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很多中学把大学“导师制”创新地引入中学教育改革中,利用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更好的培养和教育学生。这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给当前的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本文就我校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做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 导师制
众所周知,导师制是在大学为研究生开展的。我校根据实际,认真组织研究。自从2004年以来,我校开始引入“导师制”。这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给我校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校全体老师在学校的总指挥下,人人参与。以班为单位,以每个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学生们纷纷参与,选择他们喜欢的老师为导师。一时间全校成立了很多导师小组。学生们纷纷为导师小组起名字,拟定组规,还和导师合影留念。学生们参与的情绪高涨,各小组之间也展开了竞争,各导师组也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全校形成了一股竞争的氛围。
一、我校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1.导师制以“导”为主,彰显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导师不再依靠权威管理学生,而是靠自己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教育的绝对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支持者,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与老师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伙伴。只有教师成为与学生真正平等的教育者,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学生,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最终从自主走向自律。而这,正是德育的核心所在。
2.导师制凸显了多元的教育组织形态。包容和多元越来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文化,在一所让学生感受幸福的学校里,多元的教育形态是必要的核心因素。教育形态的多元化,关注学生渠道的多样化,才是对学生成长多样性最大的尊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才能“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同时,学生在学校不仅有班级,同时还有导师小组,多元的组织形式是构成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
3.导师制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实现了教育从行政性标准化的“管”到引导性个性化的“导”的人文关怀的转变。过去,一个班级一个班主任,学生和班主任是捆绑式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班主任也没有选择的机会。导师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与自己“臭气相投”的学生,从而结成“忘年交式”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去权威化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被学生钦佩、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的导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感受,同时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智慧。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也相应改变,这是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4.导师制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成长需求。一个高中生,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有了一定的理性精神和选择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管束,渴望了解人生,认识社会,他们渴望可亲可敬的师长的循循善诱式的引导,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行为的管理者,同时还有成长的引导者、人生的导师。
二、我校实行导师制的可行性
不知曾听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有希望在,就能勇往直前,实现梦想。”是的,当面对那些学习不好、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必须抱定一份希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我们教师要对这些学生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使他们从教师的言行和自己努力所取得的小小的成功中看到希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学有目标,不断进步。
在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这样的基础差的学生随处可见。在学校开展的导师制活动中,进过教育,好多学生走上正道。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有第一责任。教师由简单的教授知识,到为学生的生活、乃至心理负责,这种做法确实为更多教师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学生有了导师后,成绩的波动、情绪的变化、生活上的困难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尽在“导师”的掌控之中。这对学生的发展肯定大有益处。此外,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也能够让学生放下顾忌和难为情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我校实行导师制有其可行性还在于,一个班级只由一个班主任來管理,很多时候管不过来,如果任课教师全员参与到学生学习和德育中来,更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成长。教师就是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在学校实行导师制,也是对所有教师的严峻考验。教师变成“导师”,所有老师,包括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都要从导“学”走向导“育”,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前途负责。
对于导师和学生之间如何分配,我提出以下建议:可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同的班级根据其班级状况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原则上可以按学习成绩,当然也可以从每名同学的个性和特点入手,选出与学生风格匹配的任课教师作为其导师。另外,还要尽量保持导师的相对稳定性,例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导师最好能保持不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习档案和成长记录也就真正具有了连续性。导师的活动也可以按学期和学生成长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适时安排交流活动,打破各行其是的局面,共同提高。
在中学实行导师制这是一个创举。导师制因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变“管理”为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赋予学生相对程度上的选择权利,从而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如此,我校开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改良和改革,实行导师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导师与学生本人的不断努力,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我校的导师制能够在多年的探索中走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特点,克服一些弊端,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也希望我校的导师制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发挥它最大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郝进锋.论高等学校学生导师制[J],石油教育,2002(1).
[2]范胜举.史庆春,学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 2005(4).
