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从洗衣工到硕士研究生,
女儿从镇中学一步跨入省城重点中学——这对母女有故事。
洗衣工要圆大学梦
1995年3月初,河南省义马市第三小学教师李丁未每天上完课,都会喜滋滋地往煤矿医院跑,因为妻子马书青给他生了个大胖丫头。
小两口儿斟酌再三,给女儿取名“春晓”。晓晓满月时,李丁未特意在她面前摆了一本书和一个玩具,想测试一下孩子对哪样东西感兴趣,结果晓晓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了书。夫妻相视一笑:看来,咱家里又多了个爱读书的人。
李丁未毕业于豫西师范,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妻子马书青虽是技校毕业,做过保管员、清洁工等,但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尖子生,考入重点高中后,因为学习一度遇挫加上老爱生病,便在父母的劝慰下退学考了技校,但她心底埋下了大学梦碎的深深遗憾。她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到大学校园读书,这样她的人生才算圆满。
女儿来到人世后,熟读教育心理学的李丁未清楚,女儿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女儿出生到上学前班这段时间,他让妻子每天在不同的时段放音乐、儿歌、古诗朗诵等带子,让女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晓晓3岁时,对父母教给她的字和古诗记得非常快。
2000年春天,5岁的晓晓上了学前班,马书青轻松多了。这时,她心里潜伏已久的念头冒了出来:通过自考,争取能到大学校园读书。
李丁未很支持妻子的想法。父母都爱读书学习,对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影响是巨大的。
李丁未一家住三室一厅的房子,他专门选出一间向阳的作为书房,装修得赏心悦目。为了一家人读书时互不相扰,夫妻的卧室也都摆放书柜书桌,女儿的房间是儿童组合家具,包括书柜、连体书桌等,这样,便整体勾勒出一种读书的氛围。
没有书籍的家庭是苍白的。从女儿上学前班开始,李丁未就给孩子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既有晓晓喜欢的童话寓言、经典传奇,又有她暂时费解但朗朗上口的古人遗训,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平时,李丁未还会把一些重大的战争简化成孩子易于接受的故事讲给她听。
在丈夫的建议下,马书青报考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大专。确立目标后,马书青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李丁未主动把大部分家务都揽了过来。
每天晚飯后,李丁未在书房里备课或批改作业,马书青在卧室里看书学习,晓晓在自己房间里看童话故事,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就跑过来问爸爸。临睡前,李丁未还要和女儿谈谈心,父女俩各自讲讲一天来的收获和体会。睡前谈心,成了晓晓与爸爸之间必不可少的“功课”,爸爸努力让女儿不带任何负担地学习。
良好的家庭氛围,让马书青学习效率很高,她两个月便顺利地通过了两门课程,这让她的信心大增。
2003年,是李丁未一家三口的丰收年:马书青顺利拿到了大专自考文凭;李丁未教学成绩突出,受到了学校的嘉奖;晓晓收获颇多,不仅学习稳居前三名,画画、音乐等爱好也有了很好的拓展。
重温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马书青拿到大专文凭后,又瞄准了新的目标:三年攻下大学自考本科文凭。拿本科文凭要过英语关,这对马书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初中学的那点英语早就忘光了。
马书青决心从零开始。她找来初中、高中教材,把所有的单词、语法、句型全部摘抄下来,归类总结,反复学习。为掌握发音,她跟着光碟一遍一遍地练习,直到掌握为止。时间一长,她掌握了学习英语的窍门:只要词汇量上去了,加大阅读量,就可以熟能生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到妈妈这么用功,晓晓也整天离不开书本。马书青惊讶地发现,由于自己经常在家里读英语,一些东西晓晓竟能准确无误地用英语说出来。李丁未决定提前开发女儿的语言潜能,让晓晓和妈妈一起学习英语基础知识。
由于家里的学习氛围浓厚,电视机几乎成了摆设。偶尔打开电视,李丁未也只是匆匆浏览一下“幼儿教育”、“科学探索”、“新闻资讯”一类栏目,晓晓则看“自然科学”、“少儿学英语”等栏目。这个家庭最常见的情景是,一家三口各自伏案读书,休息时间彼此会交流读书及学习心得。
女儿虽然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李丁未并没有放松对女儿的养成式教育。晓晓是独生女,父母对她不知不觉会有些娇宠,这让孩子做事缺乏毅力,不大有吃苦精神。
一天,女儿在饭桌上说了一句让夫妻俩吃惊的话:“你们说什么叫幸福呀?我怎么从来没有过幸福的感觉!”
