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是一门艰巨且复杂的学科,教师必须随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注重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应是一对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概念,只有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并娴熟地运用在教学上,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才能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理念得到更大的提高。
关键词: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有机结合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音乐教育更是如此,为了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需研究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既然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注重他们的个性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因材施教”则是教学中另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意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有针对性的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科学性的教学,取长补短,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树立其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上,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个性发展”的概念
在音乐教学中,每个教学对象的个性都不尽相同,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关注,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培养他们优秀的个性品质,找到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注重个性发展”教育告诉我们,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更好地为音乐学习做好铺垫,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意味着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个体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自信。
在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施以恰当的教育,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良好个性特征,才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現孩子的自主发展愿望。
二、“因材施教”的概念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其不同的性格、情感、行动规律和思想等。充分尊重每一个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学会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育者所要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只有认真研究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能力、个性的差异,因材实施,取长补短,才能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可塑之材。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认真地思考该用何种适合的方法教育,对每个学生有“个别对待的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和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落实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学习。
三、“注重个性发展”与“因材施教”二者的共性与区别
(一)共性的体现
都说“注重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而“因材施教”是“注重个性发展”的延伸。二者间有着相辅相成,又不可或缺的关系,其中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音乐教学和其他科目有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主要靠听觉完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双好耳朵显得尤其重要。音乐艺术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是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仅凭教师的口头表达来传授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每个教学对象所做的具体要求应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明白,教学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
(二)区别之处
个性发展要求我们,应当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先天素质所带来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同时二者又是同时存在的,也正是这个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差异,发现这个差异,以及尊重这个差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努力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注重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得到最大的发挥作用和发展方向。从教育的角度讲,就是尽可能使主体清楚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根据“材”的差异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这在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和思想。这种思想在培育艺术人才时,成效特点突出,任何一个正常的教学对象,只要施以适当的训练培养,艺术能力都会比之前获得一定的提高。
四、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将“注重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和整体体现
(一)声乐方面
声乐是一门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艺术学科,其奥妙在于它不同于舞蹈、钢琴学科一般,表现形式不一样,对于学习技巧性的东西方式也不一样,其特殊性在于无法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声乐是唯一一门只需要通过自身的身体器官——声带,靠气息使声带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的艺术。而每一个个体因其天生的声带结构的不同性,因此也造就了不一样的音色,还与每个学习者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悟性与学习能力的高低等这些因素息息相关,而这些不同的因素都会使每一个教学对象具有不一样的特性,所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毫不相同。
因此,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示范,讲解其中的要领,及时的纠正学生的不良发声习惯,有步骤、有计划、耐心地引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而教学对象则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练习,正确模仿教师发声的状态,揣摩教师的教学用意和要求,孜孜不倦的靠悟性的领会和思考其涵义,最终以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被理解为首要的是对教学对象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因为声部鉴定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学生声乐学习的前途。沈湘先生指出:“鉴定学生的声部,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对不容易鉴定的,就要多观察,不能着急下结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看看他们是向高了发展容易还是向低了发展容易,那时,经过各方面的考察再确定声部。”而在此基础上,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模式教条式地进行授课。因为每个人的嗓子条件不同,唱出来的声儿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盲目的一味模仿,而要学会找出自己的特色之处,唱出自己的声音特点。如同沈老先生所说的:“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失去了个性,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与竞争力可言了。” 无论是“注重个性发展”还是“因材施教”,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声乐教学同样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对于每个教学对象来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当听到学生把共鸣腔开得太大,而导致声音太靠后失去明亮音色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往前唱”,找眉窦间的共鸣振动;若感觉学生气息太浅,声音音色太“白”时,应指导学生“靠后唱”,正是这种“前”与“后”的交替方向性的调整,促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找到歌唱发声时所应该运用到的最恰当的共鸣位置和自如感。