[3]蔡楷有.高校实行学生导师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4]周晓红,曲铁华,《教师学与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关键词: 导师制
众所周知,导师制是在大学为研究生开展的。我校根据实际,认真组织研究。自从2004年以来,我校开始引入“导师制”。这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给我校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校全体老师在学校的总指挥下,人人参与。以班为单位,以每个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学生们纷纷参与,选择他们喜欢的老师为导师。一时间全校成立了很多导师小组。学生们纷纷为导师小组起名字,拟定组规,还和导师合影留念。学生们参与的情绪高涨,各小组之间也展开了竞争,各导师组也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全校形成了一股竞争的氛围。
一、我校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1.导师制以“导”为主,彰显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导师不再依靠权威管理学生,而是靠自己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教育的绝对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支持者,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与老师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伙伴。只有教师成为与学生真正平等的教育者,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学生,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最终从自主走向自律。而这,正是德育的核心所在。
2.导师制凸显了多元的教育组织形态。包容和多元越来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文化,在一所让学生感受幸福的学校里,多元的教育形态是必要的核心因素。教育形态的多元化,关注学生渠道的多样化,才是对学生成长多样性最大的尊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才能“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同时,学生在学校不仅有班级,同时还有导师小组,多元的组织形式是构成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
3.导师制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实现了教育从行政性标准化的“管”到引导性个性化的“导”的人文关怀的转变。过去,一个班级一个班主任,学生和班主任是捆绑式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班主任也没有选择的机会。导师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与自己“臭气相投”的学生,从而结成“忘年交式”的师生关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去权威化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被学生钦佩、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的导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感受,同时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智慧。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也相应改变,这是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4.导师制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成长需求。一个高中生,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有了一定的理性精神和选择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管束,渴望了解人生,认识社会,他们渴望可亲可敬的师长的循循善诱式的引导,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行为的管理者,同时还有成长的引导者、人生的导师。
二、我校实行导师制的可行性
不知曾听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有希望在,就能勇往直前,实现梦想。”是的,当面对那些学习不好、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必须抱定一份希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我们教师要对这些学生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使他们从教师的言行和自己努力所取得的小小的成功中看到希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学有目标,不断进步。
在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这样的基础差的学生随处可见。在学校开展的导师制活动中,进过教育,好多学生走上正道。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有第一责任。教师由简单的教授知识,到为学生的生活、乃至心理负责,这种做法确实为更多教师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学生有了导师后,成绩的波动、情绪的变化、生活上的困难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尽在“导师”的掌控之中。这对学生的发展肯定大有益处。此外,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也能够让学生放下顾忌和难为情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我校实行导师制有其可行性还在于,一个班级只由一个班主任來管理,很多时候管不过来,如果任课教师全员参与到学生学习和德育中来,更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成长。教师就是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在学校实行导师制,也是对所有教师的严峻考验。教师变成“导师”,所有老师,包括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都要从导“学”走向导“育”,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前途负责。
对于导师和学生之间如何分配,我提出以下建议:可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同的班级根据其班级状况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原则上可以按学习成绩,当然也可以从每名同学的个性和特点入手,选出与学生风格匹配的任课教师作为其导师。另外,还要尽量保持导师的相对稳定性,例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导师最好能保持不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习档案和成长记录也就真正具有了连续性。导师的活动也可以按学期和学生成长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适时安排交流活动,打破各行其是的局面,共同提高。
在中学实行导师制这是一个创举。导师制因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变“管理”为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赋予学生相对程度上的选择权利,从而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如此,我校开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改良和改革,实行导师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导师与学生本人的不断努力,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我校的导师制能够在多年的探索中走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特点,克服一些弊端,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也希望我校的导师制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发挥它最大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郝进锋.论高等学校学生导师制[J],石油教育,2002(1).
[2]范胜举.史庆春,学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 2005(4).
[3]蔡楷有.高校实行学生导师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4]周晓红,曲铁华,《教师学与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