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性知识是当前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如何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隐性知识转移,已成为企业能否赢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问题。而企业员工彼此间的联系、信任强度及关系的紧密程度,则是影响其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隐性知识;联系;信任;关系
当前,世界经济正进行着巨大的变革。“知识经济”如一股巨浪袭来,重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国际经合组织 (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经济”定义为:“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之上的经济”[1]。与此同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多,知识则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与保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构建并实现企业价值中的核心元素,员工之间的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最大程度地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隐性知识转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三个维度
本文引入联系、信任及关系三个因素,并首次就三者是如何共同影响企业员工间隐性知识转移的提出观点。
1.强联系概念的引入
联系表示的是对象实例之间的关系及对象间的关系类别[2]。诸多研究者在对联系因素的研究中,认为个体之间往往缺乏较为直接的联系与全方位的交流,影响了知识的进一步转移。1973年,Granovetter以两人间交往频率的高低为标准,将联系区分为了强联系和弱联系[3],而本文讨论的主要以强联系为主。
从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知识表达和吸收理解能力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来看:强联系既可以省略相关背景知识的沟通,也能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共同知识,把所要转移的知识表达和理解得更加准确到位;且相互理解越强,彼此对对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就有着更深刻的把握,相应的隐喻或模型以及零散和片面的知识就更具针对性而易于理解[4]。
2.信任的定义及维度划分
Mayer[5]对信任做出的定义:指不管一方对于另一方的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强弱如何,该方都愿意使自己变得容易受到另一方行为的伤害的一种意愿,这种意愿是建立在该方对另一方将履行某种特定的且对己方而言非常重要的行为的预期之上的。
基于以上对信任的定义及划分,这里将企业员工间的隐性知识转移,把信任划分为三个层级:基于第一印象的信任、基于能力的信任和基于时间的信任。
第一印象,是与陌生人第一次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当企业员工之间在经历第一次的短暂会面或会谈后,互相产生初始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是最为初级的一种信任。
基于第一印象的信任初步建立后,就會逐渐过渡到基于能力与时间的信任层级建立。由于员工双方仅仅经历了短暂的信任建立过程,若需进一步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度,则需要进行能力的评测。
3.关系因素的影响效用
对于关系这一概念,许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关系是指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关联,其表征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且这种位置可以给他们带来其他资源[6]。
隐性知识如何能够在员工之间形成高效且无隐藏地转移,则需要企业员工双方间的关系程度产生相当强的依附和信任力。关系越紧密,隐性知识的转移活动就越多。由此,这里引入紧密关系的概念:是指个体或组织间情感依赖较高、频繁互动所形成的联系。
二、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维度模型
要提高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企业员工间的“联系、信任及关系”这三个维度。如何把三个维度进行有效分析与综合运用,是未来企业赢得社会及市场绝对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维度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共同作用
隐性知识转移的发生,会影响到员工之间的联系强度、信任程度以及关系紧密度的不断增强和加深。所以,这三个维度与隐性知识转移是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影响效应,但这并不能保证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能够达到最优。因此,只有将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分析,才能达到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
当信任的层级达到一定高度后,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就不太容易被破坏。由此,会出现基于信任高层级下产生的双方关系。员工之间,一方因对另一方产生信任,会长期实现对另一方的隐性知识转移,在过程中也就获得另一方的信任;而另一方因为信任,同样会将储备的隐性知识转移给对方,使对方获得不同的竞争优势,并使双方信任度加深。在长期经历这样的知识转移过程后,双方间的交流及互惠意愿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保持这样紧密的互惠关系。
待双方间紧密关系形成,会继续促使其联系强度的再次加大,最终形成结构式的三维度循环链,隐性知识就会在这个循环链的不断循环过程中,得到越来越高效的转移。
三、结语
国内目前关于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显性知识的探讨上,比较少的关注到隐性知识对企业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在基于企业员工间隐性知识转移这一定位上,将”联系、信任、关系“三个维度进行了有效的全面分析,形成了一条基于三维度如何影响员工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循环链,为促进企业员工高效地获取和利用隐性知识,企业赢得市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参考,使企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屹山等,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挑战知识经济丛书[M]. 第3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2.
[2]林守勋,林宗楷,郭玉钗, 联系的概念、实现及其应用[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8. 35(4): 333-337.
[3]Granovetter, M.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 1360-1380.