像上述的教学情况不胜枚举,其目的都在于使教师明白一个道理,要按不同问题的出现,有针对性而又灵活地采取相对应科学的授课方法;按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努力发现挖掘每个学生独特的音色;按教学对象层次、阶段性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歌唱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相对应适合的情感……这就是在声乐方面因材施教及注重个性发展二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
(二)钢琴方面
在钢琴教学中,因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各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的综合各方面进行教学。依据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上的普遍规律。作为一名钢琴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藝,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不应该仅仅做“填鸭式”的教学,强迫学生去接受。如在教授一首新乐曲前,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去查找音像资料,让其熟悉体会乐曲的风格和内容,等学生对曲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以后,演奏起来也会收放自如一些,教师再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来帮助学生解决、提高。经过此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去分析、发现、解决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避免被动学习的情况出现。
由于个性发展的不同,有时候在教学中会出现差异:一个乐观开朗,反应迅速,情感情绪丰富的学生,往往喜欢演奏快速、富于激情、豪放的乐曲,但却容易暴露出其缺乏细腻柔和的特点。另一个学生安静沉稳,反应较慢,情绪不易外露,往往喜欢演奏深沉安静,高雅细腻的曲子,发音柔和,圆润优美,演奏特点往往追求完美,但其常常不太能胜任速度较快的曲子,缺乏热情奔放的表现力,音色也欠缺丰满亮丽。对于这样两个学生,显然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保留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充分发挥其长处。
在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模仿法、视奏法、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因此,老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次教学,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制定学生能胜任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上的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说对于程度较高,基础较好,弹奏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材上可多选择一些中高难度的乐曲对其乐感进行培养;而对于程度较低,乐感好但弹奏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选择程度与之匹配的教材,教师切记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弹奏自己擅长的曲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只有合理科学地安排教材,选出适合的教材曲目,进行科学规范的练习,才能让学生通过不同曲目的学习,在提高技术技巧,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情况下,做到彰显自己的个性。
五、结语
“音乐教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富有独特的魅力和趣味性。教育,需要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需要及时的互动,需要师生间一起努力的朝同一个目标方向前进。无论是在声乐方面还是在钢琴方面,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深刻意义,认识二者的涵义,并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这对于教学对象来说,是至关重要且无可厚非的,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李君.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丽菲.声乐艺术原理与美学思想的传达[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有机结合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音乐教育更是如此,为了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需研究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既然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注重他们的个性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因材施教”则是教学中另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意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有针对性的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科学性的教学,取长补短,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树立其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上,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个性发展”的概念
在音乐教学中,每个教学对象的个性都不尽相同,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关注,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培养他们优秀的个性品质,找到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注重个性发展”教育告诉我们,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更好地为音乐学习做好铺垫,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意味着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个体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自信。
在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施以恰当的教育,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良好个性特征,才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現孩子的自主发展愿望。
二、“因材施教”的概念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其不同的性格、情感、行动规律和思想等。充分尊重每一个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学会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育者所要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只有认真研究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能力、个性的差异,因材实施,取长补短,才能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可塑之材。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认真地思考该用何种适合的方法教育,对每个学生有“个别对待的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和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落实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学习。
三、“注重个性发展”与“因材施教”二者的共性与区别
(一)共性的体现
都说“注重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而“因材施教”是“注重个性发展”的延伸。二者间有着相辅相成,又不可或缺的关系,其中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音乐教学和其他科目有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主要靠听觉完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双好耳朵显得尤其重要。音乐艺术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是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仅凭教师的口头表达来传授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每个教学对象所做的具体要求应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明白,教学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
