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细节的运用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节目质量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电视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单位,如果说情节是电视艺术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是电视艺术的血肉,它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细节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由整个一章或一回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小的自然段组成。而电视新闻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细节的特征有:
具有信息传播的突现性。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解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显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内容。电视画面的突现,就是要求每条新闻(以1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性镜头”,其他几个系为“基底”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所谓“基底”性镜头,是过程性、背景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应该说这种以4∶6结构而成的新闻画面还是具有可看性的。问题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之间。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大都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信息传播的突现性,可以提高可看性画面的比例,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能带给观众充分的信息享受。如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归祖国、主权移交的关键时刻,当英国国旗徐徐降下时,香港本地台一反众电视机构一律用全景镜头记录的常规,他们慢慢将镜头推向肃立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当镜头推成半胸特写时,只见彭定康垂首失色、满脸悲戚,形象地向观众传达了彭定康此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复杂心情。此时,彭定康作为单个的图像,从会场这个基底上突现出来,这种历史性镜头让人久久难忘。
信息传播的单纯性。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单纯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含载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简洁、完善、集中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引导观众准确感受信息而不产生歧义。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摄影时,至关重要的是对“形”的发现与把握,如何将散乱的人、事、物组成一段(时间内)有序的画面,并显现出它的单纯性,使新闻的主体信息得以突现?电视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在捕捉一个复杂的物象时,视觉是把一个整体印入脑海,构成印象,或叫第一印象。
信息传播的证实性。细节对于信息的证实性,是指电视新闻的声画因素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所产生的见证效应。这种见证效应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受众消除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尽管新闻的文字声音信息也大都是可信的,但人的“眼见为实”的心理欲求,要求电视新闻必须提供佐证新闻事实的典型(即细节)画面。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现实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如NHK东京电视台2000年4月2日报道《有珠火山可能又爆发》时,使用了“有珠火山2000年3月30日爆发的场面”、“被疏散的居民在避难中心焦急不堪”、“救援人员从消防车水箱取饮用水”、“路人掩面蒙鼻防避火山爆发散发出的气体”等细节画面,具体地向观众报道沉寂了22年的有珠火山爆发后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则新闻所提供的新闻本源事实画面,使观众对这个“火山之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前所述,“听声见景”,新闻人物的话语、新闻现场的音响有着不可更改的佐证性,从这个角度看,它有着比画面更为可靠的真實性。现实世界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紧密相连,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所以画面必须在声音的辅助下方能实现对客观现实完整真实的反映。如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京杭大运河“三乱”现象进行连续报道。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公安厅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成立调查组,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查处。这组新闻为何会收到如此好的社会效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记者以暗访的形式采录到了大量声音与画面的细节,披露了水霸危害猖獗的事实。其中最为精彩的是记者暗访时与勒索“买路钱”的村民的对话,5段对话构成了5段声音细节,无可辩驳地揭示了当地一些地痞私设浮桥欺压过往船只、恣意搜刮钱财的水霸现象,充分展现了声音细节在电视新闻中叙述与证实的魅力。
善于运用电视新闻细节,可以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本质,突现新闻主题思想。实践告诉我们,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才会使我们的报道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运用电视新闻细节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以达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的目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所不能的电脑及数字特技技术,使得电视新闻语言的细节形式和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名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应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职研究生)
编校:郑艳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细节的特征有:
具有信息传播的突现性。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解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显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内容。电视画面的突现,就是要求每条新闻(以1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性镜头”,其他几个系为“基底”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所谓“基底”性镜头,是过程性、背景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应该说这种以4∶6结构而成的新闻画面还是具有可看性的。问题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之间。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大都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信息传播的突现性,可以提高可看性画面的比例,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能带给观众充分的信息享受。如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归祖国、主权移交的关键时刻,当英国国旗徐徐降下时,香港本地台一反众电视机构一律用全景镜头记录的常规,他们慢慢将镜头推向肃立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当镜头推成半胸特写时,只见彭定康垂首失色、满脸悲戚,形象地向观众传达了彭定康此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复杂心情。此时,彭定康作为单个的图像,从会场这个基底上突现出来,这种历史性镜头让人久久难忘。
信息传播的单纯性。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单纯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含载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简洁、完善、集中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引导观众准确感受信息而不产生歧义。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摄影时,至关重要的是对“形”的发现与把握,如何将散乱的人、事、物组成一段(时间内)有序的画面,并显现出它的单纯性,使新闻的主体信息得以突现?电视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在捕捉一个复杂的物象时,视觉是把一个整体印入脑海,构成印象,或叫第一印象。
信息传播的证实性。细节对于信息的证实性,是指电视新闻的声画因素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所产生的见证效应。这种见证效应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受众消除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尽管新闻的文字声音信息也大都是可信的,但人的“眼见为实”的心理欲求,要求电视新闻必须提供佐证新闻事实的典型(即细节)画面。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现实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如NHK东京电视台2000年4月2日报道《有珠火山可能又爆发》时,使用了“有珠火山2000年3月30日爆发的场面”、“被疏散的居民在避难中心焦急不堪”、“救援人员从消防车水箱取饮用水”、“路人掩面蒙鼻防避火山爆发散发出的气体”等细节画面,具体地向观众报道沉寂了22年的有珠火山爆发后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则新闻所提供的新闻本源事实画面,使观众对这个“火山之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前所述,“听声见景”,新闻人物的话语、新闻现场的音响有着不可更改的佐证性,从这个角度看,它有着比画面更为可靠的真實性。现实世界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紧密相连,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所以画面必须在声音的辅助下方能实现对客观现实完整真实的反映。如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京杭大运河“三乱”现象进行连续报道。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公安厅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成立调查组,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查处。这组新闻为何会收到如此好的社会效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记者以暗访的形式采录到了大量声音与画面的细节,披露了水霸危害猖獗的事实。其中最为精彩的是记者暗访时与勒索“买路钱”的村民的对话,5段对话构成了5段声音细节,无可辩驳地揭示了当地一些地痞私设浮桥欺压过往船只、恣意搜刮钱财的水霸现象,充分展现了声音细节在电视新闻中叙述与证实的魅力。
善于运用电视新闻细节,可以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本质,突现新闻主题思想。实践告诉我们,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才会使我们的报道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运用电视新闻细节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以达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的目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所不能的电脑及数字特技技术,使得电视新闻语言的细节形式和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名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应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职研究生)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