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眩晕,颈性 按摩治疗 舒筋活络 整复错位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属于椎动脉、交感神经颈椎病范畴。在现代社会中,患者由于长时间伏案、使用电脑以及不良姿势等因素使颈椎的骨关节软组织发生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出现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心悸、步态不稳,甚至猝倒等一系列症状,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从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门诊收治的53例颈性眩晕患者在运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3例,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23岁,临床上以40至60岁发病率较高;病程最长者1O年,最短者3天。
患者常有颈项部酸胀,僵硬不适感,过度劳累,长时间低头易突发眩晕,尤其是转动头颈部或改变体位时使眩晕加重。查体颈部僵硬,颈椎两侧有明显压痛点和条索状结节.可摸到颈棘突偏歪。
影像学检查和多普勒检查有利于本病的确诊。
2治疗方法
2.1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整复错位,消除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2.2取穴 印堂、百会、太阳、角孙、枕骨下缘、风池、肝俞、肾俞、涌泉、太冲、足临泣、曲池、列缺。
2.3操作程序
2.3.1常规手法:患者俯卧,医者双手推、揉颈肩、背腰部3遍。双拇指点、揉枕后部五条线3遍,拇指点、揉枕骨下缘、风池、天柱、肝俞、肾俞各半分钟,多指揉拿肘肠肌。患者仰卧,医者拇指自印堂推至神庭,再由印堂推至太阳、角孙,拇指点揉头部五经,各5遍。双手多指梳理扫散头部。医者双手抹揉腹部,拇指点揉中脘、章门、关元、涌泉、太冲、足临泣。患者正坐,医者双手提拿肩颈,拇指点揉曲池、列缺穴,各半分钟。
2.3.2对症治疗:对颈椎间隙狭窄者采用颈部拔伸法:患者正坐.医者双手压住患者肩部,拇指顶住其枕骨下缘,多指扶住后头部,进行拔伸,在拔伸的状态下,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动作。
对棘突偏歪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法,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坐于40cm高的凳子上,医者立其背后,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右侧,右肘窝部托住患者下颌部,手掌扶于患者左侧头部。然后右肘窝部将患者的头颈部向右上方扳提,左手拇指将偏歪棘突向左上方顶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指下常有偏歪棘突的位移感,说明复位成功。
3疗效标准
10次为1个疗程,临床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但劳累后症状加重;无效:经两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无改善。
4治疗结果
53例中临床治愈45例,占84%;有效6例,占12%;无效2例,占3.8%,总有效率为96.2%。
5讨论
5.1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及颈部软组织的病变,使椎动脉迂曲或受压,引起血流不畅,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另外颈交感神经受到一些病理刺激后,会反射性的引起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而出现眩晕。因此,颈性眩晕常为椎动脉与交感神经混合型颈椎病。根据颈性眩晕的病理变化,笔者运用中医按摩的推、揉、按、拨等手法以改善颈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起到舒经通络、解痉镇痛的作用,运用颈部拔伸和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手法,达到扩大椎间隙,整复错位恢复颈椎内外平衡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血不足等脏腑功能紊乱有关。通过辨证论治,对症选取穴位,按摩治疗达到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醒脑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按摩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着独特的疗效,值得推广。
5.2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复杂,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锁骨下动脉倒血综合征等必须予以鉴别,以免误诊、误治。对颈椎退变严重或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整复手法慎用。
5.3对症状严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均偏低的患者可配合口服或注射扩管药,以提高疗效。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属于椎动脉、交感神经颈椎病范畴。在现代社会中,患者由于长时间伏案、使用电脑以及不良姿势等因素使颈椎的骨关节软组织发生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出现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心悸、步态不稳,甚至猝倒等一系列症状,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从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门诊收治的53例颈性眩晕患者在运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3例,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23岁,临床上以40至60岁发病率较高;病程最长者1O年,最短者3天。
患者常有颈项部酸胀,僵硬不适感,过度劳累,长时间低头易突发眩晕,尤其是转动头颈部或改变体位时使眩晕加重。查体颈部僵硬,颈椎两侧有明显压痛点和条索状结节.可摸到颈棘突偏歪。
影像学检查和多普勒检查有利于本病的确诊。
2治疗方法
2.1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整复错位,消除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2.2取穴 印堂、百会、太阳、角孙、枕骨下缘、风池、肝俞、肾俞、涌泉、太冲、足临泣、曲池、列缺。
2.3操作程序
2.3.1常规手法:患者俯卧,医者双手推、揉颈肩、背腰部3遍。双拇指点、揉枕后部五条线3遍,拇指点、揉枕骨下缘、风池、天柱、肝俞、肾俞各半分钟,多指揉拿肘肠肌。患者仰卧,医者拇指自印堂推至神庭,再由印堂推至太阳、角孙,拇指点揉头部五经,各5遍。双手多指梳理扫散头部。医者双手抹揉腹部,拇指点揉中脘、章门、关元、涌泉、太冲、足临泣。患者正坐,医者双手提拿肩颈,拇指点揉曲池、列缺穴,各半分钟。
2.3.2对症治疗:对颈椎间隙狭窄者采用颈部拔伸法:患者正坐.医者双手压住患者肩部,拇指顶住其枕骨下缘,多指扶住后头部,进行拔伸,在拔伸的状态下,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动作。
对棘突偏歪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法,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坐于40cm高的凳子上,医者立其背后,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右侧,右肘窝部托住患者下颌部,手掌扶于患者左侧头部。然后右肘窝部将患者的头颈部向右上方扳提,左手拇指将偏歪棘突向左上方顶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指下常有偏歪棘突的位移感,说明复位成功。
3疗效标准
10次为1个疗程,临床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但劳累后症状加重;无效:经两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无改善。
4治疗结果
53例中临床治愈45例,占84%;有效6例,占12%;无效2例,占3.8%,总有效率为96.2%。
5讨论
5.1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及颈部软组织的病变,使椎动脉迂曲或受压,引起血流不畅,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另外颈交感神经受到一些病理刺激后,会反射性的引起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而出现眩晕。因此,颈性眩晕常为椎动脉与交感神经混合型颈椎病。根据颈性眩晕的病理变化,笔者运用中医按摩的推、揉、按、拨等手法以改善颈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起到舒经通络、解痉镇痛的作用,运用颈部拔伸和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手法,达到扩大椎间隙,整复错位恢复颈椎内外平衡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血不足等脏腑功能紊乱有关。通过辨证论治,对症选取穴位,按摩治疗达到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醒脑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按摩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着独特的疗效,值得推广。
5.2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复杂,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锁骨下动脉倒血综合征等必须予以鉴别,以免误诊、误治。对颈椎退变严重或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整复手法慎用。
5.3对症状严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均偏低的患者可配合口服或注射扩管药,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