(二)区别之处
个性发展要求我们,应当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先天素质所带来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同时二者又是同时存在的,也正是这个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差异,发现这个差异,以及尊重这个差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努力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注重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得到最大的发挥作用和发展方向。从教育的角度讲,就是尽可能使主体清楚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根据“材”的差异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这在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和思想。这种思想在培育艺术人才时,成效特点突出,任何一个正常的教学对象,只要施以适当的训练培养,艺术能力都会比之前获得一定的提高。
四、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将“注重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和整体体现
(一)声乐方面
声乐是一门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艺术学科,其奥妙在于它不同于舞蹈、钢琴学科一般,表现形式不一样,对于学习技巧性的东西方式也不一样,其特殊性在于无法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声乐是唯一一门只需要通过自身的身体器官——声带,靠气息使声带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的艺术。而每一个个体因其天生的声带结构的不同性,因此也造就了不一样的音色,还与每个学习者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悟性与学习能力的高低等这些因素息息相关,而这些不同的因素都会使每一个教学对象具有不一样的特性,所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毫不相同。
因此,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示范,讲解其中的要领,及时的纠正学生的不良发声习惯,有步骤、有计划、耐心地引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而教学对象则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练习,正确模仿教师发声的状态,揣摩教师的教学用意和要求,孜孜不倦的靠悟性的领会和思考其涵义,最终以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被理解为首要的是对教学对象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因为声部鉴定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学生声乐学习的前途。沈湘先生指出:“鉴定学生的声部,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对不容易鉴定的,就要多观察,不能着急下结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看看他们是向高了发展容易还是向低了发展容易,那时,经过各方面的考察再确定声部。”而在此基础上,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模式教条式地进行授课。因为每个人的嗓子条件不同,唱出来的声儿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盲目的一味模仿,而要学会找出自己的特色之处,唱出自己的声音特点。如同沈老先生所说的:“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失去了个性,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与竞争力可言了。” 无论是“注重个性发展”还是“因材施教”,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声乐教学同样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对于每个教学对象来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当听到学生把共鸣腔开得太大,而导致声音太靠后失去明亮音色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往前唱”,找眉窦间的共鸣振动;若感觉学生气息太浅,声音音色太“白”时,应指导学生“靠后唱”,正是这种“前”与“后”的交替方向性的调整,促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找到歌唱发声时所应该运用到的最恰当的共鸣位置和自如感。
像上述的教学情况不胜枚举,其目的都在于使教师明白一个道理,要按不同问题的出现,有针对性而又灵活地采取相对应科学的授课方法;按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努力发现挖掘每个学生独特的音色;按教学对象层次、阶段性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歌唱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相对应适合的情感……这就是在声乐方面因材施教及注重个性发展二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
(二)钢琴方面
在钢琴教学中,因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各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的综合各方面进行教学。依据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上的普遍规律。作为一名钢琴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藝,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不应该仅仅做“填鸭式”的教学,强迫学生去接受。如在教授一首新乐曲前,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去查找音像资料,让其熟悉体会乐曲的风格和内容,等学生对曲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以后,演奏起来也会收放自如一些,教师再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来帮助学生解决、提高。经过此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去分析、发现、解决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避免被动学习的情况出现。
由于个性发展的不同,有时候在教学中会出现差异:一个乐观开朗,反应迅速,情感情绪丰富的学生,往往喜欢演奏快速、富于激情、豪放的乐曲,但却容易暴露出其缺乏细腻柔和的特点。另一个学生安静沉稳,反应较慢,情绪不易外露,往往喜欢演奏深沉安静,高雅细腻的曲子,发音柔和,圆润优美,演奏特点往往追求完美,但其常常不太能胜任速度较快的曲子,缺乏热情奔放的表现力,音色也欠缺丰满亮丽。对于这样两个学生,显然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保留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充分发挥其长处。
在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模仿法、视奏法、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因此,老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次教学,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制定学生能胜任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上的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说对于程度较高,基础较好,弹奏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材上可多选择一些中高难度的乐曲对其乐感进行培养;而对于程度较低,乐感好但弹奏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选择程度与之匹配的教材,教师切记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弹奏自己擅长的曲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只有合理科学地安排教材,选出适合的教材曲目,进行科学规范的练习,才能让学生通过不同曲目的学习,在提高技术技巧,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情况下,做到彰显自己的个性。
五、结语
“音乐教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富有独特的魅力和趣味性。教育,需要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需要及时的互动,需要师生间一起努力的朝同一个目标方向前进。无论是在声乐方面还是在钢琴方面,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深刻意义,认识二者的涵义,并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这对于教学对象来说,是至关重要且无可厚非的,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李君.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丽菲.声乐艺术原理与美学思想的传达[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