夫妻对视了一下,但没有急于回答她。李丁未想,单纯给女儿讲什么是幸福,未免太抽象了。接下来的双休日,李丁未和妻子策划了一次出游,目的是锻炼孩子的毅力和韧性。为了让女儿有竞争的动力,李丁未特意邀请了和女儿同龄的两个孩子,女孩叫小婷,男孩叫小坚。他宣布了出游规则:出发前吃饱饭,喝足水,不带吃的、喝的,回到家才允许喝水、吃东西。
一行五人上路了,目的地是离义马煤矿10公里的洪庆寺。头一个小时,三个孩子都劲头十足。可第二个小时还没结束,三个孩子都有些气力不支,晓晓开始有了怨言。李丁未说:“如果你坚持不下去,我可以打车把你送回去,但你必须向大家声明:‘我认输,我退出!’”
晓晓的好胜心上来了,她猛地站起身,嘟着嘴说:“走就走!谁认输了?”接下来,她没再叫苦,婷婷和小坚也咬牙坚持,因为他们都不想认输。
回程走了3个多小时,没有喝水,也没有吃东西。越到后来,三个孩子走路的速度越慢,婷婷嚷着嗓子渴坏了,晓晓也眼巴巴地看着卖饮料的摊点,小坚则努力显示男子汉的气派,坚持咬牙走在前面。
为了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李丁未和妻子轮流给他们讲故事。
5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回到家,孩子们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水杯拼命喝水。李丁未笑着问女儿:“体会到什么是幸福了吧?”晓晓深有所悟地说:“幸福就是当你渴得无法忍受的时候,让你开怀痛饮!”李丁未点点头,补充道:“幸福的种类很多,也有很多层次。你说的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更高层次的幸福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比如你有爱好和梦想,并努力去圆自己的梦。”听了爸爸的话,晓晓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平时,李丁未并不鼓励妻子和女儿死读书。有时一家三口学习累了,他们便选定一个目标,不骑自行车也不坐车,一路走过去。路上,一家人有说有笑,见到好的景色或者特别的人和事还要进行口头命题作文。一家人既放松了心情,又调整了学习状态。
母女同上大学
2006年7月,马书青拿到了大学本科自考文凭。11岁的晓晓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洛阳新安县城关镇三中录取。
马书青经过深思熟虑,向丈夫提出了考研的打算。李丁未表示全力支持妻子,而晓晓更为妈妈的决心和勇气喝彩,她再次提出要和妈妈比一比。李丁未觉得这是激励女儿的好机会,便以“监督人”的身份,让两人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马书青计划二至三年考取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而晓晓的目标则是考入洛阳最好的重点高中。
2007年元月,马书青参加了第一次考研,在忐忑与企盼中分数出来了:其他科目都不错,唯独英语仅考了20分。想到大半年来的辛苦付出,以及丈夫为家里所付出的一切,她考研的信心有了动摇,心情也很沮丧。而这时,晓晓在初中一年级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年级总分第二、班级第一的好成绩。看到妈妈因为糟糕的英语成绩而落榜,她竭力鼓励妈妈,甚至用上了激将法:“你平时总是鼓励我遇到困难不能泄气,怎么自己反倒灰心了?你是妈妈,可得给我做个榜样呀!我要向你下挑战书:我拿年级第一;如果妈妈考上研究生,我用压岁钱奖励你!”
李丁未也鼓励妻子说,第一次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明年只要英语过关,应该没有问题。在父女俩的劝慰和鼓励下,马书青又升起一腔豪情:好,你们就看我的吧!
2008年1月,马书青又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次,命运又和她开了个玩笑:英语仅差5分,她再次名落孙山。而女儿在初二上学期全年级期末考试中,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第一名。
这次马书青没有沮丧,她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决定重点攻破英语关,争取2009年考研成功。而晓晓也没忘记自己的目标,2009年考上洛阳最好的中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年的艰辛备考后,马书青在报考的几十名考生中,以第10名的成绩榜上有名。消息传来,晓晓狠狠地亲了妈妈一口:“祝贺你!研究生妈妈,我为你骄傲!接下来,该看我的了!”
