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性的精神慰藉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指出,哲学可以对“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和“经受困难”等产生慰藉作用,以至于使哲学成为了人类生存的一种诱惑。其实,哲学常常面临的,也无非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诸多话题,就像诗歌常常与人分享情感、生活、死亡、审美等各种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诗歌也构成人在诸多困境中的慰藉载体。诗歌的这种慰藉,首先是对于诗人自己的,当然也感染他人。
   姚辉的诗歌,常常借助某些抽象或具象的事物与情境,揭示出人在生存中的各种隐秘切面。就像后现代来临之后,各种危机造成“天空”的晦暗、坍塌以后,“天蓝”乃成为人类世界变得澄明和文明的一种象征,人类在对这种“澄明和文明”的期许和想象中,如饥似渴地去试图化解所处的各种困境,尝试让这个与人类“血脉相连”的世界变得更加宽阔、更加美丽、更加怡乐。然而,所谓“天穹必须适应”,所谓“天庭用大量蓝色廊柱构筑”(《天蓝记》),都带有一种理想的色彩,而真实的情形落脚于“梦想的汗水及付出”,落脚于“刻骨之蓝”。从这种意义上言,“天蓝”不正是人类理想的“故园”,和精神上的终极慰藉吗?
   一如哲人可以看见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诗人也常常将各种苦难和经历转化为心灵的慰藉。哪怕是一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也寄寓了诗人对新秩序“更新”的托付,如其《石榴树》:“而此刻石榴树有了新的/创痛它离夏天还很遥远/它必须在巨鸟的凝望中/催促风不断更新/种种繁復的生长秩序”。当然,更深沉的,可能是姚辉笔下的“歌者”,他适应了沉默,从水里和风里挽起伤痛,但最后他必须“从黑铁中 抠出/那一粒黄昏状的/种子”;其笔下“住在石头里”的人,“为石头献上过/大剂量的幸福”,而当石头碎裂,“那人/飞翔”,最终成为“石头的/第三种影子”(《石头记》)。又如诗人借雨和“洋芋与玉米”来表达对母亲的理想“方向”的一种展望:“有人在忖度各种收成/洋芋与玉米 是泥土的/两种方向 一种是母亲的方向/一种是母亲赠予雨的方向//而雨滴/藏着另一种方向//一种让母亲眺望的方向”(《雨后》),其中渗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爱与疼痛,给人以蕴藉的回味和感伤。此外,诗人写即将八十岁的母亲“教孙女种土豆”,“给孙女细说/萝卜中暗藏的辣味与甜”,一方面映衬出母亲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通过对比,表现出她对生存的深刻认知:“半块土豆种会长出/成串土豆 不像萝卜种/只能长出一个萝卜。”这看起来仅仅是一种常识,但从小孙女的角度而言并非如此,因为这恰是对“生存”要传递下去的一种预见。还有诗人在“庚子重阳陪母亲挖苕”,一方面为辛苦挥汗的母亲表达无限感慨,同时也试图诠释出——并不应将“挖苕”只当“挖苕”观,而是可以将其看作另一个“将梦想藏进泥土深处”(《庚子重阳陪母亲挖苕》)再次进行发掘的过程。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对于作者而言,不也是如此?每个作者都写出了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尽管有时候他表达的经验可能是私人的,然而哲人亦说,“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那么,诗人所承载的生存困境不正是普遍人的生存困境?诗人所获取的精神慰藉不正是普遍人的精神慰藉?
