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痛泻要方加味进行药学研究,解读其药理学特性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就诊的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其疗效。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随访后,观察组的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药学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泻要方加味;腹泻;肠易激综合征;药学疗效
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21-02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性功能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多者可达7~8 次,大便质塘伴大量粘液, 里急后重,且多为情绪波动而诱发。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包括腹胀、腹痛、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腹泻型居多。患者常在遭遇情绪剧烈起伏、应激、膳食改变等情况后表现出临床症状。该病症发病率高,症状长期反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物等有助于缓解症状,但作用局限。关于中药对治疗IBS的报道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药学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80例,均已腹泻为主,其中男7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34.5±7.4)岁,病程平均(3.7±2.6)年,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在最近12个月内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至少累计有l2周(不必是连续的),并伴有下列3项症状的2项:(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2)症状发生时伴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时伴随粪便性状改变,排便困难。排除经肠道镜检或放射检查提示有器质性疾病以及最近3周内经中医治疗IBS的病例。
1.3治疗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止泻灵治疗,观察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的疗效。观察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每日1剂,清水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基本药方包括:炒白术20g,防风15g,陈皮、木香、白芍、袂荃、山药、扁豆、黄琴各12g,柴胡8g。随症加减: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厚朴及大腹皮各12g,腰膝酸软、泄泻久不愈等肾阳虚者加补骨脂和肉豆蔻各12g。大便成水样者加车前子、泽泻以利其湿邪, 利小便而实大便。里急后重者,加槟榔、木香以调其气。腹痛者, 倍用白芍加青皮, 以缓其中。肠鸣明显者, 加制半夏、干姜、桂枝辛温散寒化饮。胸胁胀痛者加川糠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湿从热化苔黄腻者, 加黄连、黄芬以清湿热。脾肾阳虚者,加熟附片、肉桂、仙灵脾以温脾肾之阳。对照组给予口服止泻灵,2.5mg/片,3次/日。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服药期间,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
1.4疗效判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积分制,观察患者腹胀腹痛天数,腹胀情况,排便情况(包括10日中大便急迫天数、每日排便频次、大便形状),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情况等项目。每项0~100分,各项总积分最高500分。根据最后总积分,分为四个等级:Ⅰ级(0~75)为正常健康人、Ⅱ级(76~175)为轻度IBS、Ⅲ级(176~300)为中度IBS、Ⅳ级(301~500)为中度IBS。治疗后,患者积分降低1个以上(含1个)等级为有效,无减低或高于原等级,则为治疗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1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80例,疗效为88.9%,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在治疗后,排便情况均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18例,复发率20%,观察组复发68例,复发率76.5%,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对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1和表2.
2讨论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精神因素与IBS的发病和加重密切相关[2]。中医治疗腹泻型IBS多从肝脾辨证施治[3],认为精神因素与肝脏关系最相关。研究表明,肝脏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中枢,肝脏的疏泄功能对机体应激反应起决定性作用。《医方考》中有记载:“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旺脾虚, 脾胃功能失常,则表现出一系列胃肠道症状,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进而出现腹泻。
痛泻药方治疗肝脾不和而导致腹泻的效果显著[4]。从药理学的成分研究分析,得出方中白芍敛肝补肝,有缓急止痛之效;白术健脾益气,可止泻;防风则肝脾皆入,具散肝舒脾之功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辨证增加诸药,强化消食疏肝、健脾利湿、行气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痛泻要方加味剂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对小肠运动具有抑制作用[5]。
由于IBS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在西医治疗中尚无特效药物。止泻灵(即复方苯乙哌啶)属度冷丁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提高肠道张力和抑制肠道蠕动而起到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IBS的临床疗效不甚满意,有一定副作用,且价格较高。
从药学疗效的结果来看,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疗效稳定,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经药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论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66~68.
[2] 兰迪翔,陈根梅,吴剑英。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7):425~426.
[3] 吴成胜, 苏良。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8(1): 25。
[4] 邓健敏,那敏,陈建林,等。痛泻要方加味配合心理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3):41~42.