果然,2009年6月底,晓晓的中考成绩在洛阳市排到了前十名。河南省实验中学在全省选拔高一新生时,对年仅14岁的晓晓进行了面试。面对省城重点中学的老师,晓晓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其丰富的知识面和敏捷的思维让面试老师赞叹不已。很快,晓晓就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2009年9月11日,马书青踏入了美丽的山西师范大学校园。这个一心追梦的洗衣女工,终于完成了化蛹为蝶的人生蜕变,而晓晓也如愿坐在了省城名校的教室里。
在李丁未的建议下,一家三口开始了书信沟通交流。晓晓在信中又向妈妈发出了挑战:“我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将来还要读博士。妈妈,咱们来一轮新的学习竞赛吧!”看了女儿的信,马书青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而“留守”的李丁未也不甘示弱,对心理学素有兴趣的他,准备在一两年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争取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编辑 乌耕◎
女儿从镇中学一步跨入省城重点中学——这对母女有故事。
洗衣工要圆大学梦
1995年3月初,河南省义马市第三小学教师李丁未每天上完课,都会喜滋滋地往煤矿医院跑,因为妻子马书青给他生了个大胖丫头。
小两口儿斟酌再三,给女儿取名“春晓”。晓晓满月时,李丁未特意在她面前摆了一本书和一个玩具,想测试一下孩子对哪样东西感兴趣,结果晓晓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了书。夫妻相视一笑:看来,咱家里又多了个爱读书的人。
李丁未毕业于豫西师范,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妻子马书青虽是技校毕业,做过保管员、清洁工等,但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尖子生,考入重点高中后,因为学习一度遇挫加上老爱生病,便在父母的劝慰下退学考了技校,但她心底埋下了大学梦碎的深深遗憾。她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到大学校园读书,这样她的人生才算圆满。
女儿来到人世后,熟读教育心理学的李丁未清楚,女儿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女儿出生到上学前班这段时间,他让妻子每天在不同的时段放音乐、儿歌、古诗朗诵等带子,让女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晓晓3岁时,对父母教给她的字和古诗记得非常快。
2000年春天,5岁的晓晓上了学前班,马书青轻松多了。这时,她心里潜伏已久的念头冒了出来:通过自考,争取能到大学校园读书。
李丁未很支持妻子的想法。父母都爱读书学习,对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影响是巨大的。
李丁未一家住三室一厅的房子,他专门选出一间向阳的作为书房,装修得赏心悦目。为了一家人读书时互不相扰,夫妻的卧室也都摆放书柜书桌,女儿的房间是儿童组合家具,包括书柜、连体书桌等,这样,便整体勾勒出一种读书的氛围。
没有书籍的家庭是苍白的。从女儿上学前班开始,李丁未就给孩子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既有晓晓喜欢的童话寓言、经典传奇,又有她暂时费解但朗朗上口的古人遗训,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平时,李丁未还会把一些重大的战争简化成孩子易于接受的故事讲给她听。
在丈夫的建议下,马书青报考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大专。确立目标后,马书青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李丁未主动把大部分家务都揽了过来。
每天晚飯后,李丁未在书房里备课或批改作业,马书青在卧室里看书学习,晓晓在自己房间里看童话故事,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就跑过来问爸爸。临睡前,李丁未还要和女儿谈谈心,父女俩各自讲讲一天来的收获和体会。睡前谈心,成了晓晓与爸爸之间必不可少的“功课”,爸爸努力让女儿不带任何负担地学习。
良好的家庭氛围,让马书青学习效率很高,她两个月便顺利地通过了两门课程,这让她的信心大增。
2003年,是李丁未一家三口的丰收年:马书青顺利拿到了大专自考文凭;李丁未教学成绩突出,受到了学校的嘉奖;晓晓收获颇多,不仅学习稳居前三名,画画、音乐等爱好也有了很好的拓展。
重温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马书青拿到大专文凭后,又瞄准了新的目标:三年攻下大学自考本科文凭。拿本科文凭要过英语关,这对马书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初中学的那点英语早就忘光了。
马书青决心从零开始。她找来初中、高中教材,把所有的单词、语法、句型全部摘抄下来,归类总结,反复学习。为掌握发音,她跟着光碟一遍一遍地练习,直到掌握为止。时间一长,她掌握了学习英语的窍门:只要词汇量上去了,加大阅读量,就可以熟能生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到妈妈这么用功,晓晓也整天离不开书本。马书青惊讶地发现,由于自己经常在家里读英语,一些东西晓晓竟能准确无误地用英语说出来。李丁未决定提前开发女儿的语言潜能,让晓晓和妈妈一起学习英语基础知识。
由于家里的学习氛围浓厚,电视机几乎成了摆设。偶尔打开电视,李丁未也只是匆匆浏览一下“幼儿教育”、“科学探索”、“新闻资讯”一类栏目,晓晓则看“自然科学”、“少儿学英语”等栏目。这个家庭最常见的情景是,一家三口各自伏案读书,休息时间彼此会交流读书及学习心得。
女儿虽然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李丁未并没有放松对女儿的养成式教育。晓晓是独生女,父母对她不知不觉会有些娇宠,这让孩子做事缺乏毅力,不大有吃苦精神。
一天,女儿在饭桌上说了一句让夫妻俩吃惊的话:“你们说什么叫幸福呀?我怎么从来没有过幸福的感觉!”