[4]邝宁华, 胡奇英,杜荣, 强联系与跨部门复杂知识转移困难的克服[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2): 20-25.
关键词:隐性知识;联系;信任;关系
当前,世界经济正进行着巨大的变革。“知识经济”如一股巨浪袭来,重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国际经合组织 (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经济”定义为:“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之上的经济”[1]。与此同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多,知识则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与保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构建并实现企业价值中的核心元素,员工之间的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最大程度地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隐性知识转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三个维度
本文引入联系、信任及关系三个因素,并首次就三者是如何共同影响企业员工间隐性知识转移的提出观点。
1.强联系概念的引入
联系表示的是对象实例之间的关系及对象间的关系类别[2]。诸多研究者在对联系因素的研究中,认为个体之间往往缺乏较为直接的联系与全方位的交流,影响了知识的进一步转移。1973年,Granovetter以两人间交往频率的高低为标准,将联系区分为了强联系和弱联系[3],而本文讨论的主要以强联系为主。
从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知识表达和吸收理解能力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来看:强联系既可以省略相关背景知识的沟通,也能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共同知识,把所要转移的知识表达和理解得更加准确到位;且相互理解越强,彼此对对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就有着更深刻的把握,相应的隐喻或模型以及零散和片面的知识就更具针对性而易于理解[4]。
2.信任的定义及维度划分
Mayer[5]对信任做出的定义:指不管一方对于另一方的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强弱如何,该方都愿意使自己变得容易受到另一方行为的伤害的一种意愿,这种意愿是建立在该方对另一方将履行某种特定的且对己方而言非常重要的行为的预期之上的。
基于以上对信任的定义及划分,这里将企业员工间的隐性知识转移,把信任划分为三个层级:基于第一印象的信任、基于能力的信任和基于时间的信任。
第一印象,是与陌生人第一次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当企业员工之间在经历第一次的短暂会面或会谈后,互相产生初始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是最为初级的一种信任。
基于第一印象的信任初步建立后,就會逐渐过渡到基于能力与时间的信任层级建立。由于员工双方仅仅经历了短暂的信任建立过程,若需进一步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度,则需要进行能力的评测。
3.关系因素的影响效用
对于关系这一概念,许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关系是指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关联,其表征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且这种位置可以给他们带来其他资源[6]。
隐性知识如何能够在员工之间形成高效且无隐藏地转移,则需要企业员工双方间的关系程度产生相当强的依附和信任力。关系越紧密,隐性知识的转移活动就越多。由此,这里引入紧密关系的概念:是指个体或组织间情感依赖较高、频繁互动所形成的联系。
二、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维度模型
要提高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企业员工间的“联系、信任及关系”这三个维度。如何把三个维度进行有效分析与综合运用,是未来企业赢得社会及市场绝对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维度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共同作用
隐性知识转移的发生,会影响到员工之间的联系强度、信任程度以及关系紧密度的不断增强和加深。所以,这三个维度与隐性知识转移是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影响效应,但这并不能保证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能够达到最优。因此,只有将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分析,才能达到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
当信任的层级达到一定高度后,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就不太容易被破坏。由此,会出现基于信任高层级下产生的双方关系。员工之间,一方因对另一方产生信任,会长期实现对另一方的隐性知识转移,在过程中也就获得另一方的信任;而另一方因为信任,同样会将储备的隐性知识转移给对方,使对方获得不同的竞争优势,并使双方信任度加深。在长期经历这样的知识转移过程后,双方间的交流及互惠意愿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保持这样紧密的互惠关系。
待双方间紧密关系形成,会继续促使其联系强度的再次加大,最终形成结构式的三维度循环链,隐性知识就会在这个循环链的不断循环过程中,得到越来越高效的转移。
三、结语
国内目前关于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显性知识的探讨上,比较少的关注到隐性知识对企业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在基于企业员工间隐性知识转移这一定位上,将”联系、信任、关系“三个维度进行了有效的全面分析,形成了一条基于三维度如何影响员工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循环链,为促进企业员工高效地获取和利用隐性知识,企业赢得市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参考,使企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屹山等,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挑战知识经济丛书[M]. 第3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2.
[2]林守勋,林宗楷,郭玉钗, 联系的概念、实现及其应用[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8. 35(4): 333-337.
[3]Granovetter, M.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 1360-1380.
[4]邝宁华, 胡奇英,杜荣, 强联系与跨部门复杂知识转移困难的克服[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