课,使我们的理念得到了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