   姚辉喜欢在诗歌中进行质问。如《酒坊旧址》:“谁将酒的影子搁进/太阳之火?”如《霜降》一诗中,诗人说:“有人把史册/铺排在风声中/他 想接近太阳的/哪一种追缅?”如《风》一诗中,诗人说:“谁被风推到山脊之上?/就像灵魂被充血的凝望推至午门”。这些质问,从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诗人对世界或他人或自身的一种不确定。其实认真思考就可以发现,这不过是诗人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反诘。诗人并不否认这些存在的无意义性,诗人正是要通过反诘的方式来达到对世界、他者或自身的一种确认。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诘问正是诗人生命意志强大的一种标识。正如《酒》一诗中,诗人所陈述的那样:“谁试着用星光酿酒?他们/掌握着 甘苦的分寸/并想让星空拓展的沉醉/变得 更为繁复”。诗人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用星光酿酒,拓展伟岸的星空,用以慰安所有人百无聊赖的人生。
   然而,这样的慰安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那么多的命运,被“攥在空旷的梦想深处”。这只能是“一种艰辛的慰藉”!人类自身必须要“越过 大地与风雨/最新的遗忘”(《摘耳根记》),才能够将它捕获。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人类普遍性的精神慰藉。
   赵目珍,青年学者,诗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岁月如风,春来冬往。如花往昔,随了流年。风凉雪来急,青灯燃痴念,谁家笛声冷冷然,回忆散落满城觞?  那些年,刺骨的寒风抖落了一地的白雪,云,竟托起了太阳。  一  那年,我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姑娘,只知道一摇三晃地跟在哥哥的后面咿咿呀呀地喊着要吃的,他伸出因玩雪而被冻得通红的手,轻轻牵着我,摸了摸兜,便踏上了那条蜿蜒的青石小路,一直向前走。我知道,前方有好吃的,四岁娃娃和八岁的毛头小子一前一后像溜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日前在第46届伦敦书展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书展期间与英国查思(亚洲)出版公司签署了9本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出版合约。这9部作品分别是李兰妮的《旷野无人》、杨志軍的《藏獒》、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刘心武的《钟鼓楼》、宗璞的《南渡记》和《东藏记》、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和马平来的《满树榆钱儿》。她说,得益于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中国
近日,刘心武新作《邮轮碎片》在京发布。447个“碎片”、130余个人物,是作家刘心武应时代阅读习惯之变进行的一次文学叙事创新,也是他的新作《邮轮碎片》致力呈现的新时期社会风俗画与人间百景图。现年78岁的劉心武在新作《邮轮碎片》中进行了自己的探索:通过一次远赴地中海的邮轮之旅,写447个场景,又通过这447个场景,拼贴起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所牵涉的130多个人物,最终通过这群人物,写当前中国的物质环境
内容摘要: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识字的一个目标,也是作文的基础,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与“写”循序渐进地训练、实践,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关键词:读写结合 阅读 仿写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识字的一个目标,也是作文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在正确领会所听到的内容,恰当表达自我意思方面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
周末,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发现其中一个柜台上写着:罗冠西服,买一送一。我走过去摸摸西服,说:“这是在‘打对折’呢!”  妈妈在一旁微笑着说:“小帆,你为什么认为这是在‘打对折’呢?”  “妈妈您看,这一套罗冠西服原价800元,‘买一送一’的话,折合到每套只需付800 2=400(元),而‘打对折’不也是每套800 2=400(元)吗?所以,我认为‘买一送一’跟‘打对折’是一样的。”我故意亮出自己的大
M国大使馆正在举行豪华宴会。
第二届“雷锋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在雷锋家乡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举行。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大字行楷八尺对联《集孝经句》、巨幅中国山水画作品《湘江古镇群》、新编现代花鼓戏《再打铜锣》等52件作品获奖。“雷锋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于2015年首次举办,奖励历年来望城区本土创作的各类文化艺术精品。为进一步发现、推介、奖励近三年来全区优秀文艺作品,2018年7月,望城区启动了第二届“雷锋文学艺术奖”评选工
由大连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教师尹承东教授、姜萌副教授与阿根廷外教克里斯蒂安合作翻译的“大中华文库”汉西对照版《老残游记》近日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多年来该书西班牙语译本的空白。《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一个世纪(1903—2003)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各种中文版本有186种之多。此外,《老残游记》又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
《叶辛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会日前在广州图书馆举行,作家叶辛向广大读者分享了自己大半生的文学心得。《叶辛文学回忆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叶辛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主要分为文学记忆、文学思考、文学创作谈三大部分。在分享会上,叶辛回顾了自己40多年的创作历程。自从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后,便笔耕不辍。叶辛表示,自己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
赞比亚作家娜姆瓦丽·瑟珀尔凭借她的第一部小说《古老的漂流》日前获得了英国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项——亚瑟·克拉克奖。评委们称這部小说为一部“隐形的科幻小说”。《古老的漂流》讲述了三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故事开始于20世纪之交维多利亚瀑布的殖民地,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当赞比亚试图将一名妇女送上月球的时期。《古老的漂流》集历史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科幻小说于一体。瑟珀尔击败了包括2016年亚瑟·克拉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