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但有别于其他体裁,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性美,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本文谈及了课文《盘古开天地》,从文体特征出发,寻求有效的神话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在2016年部编教材培训会上指出:“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而“文体意识”是其中之一。同时,陈先云教师还指出“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下面结合《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谈谈神话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盘古开天地》是三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富有神奇的想象力,作者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的雄伟高大形象,赞扬了他献身的精神。像这样神话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大致是:学习生字新词,品读神奇的故事情节,感受神奇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引导三年级学生读懂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不太难,教学的重点是要依据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瑰丽神奇。因此,我采用了以下三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好神话故事。
策略一:关注内容,理清故事顺序。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创世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当然,课文是用现代语言描述这个故事,与最初的故事相比,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具体,语言也更加生动。因此,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比较容易实现。第二课时进入新课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后练习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故事(开天辟地、万物生成)。这样,引导学生发现一篇比较长的故事可以读成两个词语,从而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策略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这个部分是教学的主体,是重点内容,考虑到本文的特点,通过不同方式的读体会语言的优美,人物形象的高大。上课后,首先让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读课文,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令自己感到神奇的语句。录音朗读有适当的音乐背景,有着深厚的男中音,营造了一个神奇、遐想的氛围,学生快速地入情入境。
感悟人物的神奇
神话因其丰富的想象力而充满魅力。这个魅力,一方面是由于想象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优美的语言。除了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还要用语言表达这一因素,引导学生以语言为重点,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地变化时是这样写的:“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通过细读,发现了课文中“渐渐”“缓缓”“慢慢”“逐渐”,都表示速度慢、时间长。这些词语的丰富内涵——天地形成的时间长久,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同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觉作者写的文章非常讲究用词的变化,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从而通过改变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还有,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后,找出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等反义词,并通过表演读、合作读进一步体会天地分开后的神奇景象。
接着交流第3自然段:“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画面,进一步了解这样一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用奇特的想象塑造了盘古这个神话人物形象,从而欣赏人物的神奇。
感受情节的神奇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神奇:
隨着录音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朗读呈现效果,营造出一种神奇的故事气氛,读后反馈:神话故事发生的时间久远——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很久很久以前……”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三句话都用到了时间词组。像这样表示时间久远的词组,带有夸张的描述,暗示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具体是什么时候,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种“时间的不确定”烘托出故事情节的神秘莫测。
再如,课文第4自然段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了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的变化: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这些夸张的描写,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批注在课文边上。2.多读几遍,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写这些画面的?3.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领略排比句的精妙。4.合作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美。5.发挥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仿造文中的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写一写。这样,学生通过想象、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可以感知独特的故事情节,关注作者的叙述方式。
策略三:复述故事,落实语言实践。
复述是检查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课标和本课教材都提出了复述要求。故事中的主人公盘古有着神奇的魔力,可以“抡起大斧”开天辟地,可以“顶天立地”并且随着天地不断生长,累倒之后又能化为万物,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情节,对那些天生喜欢幻想的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教学中,有了第1课时对故事内容的整体梳理和第2课时的语言品读,在练习复述时可以去掉一些不相关的词,也可以改变一些内容和表达方式。如果引导学生适当地使用文本中的句子,这些句子自然地进入自己的复述之中,学生就会在生动的描述中再次体验这个神话的故事。通过这种表达,复述实践,书面语言的神话故事逐渐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可以使语言能力提升得更加迅速。
总之,神话类文本教学要遵循文体特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在2016年部编教材培训会上指出:“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而“文体意识”是其中之一。同时,陈先云教师还指出“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下面结合《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谈谈神话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盘古开天地》是三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富有神奇的想象力,作者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的雄伟高大形象,赞扬了他献身的精神。像这样神话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大致是:学习生字新词,品读神奇的故事情节,感受神奇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引导三年级学生读懂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不太难,教学的重点是要依据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瑰丽神奇。因此,我采用了以下三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好神话故事。
策略一:关注内容,理清故事顺序。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创世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当然,课文是用现代语言描述这个故事,与最初的故事相比,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具体,语言也更加生动。因此,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比较容易实现。第二课时进入新课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后练习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故事(开天辟地、万物生成)。这样,引导学生发现一篇比较长的故事可以读成两个词语,从而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策略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这个部分是教学的主体,是重点内容,考虑到本文的特点,通过不同方式的读体会语言的优美,人物形象的高大。上课后,首先让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读课文,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令自己感到神奇的语句。录音朗读有适当的音乐背景,有着深厚的男中音,营造了一个神奇、遐想的氛围,学生快速地入情入境。
感悟人物的神奇
神话因其丰富的想象力而充满魅力。这个魅力,一方面是由于想象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优美的语言。除了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还要用语言表达这一因素,引导学生以语言为重点,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地变化时是这样写的:“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通过细读,发现了课文中“渐渐”“缓缓”“慢慢”“逐渐”,都表示速度慢、时间长。这些词语的丰富内涵——天地形成的时间长久,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同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觉作者写的文章非常讲究用词的变化,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从而通过改变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还有,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后,找出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等反义词,并通过表演读、合作读进一步体会天地分开后的神奇景象。
接着交流第3自然段:“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画面,进一步了解这样一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用奇特的想象塑造了盘古这个神话人物形象,从而欣赏人物的神奇。
感受情节的神奇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神奇:
隨着录音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朗读呈现效果,营造出一种神奇的故事气氛,读后反馈:神话故事发生的时间久远——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很久很久以前……”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三句话都用到了时间词组。像这样表示时间久远的词组,带有夸张的描述,暗示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具体是什么时候,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种“时间的不确定”烘托出故事情节的神秘莫测。
再如,课文第4自然段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了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的变化: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这些夸张的描写,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批注在课文边上。2.多读几遍,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写这些画面的?3.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领略排比句的精妙。4.合作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美。5.发挥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仿造文中的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写一写。这样,学生通过想象、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可以感知独特的故事情节,关注作者的叙述方式。
策略三:复述故事,落实语言实践。
复述是检查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课标和本课教材都提出了复述要求。故事中的主人公盘古有着神奇的魔力,可以“抡起大斧”开天辟地,可以“顶天立地”并且随着天地不断生长,累倒之后又能化为万物,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情节,对那些天生喜欢幻想的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教学中,有了第1课时对故事内容的整体梳理和第2课时的语言品读,在练习复述时可以去掉一些不相关的词,也可以改变一些内容和表达方式。如果引导学生适当地使用文本中的句子,这些句子自然地进入自己的复述之中,学生就会在生动的描述中再次体验这个神话的故事。通过这种表达,复述实践,书面语言的神话故事逐渐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可以使语言能力提升得更加迅速。
总之,神话类文本教学要遵循文体特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