[5] 钱雁,钱烈。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7例[J]。浙江中西药大学学报,2006,30(3):257~259.
关键词:痛泻要方加味;腹泻;肠易激综合征;药学疗效
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21-02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性功能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多者可达7~8 次,大便质塘伴大量粘液, 里急后重,且多为情绪波动而诱发。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包括腹胀、腹痛、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腹泻型居多。患者常在遭遇情绪剧烈起伏、应激、膳食改变等情况后表现出临床症状。该病症发病率高,症状长期反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物等有助于缓解症状,但作用局限。关于中药对治疗IBS的报道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药学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80例,均已腹泻为主,其中男7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34.5±7.4)岁,病程平均(3.7±2.6)年,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在最近12个月内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至少累计有l2周(不必是连续的),并伴有下列3项症状的2项:(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2)症状发生时伴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时伴随粪便性状改变,排便困难。排除经肠道镜检或放射检查提示有器质性疾病以及最近3周内经中医治疗IBS的病例。
1.3治疗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止泻灵治疗,观察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的疗效。观察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每日1剂,清水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基本药方包括:炒白术20g,防风15g,陈皮、木香、白芍、袂荃、山药、扁豆、黄琴各12g,柴胡8g。随症加减: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厚朴及大腹皮各12g,腰膝酸软、泄泻久不愈等肾阳虚者加补骨脂和肉豆蔻各12g。大便成水样者加车前子、泽泻以利其湿邪, 利小便而实大便。里急后重者,加槟榔、木香以调其气。腹痛者, 倍用白芍加青皮, 以缓其中。肠鸣明显者, 加制半夏、干姜、桂枝辛温散寒化饮。胸胁胀痛者加川糠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湿从热化苔黄腻者, 加黄连、黄芬以清湿热。脾肾阳虚者,加熟附片、肉桂、仙灵脾以温脾肾之阳。对照组给予口服止泻灵,2.5mg/片,3次/日。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服药期间,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
1.4疗效判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积分制,观察患者腹胀腹痛天数,腹胀情况,排便情况(包括10日中大便急迫天数、每日排便频次、大便形状),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情况等项目。每项0~100分,各项总积分最高500分。根据最后总积分,分为四个等级:Ⅰ级(0~75)为正常健康人、Ⅱ级(76~175)为轻度IBS、Ⅲ级(176~300)为中度IBS、Ⅳ级(301~500)为中度IBS。治疗后,患者积分降低1个以上(含1个)等级为有效,无减低或高于原等级,则为治疗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1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80例,疗效为88.9%,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在治疗后,排便情况均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18例,复发率20%,观察组复发68例,复发率76.5%,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对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1和表2.
2讨论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精神因素与IBS的发病和加重密切相关[2]。中医治疗腹泻型IBS多从肝脾辨证施治[3],认为精神因素与肝脏关系最相关。研究表明,肝脏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中枢,肝脏的疏泄功能对机体应激反应起决定性作用。《医方考》中有记载:“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旺脾虚, 脾胃功能失常,则表现出一系列胃肠道症状,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进而出现腹泻。
痛泻药方治疗肝脾不和而导致腹泻的效果显著[4]。从药理学的成分研究分析,得出方中白芍敛肝补肝,有缓急止痛之效;白术健脾益气,可止泻;防风则肝脾皆入,具散肝舒脾之功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辨证增加诸药,强化消食疏肝、健脾利湿、行气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痛泻要方加味剂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对小肠运动具有抑制作用[5]。
由于IBS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在西医治疗中尚无特效药物。止泻灵(即复方苯乙哌啶)属度冷丁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提高肠道张力和抑制肠道蠕动而起到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IBS的临床疗效不甚满意,有一定副作用,且价格较高。
从药学疗效的结果来看,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疗效稳定,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经药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论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66~68.
[2] 兰迪翔,陈根梅,吴剑英。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7):425~426.
[3] 吴成胜, 苏良。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8(1): 25。
[4] 邓健敏,那敏,陈建林,等。痛泻要方加味配合心理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3):41~42.
[5] 钱雁,钱烈。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7例[J]。浙江中西药大学学报,2006,30(3):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