夫妻对视了一下,但没有急于回答她。李丁未想,单纯给女儿讲什么是幸福,未免太抽象了。接下来的双休日,李丁未和妻子策划了一次出游,目的是锻炼孩子的毅力和韧性。为了让女儿有竞争的动力,李丁未特意邀请了和女儿同龄的两个孩子,女孩叫小婷,男孩叫小坚。他宣布了出游规则:出发前吃饱饭,喝足水,不带吃的、喝的,回到家才允许喝水、吃东西。
一行五人上路了,目的地是离义马煤矿10公里的洪庆寺。头一个小时,三个孩子都劲头十足。可第二个小时还没结束,三个孩子都有些气力不支,晓晓开始有了怨言。李丁未说:“如果你坚持不下去,我可以打车把你送回去,但你必须向大家声明:‘我认输,我退出!’”
晓晓的好胜心上来了,她猛地站起身,嘟着嘴说:“走就走!谁认输了?”接下来,她没再叫苦,婷婷和小坚也咬牙坚持,因为他们都不想认输。
回程走了3个多小时,没有喝水,也没有吃东西。越到后来,三个孩子走路的速度越慢,婷婷嚷着嗓子渴坏了,晓晓也眼巴巴地看着卖饮料的摊点,小坚则努力显示男子汉的气派,坚持咬牙走在前面。
为了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李丁未和妻子轮流给他们讲故事。
5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回到家,孩子们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水杯拼命喝水。李丁未笑着问女儿:“体会到什么是幸福了吧?”晓晓深有所悟地说:“幸福就是当你渴得无法忍受的时候,让你开怀痛饮!”李丁未点点头,补充道:“幸福的种类很多,也有很多层次。你说的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更高层次的幸福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比如你有爱好和梦想,并努力去圆自己的梦。”听了爸爸的话,晓晓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平时,李丁未并不鼓励妻子和女儿死读书。有时一家三口学习累了,他们便选定一个目标,不骑自行车也不坐车,一路走过去。路上,一家人有说有笑,见到好的景色或者特别的人和事还要进行口头命题作文。一家人既放松了心情,又调整了学习状态。
母女同上大学
2006年7月,马书青拿到了大学本科自考文凭。11岁的晓晓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洛阳新安县城关镇三中录取。
马书青经过深思熟虑,向丈夫提出了考研的打算。李丁未表示全力支持妻子,而晓晓更为妈妈的决心和勇气喝彩,她再次提出要和妈妈比一比。李丁未觉得这是激励女儿的好机会,便以“监督人”的身份,让两人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马书青计划二至三年考取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而晓晓的目标则是考入洛阳最好的重点高中。
2007年元月,马书青参加了第一次考研,在忐忑与企盼中分数出来了:其他科目都不错,唯独英语仅考了20分。想到大半年来的辛苦付出,以及丈夫为家里所付出的一切,她考研的信心有了动摇,心情也很沮丧。而这时,晓晓在初中一年级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年级总分第二、班级第一的好成绩。看到妈妈因为糟糕的英语成绩而落榜,她竭力鼓励妈妈,甚至用上了激将法:“你平时总是鼓励我遇到困难不能泄气,怎么自己反倒灰心了?你是妈妈,可得给我做个榜样呀!我要向你下挑战书:我拿年级第一;如果妈妈考上研究生,我用压岁钱奖励你!”
李丁未也鼓励妻子说,第一次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明年只要英语过关,应该没有问题。在父女俩的劝慰和鼓励下,马书青又升起一腔豪情:好,你们就看我的吧!
2008年1月,马书青又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次,命运又和她开了个玩笑:英语仅差5分,她再次名落孙山。而女儿在初二上学期全年级期末考试中,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第一名。
这次马书青没有沮丧,她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决定重点攻破英语关,争取2009年考研成功。而晓晓也没忘记自己的目标,2009年考上洛阳最好的中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年的艰辛备考后,马书青在报考的几十名考生中,以第10名的成绩榜上有名。消息传来,晓晓狠狠地亲了妈妈一口:“祝贺你!研究生妈妈,我为你骄傲!接下来,该看我的了!”
果然,2009年6月底,晓晓的中考成绩在洛阳市排到了前十名。河南省实验中学在全省选拔高一新生时,对年仅14岁的晓晓进行了面试。面对省城重点中学的老师,晓晓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其丰富的知识面和敏捷的思维让面试老师赞叹不已。很快,晓晓就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2009年9月11日,马书青踏入了美丽的山西师范大学校园。这个一心追梦的洗衣女工,终于完成了化蛹为蝶的人生蜕变,而晓晓也如愿坐在了省城名校的教室里。
在李丁未的建议下,一家三口开始了书信沟通交流。晓晓在信中又向妈妈发出了挑战:“我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将来还要读博士。妈妈,咱们来一轮新的学习竞赛吧!”看了女儿的信,马书青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而“留守”的李丁未也不甘示弱,对心理学素有兴趣的他,准备在一两年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争取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编辑 乌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